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间圈养的困囿与突破

2019-08-26陈娟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圈养课间校园

陈娟

“课间圈养”是当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以“校園安全”为托词的禁锢和困囿,对青少年时期孩子的个性发展、心理发展、能力发展都是致命的戕害,无异于一种异化的“自动化养鸡场”。笔者站在学生发展、终身教育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寻求依据,在现实中诊视问题,在实践中寻求突破,以期给困于“圈养”的同仁们一些启示。

一、什么是“课间圈养”

所谓“课间圈养”,是指“在课余时间,教师将学生规制在教室或学校的特定区域,缩减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行动自由的学生管理方式”。

诸位不妨百度一下“自动化养鸡场”的生产流水线,从养鸡场到鸡肉生产,再到鸡蛋包装,流水线作业,高产、高效,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将人们生活所必需的肉制品摆在餐桌上。

当然,生而为鸡,这样的生活是鸡们无法摆脱的宿命,但是,如果是人,是孩子呢?我们的学校是不是一个异形的“自动化养鸡场”?我们的校园是不是一个“异化的洞穴”?

我们当今的校园管理,最大化地表现为一种“群体主义”,也就是用整齐划一的制度将一个个缤纷鲜活的生命个体规范为“统一”:按照年龄统一地组成一个班级,不管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然后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设置,采取统一的进度,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教育、规范和评判不同的学生……学生的教学时间和活动空间被统一成无数的小单位,每个单位都有严格的任务,每个个体都有明确的活动空间,不得错一点,不得出圈子半步,然后学校的各项管理就都有规可循,有迹可寻,于是,学校的各项工作,向着统一的轨道,迈着统一的步伐,得以有序发展,良性运转……

这让我想到一幅漫画,丰子恺的《剪冬青随想》:

一排冬青树,参差剧可怜。

低者才及胸,高者过人肩。

月夜微风吹,倩影何翩翩。

怪哉园中叟,持剪来裁修。

玲珑自然姿,变作矮墙头。

枝折叶破碎,白血处处流。

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传统教育有两个根本的弱点,第一是它忽视了(不是简单地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段,第二个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所以,传统的教育是“制器”而非“育人”,因为所谓真正的教育应当张扬生命的独特性。教育固然是一种制度、规范,但任何制度都不应该是僵化的、教条的,都不应该以抹杀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代价!

然而,当下的很多学校的教育,打着“管理”的口号,却行着“监禁”的事实!表面井然有序,然而细思极恐。

二、“课间圈养”的现状

身处其中,以自我为例,将更有说服意义。

笔者所处的校园,有点特殊,一个校园里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学生,这只是因为校园再建的问题而造成的暂且相处,但却因为这一特殊让我因触目所及而多看了一些,多想了一点。

小学“圈养”的外在表现,最直接的是——目标和路线的定位。

课间操,每位同学的站位,都是一个小白点,站在小白点上,保证整齐划一,行列整齐,前有体育委员示范,后有班主任监督,旁有检查岗检查。

午休时间,则是老师在位的“国学诵读”和“书法练习”,学生都在自己的座位上,合辙合拍地进行着素质提升、能力提高的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活动,校园无一个学生,室外无一人走动。

放学时间,每个楼层都有老师站位监督。

让人瞠目的是,放学后,各班排队,在班主任监护下走出校门,有意思的是,就连出校门的路,都有明确的路线——用黄线标出行走的范围,不可以多走一步,也不可以少走一步,乱跑乱跳会被呵斥,抄个近道无异于异类异端。

初中部高中部的管理,首先就在于校服和出入证,每个学生都必须穿校服,且必须穿全套;每个学生都必须佩带出入证,人证统一方可入校。

上午放学和下午上课中间的“午休一小时”时间段,所有学生都必须在自己的教室内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准大声喧哗,不准随便出入教室,不得私下换位,只得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要么学习,要么睡觉。从十二点放学到下午两点正式上课的时间,有一小时被规范,另一小时中有半小时被安排同一时间吃饭,然后,学生活动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值日学生检查,值班老师检查,学校领导检查……天天如此,周周如此。

放学后,关灯关电,清班清校,问:可不可以在操场上跑步?曰:不可!可不可以在校园内打球、踢球?再曰:不可!总之,放学后就一个任务——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请把眼光再放远,看看某些以升学率著名的中学的课程表和细致入微的作息安排,是不是如出一辙?

这种打着以“校园安全”“升学率”为目的的校园管理,都是一种异形的“校园圈养”!是一种打着“规范教育”而以“培优”为目的的隐形伤害!

肖纲领说:“课间圈养是‘掩耳盗铃,成长中的学生需要形式多样的课外生活,如果教师未能如此而仅以学校需要为准则,剥夺学生课间自由活动的权利,那么这就是一种教育懒政。”

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曾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想,十八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就给我们设置好了答案:“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我们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

三、“校园圈养”的滥觞

“校园圈养”的现象与危害,不是什么很艰深的科研项目,相反明眼人都知道“校园圈养”对学生身体的束缚、心灵的戕害,也都明白流水线“圈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灵动性,贫乏创造力,那么,为什么“校园圈养”还会这么大行其道呢?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说:“存在就是合理。”“校园圈养”现象的发生自有其存在的缘由。

(一)“校园安全”是学校教育进行的基础

校园安全是学校顺利发展的首要保障,没有校园安全,就没有生命保障,那么一切的教育就失去了附着,没有了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各中小学具体而微的校园安全措施都是可以理解并且是有必要的。

近几年,随着网络和信息的普及,触目可见的就是各种“校园伤害”“校园欺凌”事件。就在2019年,笔者所在地市的几所学校就发生了几起不同缘由的“校园伤害”事件,而只要“伤害”发生,不管学校之前曾经取得过多少荣誉,获得过多少成绩,那么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水平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有学校因二十多年前的一起伤害事件,到如今社会声誉及招生工作仍无法恢复到以往水平。所以“校园安全”不仅事关学生生命安全,更是事关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要位的做法是必要甚至是必需的,要想保障学生教育的有序进行,安全问题就不能有一丝差池,相反,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的第一件大事,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甚至还滋生了这样一种想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安全不出问题,成绩差点也没什么。你看,在一定空间里,校园安全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家长的期望也促使了“校园圈养”的推行

当今国情,经济已经不是每个家庭的首要问题,孩子的教育倒成了家长们的首要期待。不管孩子资质如何、兴趣如何,家长们都渴望通过学校教育将孩子送入名校,从而实现传统家庭对于“成龙成凤”的夙愿。家长们没有考虑孩子究竟有什么“才”,而首先考虑孩子能否成“材”。所以,现在的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至少能被这个社会所用,保证从学校一出来,就能成为社会这个大机器上的一个趁手的“螺丝钉”,成才和吃饭两者之间,吃饭是第一要务,成才、自我、做自己最喜欢的事,那是温饱之后的再追求。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言:“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学校若想迎合家长们对“成材”的渴望,只有榨取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来满足“成材”的时间保障,更何况,“圈养”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满足家长“成材”愿望的同时,也更好地保证了学生的校园安全,这简直就是一箭三雕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可大人们却忽略了,孩子不是动物,“圈养”只是对生物的一种低等的饲养方式,可是中小学生,正是活泼好动、敢想敢闯敢干的时期,这就好比给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麻雀的腿上系一根绳子,给海洋中遨游的鲸鱼挖一个池塘……

(三)安全问题的复杂催化了“校园圈养”的实施

如今,安全已经成了校园里的不可承受之重,可以说,领导、老师们睁开眼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安全!但偏偏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安全”又呈现出了愈来愈复杂的面孔,如今,“安全”并不仅仅意味着“人身安全”,又分身为“生命安全”“身体安全”“心理安全”“交往安全”“网络安全”“行为安全”“生存安全”“饮食安全”“校园欺凌”“校园冷暴力”等诸多因素,可以说,学生在校园,对领导、老师等各部门工作人员来说,无异于是一颗不定时炸弹,领导、老师们的日常工作无异于蹚雷,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炸得粉身碎骨。于是,为了安全,该批评的不批评了,该修正的免修正,有了错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该出行的活动,免了;该挑战的项目,算了……总之,只要一切可能产生安全隐患的活动,全部大变小,小变了,只要人在就好,管你像什么,要什么,将来干什么,只要在我的手里不出问题,那就万事大吉。我们的学生仿佛变成了瓷娃娃,一碰就碎,就应该把我们的学生陈列在橱窗里,不可触摸,仅供瞻仰。

这就是教育的一种“懒政”,但这种“懒政”却又可以理解也让人颇为同情。一旦有失偏颇,来自网络的口水,来自家长的压力,来自上级的处理,将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既然如此,何必多事?于是,“校园安全”成了嘴边的一滴鹤顶红之后,谁还敢放心大胆地去走出去,放开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索能力?在保险和创新面前,就等于是问你,是要死还是要活?那么,既然不能把握未来,我还是老老实实看好“羊圈”才更为可靠!

四、“课间圈养”的艰难突围

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就铿锵有力地指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者应该放慢脚步,像农民种地一样,让种子自然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教育应该有温度,对学生要有生命关怀的意识,教育者应该信任他们,陪伴他们,唤醒他们。

作为一线的教师,一個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或者成为管制教育的帮凶,或者“戴着镣铐跳舞”为孩子们开疆拓土,二者相较,我选择“希望”!

我所想的,就是希望学校、老师、家长,乃至网络舆论环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希望、孩子的未来,找寻一条突破口。

(一)思想定位:学校和老师是服务者而非管制者

如果说孩子是自然界里的一粒粒充满生命力的种子,那么学校就应该是培育种子的温床,为亟待发芽、盼望成长的种子提供自由的天空、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温度和充分的阳光,而不能过分规范、硬性管制甚至强制选择,有谁规定这个自然界只能生存树木而不能生存灌木?有谁说这个世界上只允许雄鹰翱翔,却不准许苍蝇生长?自然界本来就因为异彩纷呈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过分的干预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人类社会的复杂和多样性,也决定着对人才的判定和需求也是复杂多变的,所以,不要规范,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纠偏自我历练,这也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规律的一种自然体现,而不管出于什么利益,过度的干预,一定会带来不同形式的灾难!

猜你喜欢

圈养课间校园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被“圈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