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与中医脾胃病病势的关系探究
2019-08-26杜杰
杜杰
摘 要 目的:探讨望舌象在脾胃病中医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舌苔与脾胃病病势之间的关系。方法: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脾胃病患者142例,在中医诊疗的过程中,采用望舌象方法,观察其舌苔的色、质,结合患者的癥状表现进行判断。结果:不同证型脾胃病患者的舌苔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在轻度症状患者中,少苔患者占比较高。在中、重度症状患者中,剥苔、无苔患者占比较高。在中医治疗恢复期间,患者的舌苔的色泽、厚薄以及润燥程度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在脾胃病的中医诊断中,根据舌苔的色泽、厚薄以及润燥程度变化,可以对疾病病势进行准确的判断,进而为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 舌苔;脾胃病;中医诊疗;病势
脾胃病是一类常见、高发的疾病,主要由病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引起消化功能异常,营养和能量的摄入出现障碍,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根据中医治疗理论,慢性胃炎、胃溃疡、食道炎、胃息肉等疾病均属于“胃脘痛”,其病理机制在于脾胃虚寒、湿热瘀滞,与寒邪直中、饮食积滞和肝气郁滞有关。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中,采取辨证治疗方法,需要对患者的证型进行了解,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对脾胃病证型进行判断。该过程中,望舌苔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可以根据患者舌苔的色、质、分布等情况,分析脾胃病病势,在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同时,还能够观察病情的变化[1]。本研究围绕望舌象在脾胃病中医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探究舌苔与脾胃病病势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脾胃病患者142例,男69例,女73例;年龄19 - 73岁,平均(38.15±4.61)岁;其中慢性胃炎41例,胃溃疡33例,反流性食管炎2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23例,上消化道出血13例,胃息肉7例。根据《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将以上患者分为脾胃虚寒证42例,肝胃郁热证41例,胃阴不足证35例,气滞血瘀证24例。
方法:以上患者在接受临床诊断的过程中,观察其症状表现,对疾病作出初步的诊断,分析其病因。在此基础上,行中医诊断,采用望舌象的诊断方法,观察患者舌质色泽和舌体形态。根据舌质色泽、舌体形态的改变,对脏腑虚实进行判断,同时反映出气血情况。然后重点进行舌苔的观察,结合苔质、苔色的变化,对于疾病的寒热性质进行判断,分析其病势。观察不同证型脾胃病患者的舌苔特征,分析其差异。
诊断标准:①证型鉴别:舌苔薄、润,舌色淡红、淡白,为正常舌象;舌淡苔白,多为脾胃虚寒;舌红苔黄,多为肝胃郁热证;舌红少津,舌苔有裂纹,多为胃阴不足症;舌红,舌苔白厚,附着黄苔,多为气滞血瘀之证。②胃气:少苔、剥苔以及无苔等情况,提示为胃气受损。③病势变化:舌苔薄厚的变化,判断病势的增强和减弱。舌苔薄者,其病邪相对较轻。舌苔厚者,其病邪相对较重[2]。
结 果
不同证型脾胃病患者的舌苔表现:观察脾胃虚寒、肝胃郁热、胃阴不足以及气滞血瘀等不同证型脾胃病患者的舌苔表现,见表1。
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的舌苔表现: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评估其严重程度,其中轻度症状69例,少苔、剥苔以及无苔患者分别占42.03%、8.69%和5.80%;中度症状45例,少苔、剥苔以及无苔患者分别占20%、33.33%和24.44%;重度症状28例,少苔、剥苔以及无苔患者分别占10.71%、46.43%和35.71%,见表2。
脾胃病患者的中医治疗效果观察:经中医治疗一段时间后,142例脾胃病患者到门诊接受复查,观察其舌苔变化,判断其病势进退情况。其中治愈85例(59.86%),舌苔恢复正常(薄、润,舌色淡红);病情好转51例(35.92%),白腻苔、黄腻苔、黄苔逐渐消失,舌苔由厚变薄;病情未愈6例(4.23%),其舌苔的色泽、厚薄以及润燥无明显变化。
讨 论
望舌象是中医诊断的一种方式,根据舌苔的色泽、厚薄以及润燥等情况,能够反映出机体的寒热、虚实变化,能够对疾病的发生与进展进行判断。尤其在脾胃病的中医诊断中,望舌象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苔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厚薄、色泽和津液多少等方面。红舌、苔黄者多为热证,苔质干燥提示伤津[3]。
在脾胃病的中医诊断中,根据舌苔色泽的变化,判断寒热。苔质淡白者多为气血亏虚、阳虚、阴寒之证,舌淡红、苔腻者多为痰热、湿热之证。苔色由白色变为黄、黑、焦,说明邪气渐盛,病情持续进展,而苔色逐渐恢复白色,则说明邪气渐退,病情逐渐好转。苔质由润变为燥、裂、刺,说明热势增强。而舌苔由薄变厚,说明病情发展、恶化,舌苔由厚变薄,说明病情逐渐好转。在脾胃病的望舌象诊断中,能够根据患者的舌苔表现,对病邪盛衰、病位深浅、病势进退进行判断[4]。脾胃虚寒、肝胃郁热、胃阴不足以及气滞血瘀是脾胃病的常见证型,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苔
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能反映出不同证型脾胃病的特征。其中少苔者病情相对较轻,剥苔、无苔患者的病情则相对严重。在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舌苔的色、质变化,能反映出患者病情变化,可作为预后判断的依据。舌苔与脾胃病病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根据舌苔的色、质变化,可准确判断病势进退。由此可见,在脾胃病的中医诊疗和预后判断中,望舌象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根据舌苔与中医脾胃病病势的关系,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5]。
综上所述,在脾胃病的临床诊疗中,中医方法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从疾病的病因和疾病机制出发,辨证施治,并以舌苔的色、质作为诊断依据,准确鉴别脾胃病证型的同时,判断其病势,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军峰,张李唯,吴娟,等.不同舌苔胃癌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模式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5):405-412.
[2]魏茂桂.胃息肉内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及舌象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1):17-19.
[3]王冠芝.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HP感染及舌苔炎细胞关系的观察[J].山西中医,2016,32(6):51-52.
[4]刘越洋,黄雅慧,王俊,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与中医舌象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5):351-354.
[5]赵静文,李丛丛,赵继亭.隗继武教授从舌诊辨治脾胃病经验[J].四川中医,2016,34(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