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形势下独立学院化工原理教学改革
2019-08-26王佳佳
摘要:“新工科”具有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等特征,对高等学院的教育改革及发展方向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化工原理》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此类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过程深受“新工科”建设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本文首先说明了什么是新工科,然后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进行了概括,指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独立学院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关键词:化工原理;新工科;教学改革;独立学院
一、“新工科”建设
由于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既具有新产业、新模式的特征,又具备新技术、新业态特征的“新工科”建设随之产生[]。自2017年2月开始,先后产生了“复旦共识”[2]、“天大行动”[3]以及“北京指南”[4],为接下来的工程教育创新道路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在《通知》中同时将“新工科”的内容凝练成新结构[5]、新质量[6]、新理念[7]、新体系[8]以及新模式[9]这五个方面。新结构主要针对于学科专业,既是对新式工科专业的探究,同时也是对旧式工科专业的优化;新质量则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方面,在同时具有中国特色及国际等效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工科专业质量评价机制,对工程专业进行多维度评价;新理念主要是指工科教育的新思路;新体系主要指分类发展,对工科专业学生分层次、分门别类进行划分;而新模式则是人才培养,主要有校企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等等。对于此,有的学者认为“新工科”是完全区别于老工科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新兴产业;也有学者认为“新工科”是对老工科进行升级改造。而“新工科”的核心则是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悉数改革。高等工程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特征,对原有的工科专业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新工科”的建设。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具有如下特点:(一)缺少学习动力,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由于公众的认可度较低以及用人单位的偏见,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没有学习计划及学习目的,对于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成果毫无要求,从不考虑每天的时间怎么安排及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对于最终的期末考试只是应付一下,多一分浪费,及格即可;(二)自我控制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学习意志: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遇到比较容易学的知识点时信心十足,遇到稍微难点的知识点便意志消沉,同时还会“效仿”跟风别人(别人玩自己也想玩、别人谈恋爱自己也想谈),长此以往,便会缺乏自我协调控制能力;(三)缺乏学习信心: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具有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学习自尊心缺乏,对于学校的奖励政策毫无兴趣,其中也不乏有些学生刚开始时想要好好学习的,可在大的环境下及学习方法不正确等原因,渐渐可能有了自己不如别人的观点,丧失了好好学习、继续努力的信心;(四)有些学生学习压力大,临近考试感觉到焦虑:由于课前不主动预习、平时上课的时候玩手机不认真听讲、课后又不能及时进行复习巩固,长此以往,一学期下来,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或者只是学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同时加上周围同学复习临考时产生的紧张感,临近考试就会产生焦虑的现象。
三、新工科形势下独立学院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与几年前的大学生完全不同,他们成长在网络化的时代,从小受到网络知识的熏陶,一般则是通过网络技术来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借此来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感知和认识。但是,由于他们整天沉浸在虚拟的自我世界里,几乎不与外面的世界进行沟通交流,逐渐与现实世界相隔离。当这些学生考上大学,出现在大学校园里,他们拥有与别人不同的技能与资源,追求知识的方式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了与新工业革命相适应,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针对现代大学生拥有的技能及学习特点,各个高等院校正在积极寻找相对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及技术,使得现在工科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上课学时减少,教师上课也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课上不完,学生又不愿补课,或者根本没有时间来补。而《化工原理》作为化工、制药及高材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此时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同时应发生相应的改变,以此来满足工科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需求。
四、结论
“新工科”建设对我们的学习及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化工原理》作为化工、制药及高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新工科”的背景,课时相对减少了很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体系等等都需进行整体性地调整。教学模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式要从学生被动转变为学生主动、有层次的学习;要从传统意义上被动的的“学工科”转变为现代需要的主动的“做工科”。学校的老师需与学生共同协作,共同努力,使得学生能够学好《化工原理》这门课程,同时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此满足“新工科”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2]张大良.因时而动 返本开新 建设发展新工科—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17(4):4-9.
[3]陆国栋.“新工科”建設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5):38-41.
[4]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9.
[5]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
[6]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7]龚晓嘉.综合性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7(12):141-142.
[8]梁快,胡顺仁,李双,等.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16):110-111.
[9]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22-35.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教改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JGYB17015)
作者简介:王佳佳(1989-)女,硕士,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化学化工专业有关课程的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