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生死观的心态理解
2019-08-26邹佩烨
摘要:淡然面对死亡,是多数日本人的人生信念。日本人认为死亡是一种最大的解脱和至乐,对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连自杀也发展成一种程式甚至艺术。他们认为要尊重死者,人死后就无罪了。本文从樱花、武士道、日本电影、参拜靖国神社多个角度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日本人的生死观;樱花;武士道;电影;参拜靖国神社
引言
生与死,这一哲学的终极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智慧以来就无时无刻的不在困扰着人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大和民族,这个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民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上保持了出奇的冷静,不屑与超脱。他们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用辛勤的劳作来超脱生与死的困扰,再精神上追求象樱花的那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生命价值。
1.从樱花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1.1樱花的魅力
日本人喜欢樱花,是因为樱花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刚刚盛开,倏而凋谢。它们骤然开放骤然凋零,盛开之时,一经风吹,樱花树下便落花缤纷,宛如花瓣的地毯,一夜之间,花儿落尽。要说果断干脆得如此,也不免令人大失所望。樱花雨固然美丽,但这种美丽一定是生命坠落时的那种凄美。短时间之内,花瓣纷纷落地,树枝上仅剩下花心与花梗,粉红色花瓣飘散殆尽,不剩一片……日本文学作品很多赞美死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集体自杀,因为死亡在此意味着清洁、超脱和干净。坦然地面对死亡,甚至欣赏死亡,是日本民族的一个特性,像樱花一样灿烂地死去一直是日本人的理想。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死观,在日本人看来,人的肉体生命就仿佛烟花,绚烂而短暂,而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
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著名的散文《一片叶子》中写到:无论何时,偶遇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者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啦,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一种欣喜。从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欣赏自然,关注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樱花是一種开放期极短的花,一个晚上大风一吹,樱花就全凋谢啦。因为如此,在他盛开的姿态里,他充分展示出了生命的光彩。自古以来,樱花是日本人最爱的花,而据我的理解,樱花的凋谢是归于尘土,是获得永恒的唯一方法。日本人对樱花的热爱也体现了日本人对生命,对死亡的态度,它显示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以死求生。
据说,日本人有自杀为美的古典传统。日谚有云: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意味着花以樱花为贵,人以武士为上。人的生死,犹如樱花,一下散落,干净利落,故美......因为死与自杀具有樱花一般的美,日本作家自杀率之高,举世闻名。
又如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说:死是唯一的神秘,想象力的深邃极致处就是死的那一刻,象樱花那样热烈而短暂的盛开和急遽的飘落消失,似确乎象征着这种死亡的行动为美的日本式的心理塑造。”
大和民族似乎对死存着一种向往和渴求,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截然对立的界限,在日本人的审美目光中变成了变化过程中相互连接的两个阶段,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流转的生,日本人正是对这种沉沉寂灭的深情凝望中,让目光望穿这寂灭,使生命的鲜活从中透露,所以死不是可怕而是可喜,不是丑而是美。
1.2《古今集》中的樱花
在生与死的世界之间纷纷飘落的樱花,把只不过是永远流逝着的时光中的一瞬——人的生与死的转换加以晕染和放大,从而构筑出一个极美的、浪漫的交界线。樱花自身也被认为是这种交界线的具体的存在形式。正因如此,《古今集》里的樱花才不能不凋谢。飘落的花瓣弥漫在生与死的交界线,是樱花生命中最美的、也是最令人伤感的一幕,这就是落花被人们所喜爱和欣赏的原因所在。
《古今集》(《古今和歌集》),是日本中古文学的代表作,编订于905年,为日本最初的敕撰和歌集,也是日本宫廷文学摆脱汉风文学影响后的纯日本文学的开创性作品,标志着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歌人们不仅通过一首首构思精巧的和歌展示了在文学理念、歌风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变化,更通过吟诵樱花的歌群体现了由畏惧死亡、逃避死亡向亲近死亡、赞美死亡的生死观的转换。这与《古今集》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及其基调——流逝与无常紧紧相连,形成一种互现互证、互相阐发的关系,同时还标志着《古今集》歌人咏唱落花、讴歌流逝的优雅纤细的美意识的形成。作为流动在《古今集》基底的歌人的感受,无常、流逝、短暂、虚幻,是贯穿于《古今集》始终的基本思想。结合春歌(上、下)来看,就会发现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花的世界。在《古今集》当中,花就是樱花。
《古今集》咏樱花原因也就是基于樱花原本就拥有的视觉上的美丽,在短暂的时间内燃烧全部的生命的绚烂盛开,然后转瞬间凋落殆尽,还归纯洁,还有飘零逝去时的凄楚死亡的美感等原因。可是,从欣赏飞花落叶的审美意识到欣赏《古今集》中频出的豪迈华丽的落花飞散的场景,单纯释为歌人们对落花的爱惜与赞美之情是远远不够的。这不如说是歌人们能够透过飞散凋零的樱花而凝视一场生与死、流逝与无常变幻的景致之故。在这生与死的交界线上,樱花的花瓣在纷纷地飘落。永远流转不息的时光中的一瞬——人的生与死的转换,被落花放大、胧化,从而构筑出一个浪漫的、极美的世界。正是在这个世界中,人们才能够冷静地凝视死,看透从生到死的转换,感受到生命乃至世间万物的流逝与无常。可以说,樱花是创造出生与死的交界线这个典型的文学空间的物体。《古今集》中的樱花,是生与死的交界线的具象化。把凋落的樱花看成是最美的东西来欣赏,并把她咏入和歌之中,——这种古今式的意识,是《古今集》以生死融合的生死观为支点的流逝思想的反映。这也就是除了哀伤歌之外,被称作另一个生与死的世界的樱花歌群间接地捕捉生死流转与世事无常的原因。
2从武士道看日本人的生死观
2.1武士道精神
武士,这个作为日本独特的阶层,他的出现,对日本的精神,思想,生活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历了长期的生存,经历了许多武士中杰出的思想者的创造与完善,武士阶层也有了自己的生活和道德的标准——武士道。所谓武士道或者武士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用生命为主尽忠的精神。武士道中忠的含义意味着死的坚决意识,式将生命交给主君的彻底献身精神,为主君牺牲生命是武士的绝对义务。也可以说大和民族的生死观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武士道精神所倡导的生死观。
2.2武士对死的认识
武士对生的本能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同时存在,这是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具有的本能,他们对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这就是——死的觉悟。
死的觉悟是日本古典武士的道德原则,是武士道形成的第一阶段,武士对死亡的独特认识不仅影响了后期武士道的思想内涵,而且至今还影响着日本作为加害者对于发动侵略战争的反省意识——有耻的感受,无罪的觉悟。他们这种死的覺悟就是把死看做是人生的必然,是自己这种社会角色的必然,是不可逃避的命运。武士身份者对死的态度,向来被视为日本武士阶级的行为规范和伦理意识中最重要的部分。日本也有武士道是死亡为等闲之道也的名句,它提示人们,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人生。
2.3《叶隐》中的武士道精神
《叶隐》所表现的武士道精神,是果断的死,毫不留恋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一般人对生命的执着,武士道则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实的,其他的功名利禄都是梦幻。当一个舍弃名利以死身来义勇奉公时,就可以看到这世间的真实。这种对死的态度来自他们对名誉的追求,就象中国儒学所说的那样,生命是有度的,有时间限制的,唯一让自己生命得到永恒的方法就是青史留名。这种对生命的看法也深深的留在了武士的思想中,构成了武士道德精神的内涵,是武士们生存于世间所追求的目标。这体现在武士的身上就是他们对名誉的追求,追求名誉,维护名誉是武士身份者的基本的存在状态。
3.结论
为何日本人有独特的生死观?可能跟日本的自然灾害多有关,地震、海啸、台风等发生频率高,日常生活就处在危机中。另一方面,生死皆坦然是日本人固有的信念,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樱花飘落一样灿烂地死去是日本人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岸英司 罗东耀.《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2005年版
[3][日]孔祥旭著《樱花与武士:那些决定日本的细节》.2007年10月版
作者简介:邹佩烨(1998-8)女,河北邢台,汉族,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日本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