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都市宽窄巷子中“场所精神”的保护与延续
2019-08-26刘奇娟张睿智
刘奇娟 张睿智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地域性城市特点愈发珍视,以往对旧城的破坏或破坏性的开发遭到各界的诟病与反思。如何通过复兴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城市文化脉络与记忆成为当下全球城市的共同命题。本文以“场所精神”这一建筑学概念为视角对宽窄巷子进行分析,从历史文化背景、人的生活、街巷空间等角度出发,浅析宽窄巷子所体现的老成都精神,并提出宽窄巷子老成都精神保护与延续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宽窄巷子;场所精神;生活的原真性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2.213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各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改造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成都市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过去的宽窄巷子代表了老成都逍遥安逸、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如今的宽窄巷子更是成为成都市的旅游名片之一,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体会感受成都文化,当地人在闲暇时间也多了一个休闲玩耍的去处,作为商业步行街,更是充当了成都会客厅。当然,也有声音会认为过度的商业化会蚕食宽窄巷子本身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梳理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传统,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老成都精神变得尤为重要。
2 “场所精神”的概念与老成都精神的耦合
解释清楚“场所精神”,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方向感和认同感。“方向感”是人对于物体所在空间方向的识别能力,通俗的地说,就是人对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的感知。而“认同感”是在“方向感”的基础上,对空间环境产生的认同和依赖,只有对特定空间产生依赖感,人才能产生在此定居和生活的念头,由此产生安全感。
宽窄巷子最初是八旗军的居住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且八旗军受皇恩庇佑,不经商不耕作,使得世代成都人都不知什么是疾苦,富饶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散发出潇洒安逸、热爱生活的气息,由此造就了成都独有的精神面貌。
3 宽窄巷子的历史脉络
3.1 宽窄巷子的街道朝向肌理形成期
战国晚期,秦惠文王扩张疆域,命其丞相张仪领军南下造筑成都太城,建成之后,成都便以“太城”为中心向周围的空间地带扩展。张仪之后,他的侄儿张若继续在“太城”的西南面大兴土木,公元前310年的秋天,所兴筑的新城终于建成完工,之后张仪所造的城称为“太城”,张若所造的城称为“少城”。由于结合地形,少城东西狭而南北长,且所有街道均向正南正北方向调整30度左右,使得所有小巷呈西北—东南走向,多少年来少城的布局基本没有变动,由此形成今天宽窄巷子的街道肌理。
3.2 宽窄巷子街区的形成期
距今三百多年的康熙五十七年,清政府派将近两千名满蒙八旗兵正式留驻成都少城,在此建立营地,自此形成满城,宽窄巷子正是“满城”的时代产物,再加上民居中的胡同文化与天府平原民居有机融合,所以宽巷子当时被叫做兴仁胡同,窄巷子叫作太平胡同,与之并行的井巷子叫作如意胡同。
3.3 寬窄巷子街区的衰败期
清末以后,宽窄巷子里的八旗子弟不再受皇粮,命运多转,以至于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他们大部分逐渐成为社会底层人士。他们的房屋最早被典当给外面的商人,或者是外地籍的军人,这些人进入以后,都急吼吼地重新改造装修房屋,他们差不多只是用了从前的地皮和内堂格局,却在外装饰上大肆讲究民国风范的审美,所以,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宽窄巷子房屋其实多是民国初、中阶段的建筑。由于民国年间废除了“胡同”的叫法,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处于既无名也无姓的状态,直到1948年,当局才在一次城市勘测中重新为其命名为宽窄巷子和井巷子。
3.4 宽窄巷子街区的重建期
建国以后随着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少城内除宽窄巷子得以幸运的保留历史建筑,其余街区均已改变模样,但少城西偏北30度的路网格局保留下来。当然,岁月让保留旧时模样的宽窄巷子也面临不可避免的风雨侵蚀,破旧一直在不断加剧。到21世纪初,它一度成为兀立在成都市中心的一片破旧民居街区,在一簇簇新式建筑之间,它甚至显得扎眼和奇怪。2005年,政府决定对这里翻新重建时,只是希望它能够与这个城市的时代面貌尽量匹配一些,三年过后,在2008年8月的一个清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宽窄巷子以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
4 宽窄巷子中“场所精神”的保护与延续
4.1 宽窄巷子中的传统文化作为场所资源
城市建设中建筑和环境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在某些场所中文化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宽窄巷子的价值不仅仅是街巷内建筑风貌、街道景观等,也不仅仅是游客对宽窄巷子留下的深刻印象,还应包括街区内所反映的成都人的精神文化状态和生活内容,让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感受到老成都人的生活态度。
除了地域特色之外,传统文化还应体现在民俗民风中,谈及成都的民俗民风,众所周知的包括不可思议的川剧变脸、街头随处可见的茶馆、以及树荫下支起的麻将桌。这一个个的民俗活动不仅是对老成都的回味和体验,更是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和发扬,为了不让其在发展的进程中被埋没。可以在宽窄巷子的某个入口节点设置小型广场,一来可以为流动摊点的传统艺人、流浪歌手、街头魔术提供表演场所,二来游客也有了停留聚集的地方。
4.2 保持实体空间的原真性是延续场所精神的重要基础
保存原真性是在一个有限适度的范围内,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改建、适度增建或者调整其使用空间、更新其内部设施,以此来提高建筑的使用年限,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街道格局的保持和建筑原真性的保留与适度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原有街道的格局应该保存不变,也就是说把握现存的空间形态、保留现有的骨架、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对于宽窄巷子来说,其建筑和街道必须是历史原物,即使在整个街区内有一些后人建造的建筑物存在,应该严格控制其比例和体量,应充分尊重原有历史建筑。街巷的整体风格要统一,不能在街巷内建造对整体风貌有破环的现代建筑。因此,在保护宽窄巷子“原真性”方面,应尽量利用现存的建筑空间和原来的建筑材料,再加上较少的改善,达到传统为主现代为辅的和谐统一。
宽窄巷子中空间尺度的协调是延续其场所精神的重点之一。宽窄巷子是典型的清代南方步行街的尺度,街道宽约5-7米,因此,宽窄巷子内的建筑物的檐口高度应控制在6—12米之间。当建筑物高度为6米时,空间的间距与高度之间就有一种匀称的存在,这样的比例让人感到亲切。保持原有的街道尺度和步行街的气氛,是宽窄巷子中场所精神延续的重要手段。
4.3 保持人的行为原真性是延续场所精神的核心內容
保持人行为原真性不仅要求宽窄巷子是展示过去老成都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而且现在也要能够继续承担一定的居住生活功能。就商业功能来说,街巷内保留了百年老店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店铺,除此之外,还应成立与该街区有关的小型博物馆等纪念场所,其中可以增添一些静态或动态的展示、体验,再现老成都的生活方式,让游客仿佛回到老成都的生活氛围和记忆情境中去。
宽窄巷子不仅要做好给人“看”的功能,还要满足“住”的需求,如果宽窄巷子在外表看来古色古香,而缺少人间烟火,那么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在如今商业的空间内部永远保留居住的可能,提高宽窄巷子里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宽窄巷子场所精神的源泉,利用原住民自身权力维护的意识,积极参与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更新改造之中,保证宽窄巷子场所精神的真实质感。
5 结语
历史文化赋予了宽窄巷子城市记忆和传统生活,使之充满人文情怀,反映出一种特别本土的市井民俗文化。在宽窄巷子里,游客的目的不再只是单纯的购物和消费,而是在整个商业空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获取信息的方式可能有休憩、娱乐、社交、购物、美食、欣赏文创展等等。通过阐述宽窄巷子中所蕴含的场所精神,愈发觉得这种精神需要同整个场所空间一道被保护和延续下去。就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成都市青羊区政府又在长顺街的对面开辟了一处宽窄巷子的新场所空间“视·井文创区”,有理由相信,宽窄巷子将会延续这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随着成都市永远繁盛下去。
参考文献:
[1]鲍黎丝.基于场所精神视角下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研究——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J].生态经济,2014,30(04):181-182.
[2]张睿智.从柯布西耶到宽窄巷子[J].房地产导刊,2015(13).
[3]邓慧.历史街区商业化进程中的体验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4]张零昆.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利用方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5]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城坊古迹考[M].成都时代出版社,2006.
[6]张敏.历史地段保护规划的若干理论问题[J].华中建筑,2000,18(02):101-105.
[7]王志民,姜虹.我国商业步行街空间界面景观设计浅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7(06):28-29.
[8]丁云.“场所精神”的再生[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
[9]余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04):196-203.
2017年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XYZK1710)。
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高校与职业院校一般课题(GS[2018]GHBBK030)
作者简介:刘奇娟(1996-),女,甘肃临夏人,学士,研究方向:西部地区城市设计与乡村规划。
*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