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9-08-26李树华
李树华
摘要 目的:评价腹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10例,均采用腹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治疗后头痛、颈肩部疼痛、眩晕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Vm及基底动脉Vm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血流动力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腹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水平均有显著效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腹针;中药;临床疗效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由于椎动脉受压或刺激,导致供血不足进而引起头痛、颈肩部疼痛、眩晕以及视觉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的颈椎疾病[1]。CSA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确诊后应积极给予干预治疗。目前临床治疗CSA主要以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风险较高,术后并发症多[2]。随着中医治疗技术的发展,以中医为主的非手术治疗技术在CSA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评价腹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CSA的临床疗效,现做如下研究。
资料与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CSA患者110例,均符合2010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关于CSA的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及椎动脉血管彩超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头痛、颈肩部疼痛、眩晕以及视觉障碍症状。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颅内肿瘤、精神性神经官能症以及妊娠、哺乳期患者。其中男58例,女52例;年龄26 - 77岁,平均(52.3±2.8)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2.7±0.4)年。
治疗方法:①腹针治疗: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商曲、建里。皮肤常规消毒后使用32号40 mm长度的套管毫针,避开毛孔、血管进针,施术要轻、缓。当针尖抵达一定深度后,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施术分为候气、行气、催气3步。进针后,停留3 -5 min是候气;而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是行气;再隔5 min行针1次以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是催气;留针30 min。②中药内服:采用天麻钩藤饮,方剂组成包括珍珠母、石决明各30g,天麻、钩藤、黄芪、枳实、陈皮、茯苓、竹茹、半夏、牛膝、山栀各10g,大枣、生姜、炙甘草各6g,温水煎服,1剂/d,早晚各1次,疗程为15 d。
疗效观察评价指标:采用颈性眩晕症状评估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眩晕程度(8分)、颈肩痛程度(4分)以及头痛程度(2分),评分越低說明症状越重[3]。同时观察并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见表1。
平均血流速度:患者治疗后椎动脉Vm及基底动脉Vm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见表2。
讨论
CS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颈椎病类型,该病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研究认为CSA的发病与钩椎及寰枢关节、横突孔、椎体解剖位置异常及椎周软组织损伤有密切关系,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在受到压迫和刺激后可出现痉挛、狭窄、供血不足[4],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中医研究认为静脉失养、精气不足、颈部肌肉劳损、肝肾亏虚、六淫外邪乘虚侵袭是CSA发病的重要病机[5]。随着中医对CSA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中医治疗手段的丰富,中医治疗CSA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研究采用腹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CSA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水平均有显著改善。本研究所使用的内服中药为天麻钩藤饮,该中药方剂为经典治风剂,该方剂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6],用于治疗CSA的疗效较好。在中药内服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腹针治疗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腹针疗法是应用腹针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精、气、血的输布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微针系统针灸方法[7]。腹针疗法强调“用针之道,立法为先”。选穴是关键所在,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商曲、气穴、建里,其中中脘、下脘有健脾胃、助生化之功;气海、关元穴为元气聚集所在,具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商曲与颈部相对应,可调整颈部经络,畅通气血[8],诸穴联合刺激能够达到兼顾整体与局部,标本同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腹针联合中药内服治疗CSA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俊鹏,曹迎春,鲜娅花.中医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6(7):37-38.
[2]刘智勇,郝阳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4):88-90.
[3]艾宙,刘光德,熊小翠,等.腹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7):601-604.
[4]安世林,李亚军,宋玉兰,等.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疗法现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5):7-10.
[5]谢小东.中医骨伤手法及中药内服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4):112.
[6]李宇飞.中医骨伤手法与中药内服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8,6(15):126-127.
[7]龚福英,苏焕,金晶,等.腹针配合灸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1085-1087.
[8]高宏,李晓一,徐松泉,等.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机理浅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4):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