致力“三农” 发展奋进
2019-08-2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我区农牧系统团结带领广大农牧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农牧业经济、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营体制改革释放了农牧业发展活力
我区是率先进行农村牧区改革的省区之一。1979年,我区就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全面推开,走在了全国前列。1984年,我区将农村牧区的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不定期明确为“土地承包期15年”,建立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6年开始土地二轮承包,1998年全面完成,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2004年,我区比全国提前3年全面取消了牧业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1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彻底解除了农牧民土地承包关系的税费负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继续深化农村牧区新一轮改革。通过大力实施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强力推动绿色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大力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牧区生产关系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带动了农牧业科技进步、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三次突破性发展奠定了粮食大区地位
198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把“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作为三项奋斗目标之一,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1990年,我区粮食实现自给,结束吃粮靠调入的历史。1996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500公斤,由全国第26位跃居第3位。2008年,我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次突破2000万吨关口,达2101万吨,进入全国前10位,每年可调出粮食1000万吨,成为全国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力度,我区粮食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施了“节水增粮行动”,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畜牧业大区地位
我区在牧区改革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84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草场承包经营、牲畜作价归户”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养畜的“大锅饭”问题。1989年落实“双权一制”,解决了牲畜吃草的“大锅饭”问题,两次重大改革,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区畜牧业发展的经营体制。1996年,自治区党委提出“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建设型畜牧业。2005年,牲畜存栏量首次突破1亿头(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深入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势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集中度达到8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绒山羊等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的畜产品产业带已经形成。实施牲畜“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覆盖率达到60%以上。牧区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养殖已成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畜牧业跨越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自治区第三大支柱产业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38家和583家,牛奶、羊肉、羊绒等加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乳业成为超千亿级产业; 2018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增加值950亿元,增长6.8%,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3%。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3个区域品牌价值超百亿元;2018年农牧部门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产量达1404.5万吨。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全区12个盟市和涉农涉牧旗县全部建立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12个盟市级、93个旗县级检测机构获得批准建设。连续15年开展了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目前年定量检测农畜产品样品1.5万批次以上,速测筛查样品15万批次以上。持续开展了专项整治、监督抽查、农资打假、追溯管理等工作。近5年来,全区共出动农牧业综合执法人员23万余人次,查处假劣农药、兽药等农资案件4702件。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6%以上,未发生过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能力稳步提升
草原执法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健全,目前全区有草原执法机构107个,有效打击遏制了破坏草原的违法行为。同时,通过全面开展天然草地资源监测工作,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和指导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及畜牧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以来,我区累计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资金455.6亿元,禁牧4.05亿亩,草畜平衡6.15亿亩,签订禁牧、草畜平衡责任状115万多份,每年有140多万户、490多万农牧民从该政策中受益。为缓解天然草场压力、补充饲草料不足,我区每年人工种草面积达3000万亩以上,年均生产饲草500万吨。草原补奖政策和人工种草的实施,使草原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
通过实施农村牧区基础建设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以来,累计投资1450多亿元,在全区4万多个行政村和较大的自然村,全面实施了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道硬化等工程,近140万户农牧民住进了美观大方、温暖舒适的新居;近400万农牧民和学校师生喝上了安全水;近万个嘎查村的农牧民走上了水泥路;新建标准化卫生室8200多所,230多万人领上了基本养老保险和高龄津贴。“走上水泥路,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看上放心病,领上养老金”在广大农村牧区变成了现实,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