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配穴”温针灸联合头背部推拿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的疗效观察
2019-08-26陈朋
陈朋
摘要 目的:探讨“标本配穴”温针灸联合头背部推拿法用于治疗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2016年8月-2018年3月收治脑梗死后失眠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各26例。针灸组(A组)给予单纯的“标本配穴”温针灸,推拿组(B组)实施头背部推拿,针推组(C组)为A组+B组联合治疗。1个月后,观察以上3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统计临床总疗效。结果:经治疗后,3组患者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C组明显优于A组与B组(P<0.05);C组临床总有效率和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标本配穴”温针灸联合头背部推拿法进行脑梗死后失眠的治疗比单纯针灸或推拿法效果更为明显,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值得后期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标本配穴;温针灸;头背部推拿;脑梗死后失眠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其临床常见类型分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其中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本病具有突发性和致残的特点[1],临床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而精神情绪异常则易被忽视。常见的精神情绪异常表现有头痛、头晕、失眠,或嗜睡、易疲劳、痴呆、记忆力下降、忧郁、焦虑等,据报道95%的脑血管病患者存在失眠现象[2]。脑梗后失眠的治疗目前以口服安眠类药物为主,虽可延长睡眠时间,但不能提升睡眠质量,长期使用还会造成依赖性、过度镇静、神经毒性和抑郁攻击行为等不良反应。采用“标本配穴”温针灸联合头背部推拿治疗脑梗死后失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8月-2018年3月收治脑梗死后失眠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成针灸组(A组)、推拿组(B组)和针灸联合推拿组(C组),每组26例。A组男17例,女9例;年龄39 - 68岁,平均(45.3±1.2)岁;病程5 - 24个月。B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41 - 70岁,平均(46_3±1.1)岁;病程4 - 19个月。C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37 - 69岁,平均(44_3±1.6)岁;病程3 - 27个月。①纳入标准: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标准中的所述失眠诊断标准[3];病程>3个月;自愿参加本次临床研究。②排除标准:精神异常或错乱、语言障碍及智障患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者;长期应用抗焦虑等影响睡眠的药物;伴有肢体疼痛、夜尿频繁等行为[4]。对以上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A组采用单纯的“标本配穴”温针灸法干预:治疗室内保持安静、舒适,指导患者采用仰卧方式平躺,对所用针具及针刺部位进行消毒。使用1.5寸毫针,选择足三里、合谷、百会、关元4个主穴进行直刺,行捻转补法,得气后实施温针灸,对患者中医辨证后采取加穴针灸。1次/d,7d為1个疗程,共4个疗程。B组实施头背部推拿法: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头部两侧直至枕骨下采用双手五指拿法,颈部处改三指拿法,神庭至大椎采用一指禅法按揉,掌振头部两侧胆经,分别来回5次,共5 min;双掌分推背部督脉、膀胱经,对两侧肩颈进行拿捏,弹拨背部两侧的夹脊穴和膀胱经,一指禅法按揉膀胱经上的腧穴,自上而下用滚法实施于脊柱两侧,10次,推拿过程中询问患者耐受情况并进行力度调整,时间保持在10 min左右。C组采用以上A组和B组方法联合治疗,方法及疗程相同。除以上措施外,3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和生活饮食指导。
观察指标:治疗结束后,根据患者7项自评指标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计算,每项分值0-3分,所计分值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统计3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情况。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入睡深沉,且睡眠时间>6h;②显效:睡眠深度转好,睡眠时间增加3-6 h;③有效: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1-3h;④无效:失眠质量未变化甚至严重。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独立组的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组患者睡眠质量PSQI总评分情况:经治疗后,3组患者睡眠质量均有所提高,C组患者评分值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组临床疗效情况:治疗结束时,C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讨论
脑梗死俗称脑中风,具有突发性、致残率高等特点,不仅给患者机体造成巨大痛苦,因长期服用药物也给家庭带来相应的经济负担。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脑水肿等疾病都可以诱发。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现代人群精神压力过大也可促使脑梗死发作,因此本病出现了年轻化发病趋势。多数患者在发病后可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或失眠、头痛、痴呆、情绪低落等精神异常表现。目前在治疗失眠症上,西医仍多采用药物治疗,如安定类药物包括阿普唑仑、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具有较大不良反应,易成瘾;非苯二氮革类安定类药物包括右佐匹克隆、唑比坦、佐匹克隆,不良反应较少,代谢快,但是价格略高。另外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曲唑酮,具有不良反应小,无成瘾性优点,但价格相对偏高,且对血压、血脂存在一定影响。传统中医将脑梗死定义为“中风”范畴,失眠则为“不寐”。两者看似无关联,其实皆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气血亏虚为本,痰瘀热为标,临床宜采用调气血、调阴阳原则给予治疗,其中针灸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经络穴位刺激贯通机体内外,从整体上协调机体阴阳平衡、调节营卫、调补脏腑、理气化痰及疏通经络,不仅改善失眠,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且无成瘾性等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标本配穴”温针灸联合背部推拿法治疗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相比单纯针灸法、推拿法具有更好地改善失眠状况的效果,患者前期入睡时间缩短,睡眠时间有所增加。后期拟对该方法的远期疗效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文磊,徐成成,王永生.初发脑梗死后失眠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2): 894-896.
[2]王晓华,周震,王颖.调神利眠针法联合艾司唑仑对脑梗死后失眠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6,38(1):102-105.
[3]陈秀琴,李健慧,任秋芳,等.右佐匹克隆在治疗脑梗死后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0):129-130.
[4]张伟,陈立嘉,张通.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