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2019-08-26谢永艺
谢永艺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获得相应的专业发展,才能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对此,本文拟从教育观念、学科素养、智慧课堂以及重视研究等方面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成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面对新课改,必须获得相应的专业成长,才能符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求,才能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下面就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谈几点看法:
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要求
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观念更新是前提,教学改革的阻力往往来自陈旧的教育理念,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201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指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所以,作为新时代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要适应教育改革形势,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潮流,要把思考“怎么教”转变为思考学生“怎么学”,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建构性学习,以行促学,学以致行,真正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而努力。
二、学科素养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要素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思是马不在马槽边驯养出规矩,就不能很好地驱使使用;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就不可以被国家重用。同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学科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次新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列作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可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而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由此可见,这轮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诗意的情怀、活跃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第二,需要掌握“对语文学科本质规律的把握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技能;第三,需要具有“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感情触角和真誠的教学反思”。如教授《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时,句中的“窥”字,应该怎样解释呢,为什么用这个“窥”呢,把这个字讲透,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而要讲透就需要教师具备必要的学科素养。“窥”如果根据字典解释,应当解释为“偷看”,可是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周室本来是“天子”,应当要仰视,以表示尊崇,而秦国君臣却在“窥”(偷看),一个“窥”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显示了秦国君臣以下犯上的不良、不臣之心。又比如《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始皇既没……”句中的“没”,课文中没有注释,联系上下文来看,解释为“死亡”应该没有错误。但是孝公、始皇的死亡,该不该称“没”?古人“讳”死,讲究分明:天子曰崩,诸侯曰甍,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作古、弃世、终等。贾谊却偏偏选择了“没”,为什么呢?正是这个“没”字,体现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秦孝公窥视周室、以下犯上表示极度不满和鄙视。作为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具有文化底蕴的资本。所以,教师要提高专业成长,就要提高文化品位、人格魅力、授课水平、创造品质等方面能力。
三、智慧的课堂可以点燃教师思维的火花
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也是教师的人生舞台。课堂45分钟是师生生命共渡的过程。智慧的课堂,就是以师生对话实现心灵撞击,它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样也能点燃教师智慧的火花。教师开启学生智慧,学生激发教师潜能,可以达到课堂效益最大化,师生智慧共生。我们通过细节可以透视课堂智慧,用课堂智慧应对动态生成,生成可以让课堂充满智慧的灵光。所以,课堂上互相激发,可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如教《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为什么只向东南飞,而不向其他地方飞?”面对学生的疑问,虽然一时不能回答,但对于学生敢于提出疑问我还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同时也促使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据《潜山县志》记载:焦、刘二人的婚姻悲剧发生在今安徽省怀宁县小吏港。小吏港一名小市港,“因汉庐江小吏焦仲卿得名”,位于怀宁县城北二十公里处,与潜山县接壤。焦家位于小市港河对岸的焦家坂(今属潜山县境),刘家则在小市港东半里处的刘家山磡。从地理位置看,刘家正好位于焦家的东南方向。悲剧的结局是,刘兰芝在小市港投水而死,焦仲卿最后也“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焦仲卿悬树自缢而殉情,偏偏又是“自挂东南枝”,正好与开篇的兴句首尾呼应。因为刘兰芝的故乡在东南方向,且刘的尸魂也在东南方的小市港河边,所以焦促卿才面向东南而死。于是,孔雀东南飞。又如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时,有些学生提出“床头屋漏”何必“长夜难彻”呢?只要移一下床不就可以吗?面对学生的疑问,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因为学生不能理解何为“屋漏”。关于“屋漏”,《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南隅谓之窔,东北隅谓之宦。《辞源》: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疏》:屋漏者,室内处所之名,可以施小帐,而漏隐之处,正谓西北隅也。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活力,在于学生的活力,学生的活力,在于教师智慧地激发,当教师的智慧火花与学生的智慧火花相碰撞的时候,语文课就会呈现精彩。
四、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是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必然选择,需努力培养终身学习与研究的习惯,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要重视研究
1.课题研究
教师要积极主动承担课题研究任务,要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研究,探究教学方法,逐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由于课题来源于平时的教学之中,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表演能力,推动教师科研能力向纵深发展。同时,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交流与分享,共同感受课题研究的点滴体会,这个过程也是成员之间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过程。
2.新课程开发与设计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重视研究新教材的开发与设计,实现与课程同步发展。新课程的18个任务群并不是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而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而如何将学习内容“任务化”,如何用任务群的整体目标统领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如何恰当处理不同任务群之间的关系,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例如,传统文化经典“战国四公子”专题教学,我们可以设计几个梯度的任务。第一梯度的任务:筛选整合信息,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1)对照注释阅读,并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2)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传记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第二梯度的任务:评价人物,并锻炼书面语言表达能力。(1)冯驩是一个怎样的人?(2)请为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各写一段评论。第三梯度的任务:梳理、探究、发现、创新。可设计3个任务:任务1,请比较四公子,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名士,你更愿意到谁的门下生活?请说明理由。任务2,从“战国四公子列传”中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任务3,从“战国四公子列传”的自主阅读中你积累了哪些语言现象和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有什么体会?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學习的自主性与合作学习的特征,而且通过问题引领、任务驱动,能使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提升语文素养。
(二)勇于实践
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而基于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以日常教学实践为载体,围绕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设计、教学方式的选取与变革等内容进行有效探索。
面对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冲击,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使自己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高中语文教师只有加快转变自身的角色,提升自己各方面的学科素养,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郭锋.四界语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8)
[2]李润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8(7)
[3]安福海.翻转课堂:一定要指向深度学习[J].中小学教材教法,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