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肥地力综合措施应用

2019-08-26张波

农业与技术 2019年13期

摘 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该项目自2016年开始实施,至2017年结束。实施面积66hm2,实施地点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街。大港农业服务中心土肥站技术人员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开展了各项工作,在项目区内开展了农户调查、土壤样品采集检测,结合实际制定了土壤培肥技术方案,并逐项落实,项目开展以来,在领导的支持和课题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实施方案中的各项指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该项技术在本地区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农田建设;培肥地力;综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715017

1 技术集成研究及成果

1.1 项目区地力调查与障碍因素分析

对项目区的土壤类型、种植制度、常年产量水平等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布点采集土壤样品化验分析,对耕地地力进行评价分类。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获得项目区土壤质量管理信息,掌握项目区的土壤地力状况。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中心土肥站技术人员对项目区种植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每3.3hm2为1个采样单元,共采集土壤样品20个,对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盐分、pH值等指标进行了检测,通过对检测数据分析可知,项目区耕地土壤物理性状不良,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含量普遍较低,土壤含盐量较高,这些障碍因素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水平。对此,结合农户调查情况及耕地地力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土壤培肥技术方案。

1.2 项目区土壤培肥技术集成

1.2.1 有机肥培肥地力技术

综合考虑土壤养分、作物养分需求特点,选择适宜的有机肥种类、经济合理的施用量,通过有机、无机措施相结合,提高土壤地力,监测试验示范地块土壤培肥效果,依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制定有机肥施用技术方案。

针对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现状,春播前适量增施优质商品有机肥,以达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目的,有机肥施用量1t/667m2,在春播整地前,结合旋耕整地,使土壤和有机肥均匀混合,此项措施为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打下了基础。

1.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对项目区土壤养分进行测定,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结合农户种植意向及生产管理水平,提出了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氮、磷、钾肥的施肥配方,并把施肥建议卡发放到农户手中。施肥建议卡见表1。

此外,还结合项目区实际,与肥料企业合作,研制生产了玉米配方肥,肥料配方为(22-14-9),根据玉米对锌较为敏感的特性,在配方肥中添加了适量的硫酸锌。通过开展配方肥施用示范,以宣传培训,现场指导、示范带动等形式,引导农户自觉施用配方肥,提高了农户的科学施肥意识和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认知度。

1.2.3 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粉碎腐熟还田是将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途径之一,同时,又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具体做法如下:在玉米收获后,就青还田,利于秸秆粉碎和加快腐解。把秸秆翻到不影响播种的深度,并抓紧深耕,以保留秸秆含水率,利于腐烂。通过计算项目区的秸秆产生量,确定秸秆腐熟剂用量为2kg/667m2,在秸秆粉碎后,均匀的将腐熟剂撒在秸秆上,同时,撒施尿素5kg/667m2,以调节碳氮比。

1.3 改良效果评价

为了解项目实施后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情况,为总结本地区中低产田培肥地力技术措施提供依据,土肥站在秋季作物收获后,开展了田间调查、样品采集检测分析等项工作,通过项目实施前后的检测数据比较,了解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土壤容重由改造前的1.42,下降到1.36,土壤有机质由改造前的18.5g/kg,提高到19.7g/kg,平均提高1.2g/kg,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土壤含盐量有所降低,耕地土壤的潜在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项目实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改良效果。

2 效益分析

2.1 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所推广的技术均以优化施肥、提高地力、节本增产增收为目标,经试验示范,收效明显,是一项技术含量高、节本增效突出、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的技术措施,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同时对于强化节约意识、降低农业对化肥的依赖程度、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粮食品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 生态效益分析

该项目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降低了因过量施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减少了能源消耗。同时,对农业废弃物秸秆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也减少了因秸秆焚烧等不当处理方式给农村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不仅有利于农村生活环境的美化,也有利于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受干旱天气影响,在玉米生长关键期有效降雨较少,地上河流含盐量较高,不能用于灌溉,深层地下水也不能满足抗旱需求,导致本地区玉米普遍减产,但是,由于采取了以上技术措施,与周边农田相比,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项目区玉米平均产量425kg/667m2,较周边农田增产70kg/667m2,均增收80元/667m2以上。此外,秋季实施的玉米秸秆还田也为下季作物增产增收打下了基础。

3 结语

该项目通过采取多项关键性措施,切实提高耕地土壤肥力质量;不仅有利于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促进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避免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污染环境,减少化肥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提高效益的實效性措施,是推进农业发展的技术保障,将会对农田土壤肥力提升和增效降耗起到较好的示范效果,对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

张波(1967-),男,本科,高级农艺师,土肥站站长,研究方向:土、肥、水新技术研究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