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与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2019-08-26付成君李兆进张典英
付成君,李兆进,张典英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与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付成君1,李兆进2,张典英1
1. 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四川 绵阳,621000;2.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部,山东 日照,276826。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运动休闲需求,加速体育产业发展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其他产业融合打造的特色新兴体育产业,同时兼有健民和富民双向惠民功能。为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从发展路径和产业空间布局的角度来探讨其产业开发模式。根据国家政策导向、产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和生产力要素概况,提出了四川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坚持人本理念,以创新理念驱动产业发展;利用区域资源特征,合理特色定位,树立特色品牌;遵循市场规律,科学规划建设速度和规模,避免资源浪费;搭建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完善产业保障机制。纵观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演变,依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空间布局形态的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相关理论,将四川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一核(成都)一轴(成绵乐)和两次轴(成渝经济区次轴、攀西次轴)两环线(九黄环线、川西环线)”。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产业空间布局;体育产业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以休闲为主题打造的具有独特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良好体育产业基础,运动休闲、文化、健康、旅游、养老、教育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区域、全民健身平台和体育产业基地[1]。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运动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与关联产业融合,依据优势资源合理利用、满足群众体育休闲消费与健康需求和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打造的新兴体育产业形态,并赋予了其新的社会和经济功能定位。纵观世界体育产业发展历程,虽有可借鉴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成熟发展范例,但无打造区域化体育特色城镇发展体系和产业布局的成熟理论,这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依据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而提出,其发展路径主要探讨实现现有区域运动休闲生产要素价值最大化的方法,空间布局则主要依据产业纵向持续发展潜力探讨运动休闲小镇的区域组合结构和空间分布。笔者认为四川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应从发展路径和产业空间布局的角度指导其开发模式,从而实现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是我国旅游大省,丰富的山水地理旅游资源和丰厚的巴蜀文化蕴含丰富的运动休闲资源,具备运动特色小镇发展的优势资源禀赋。先前研究中,部分学者从产业融合[2]、资源规划[3,4]、发展战略[5]等多视角对四川省体育休闲产业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众多学者对我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念与定位[1,6,7]发展路径[1,8,9]产业融合[10]评价体系[11]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这也为此项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发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必要性
1.1 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运动休闲和健康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中提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提出了“到2020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的工作目标。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体育锻炼人数不断增加,运动休闲逐渐生活化,人民群众对运动休闲和体育健身资源要求越来越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体育服务、资源建设和产品供给滞后于人民群众需求,体育资源与群众体育需求不平衡已成为全民健身的突出矛盾,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场地器材的质量和数量、体育文化、健身休闲环境等方面。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针对此种现状进行规划建设和开发,亦可根据发展趋势进行适当的超前规划建设,从场地、器材、项目、消费层次、时间等多方面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健身和运动休闲的需求。
1.2 推进城镇化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需要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焦点问题。利用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通过政策规划引导和市场运作,培育打造具有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是城镇化建设重要路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目标,并指明了脱贫攻坚工作要积极开发贫困地区优势条件和潜力资源,以扶持产业发展促就业和增收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可吸引上下游生产力资源聚拢,加速开发相应区位运动休闲特色资源,随着基础设建设和产业发展,就业机会随之增多,人口向小镇迅速聚集,其他配套产业逐步跟进,小镇规模逐渐扩大,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为周边贫困人口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同时又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运动休闲和精神文明资源,提高该地区人口的生活质量,实现体育健民和富民的双重目标。
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四川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25]。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以城带乡。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有效解决城市运动休闲发展空间不足,引导运动休闲生产要素向城市外延的乡镇和农村聚集,结合地域发展禀赋,多产业融合快速形成小镇体育产业聚集地,吸引人才,扩大就业,提升区域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四川省城镇化建设。
当前对四川省来说,贫困问题是经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脱贫攻坚形势严峻,截止到2015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380.3万人,占全国7.1%[25]。如何将贫困地区区域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环境潜能等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动力,成为加速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课题。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应把解决地区脱贫攻坚作为重要目标,实施健民和富民的双向可持续发展惠民政策。四川省旅游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历来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之说;四川历史悠久,是中国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发源地,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四川省贫困地区集中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异,具有很好的发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潜力。如果能引入缺失生产要素,积极开发可利用区域资源,打造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对地区脱贫富民意义重大。
1.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育产业整体大发展的需要
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发展美丽特色小(城)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 2017年5月11日,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抓手。供给侧改革主要是从供给端来促进和解放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经济增长点。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制度、机制、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优化和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体育生产要素供给,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十三五”规划和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体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5万亿,2025年突破10万亿的目标,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1%和2%。截止到2016年体育产业生产总值已达1.9万亿,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0.9%,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服务业、体育培训教育等产值增速迅猛[21]。随着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大量资本开始涌入,带动整个产业的催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对健康的关注度的提高的是消费水平同步提高,人民群众体育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巨大的市场投资回报保证消费政策与资本快速融合,进入产业结构的质变期,并进一步促进和带动产业升级,进入良性循环轨道。2020年体育服务业产业比将达到30%,2025年有望到达50%[22]。结合美国、日本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子行业格局,我国体育产业核心板块的发展空间和增速的格局,大众运动休闲健身、体育服务业和以体育竟演业为主体的职业体育将成为潜力巨大的主要增速板块。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就是在地域体育产业基础上通过集聚多种发展要素打造的全民健身平台和体育产业基地,是把文化、旅游、康养、教育培训等产业元素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打造的特色新兴体育产业[13]。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体育产业下一步发展主要目标是对产业资源和公共发展要素的开发和调配,结合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重点扶持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职业体育竞赛等调动能力强的项目。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快速融合,打造和升级运动休闲产业链,提高体育产业的供给质量和扩大体育运动休闲消费需求,促进体育产业和带动部分产业的大发展。
2015年四川省政府提出了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高地的工作目标,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打造一批优秀的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民间特色、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和群众活动,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体育市场服务体系[23]。工作任务集中于创新机制,培育市场多元化主体,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大力促进产业融合,丰富市场供给和营造全民健身氛围。笔者认为,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完成这一目标和任务实施的重要选择。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可以促进四川省特色产业资源与体育产业的快速融合,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发挥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升级和打造运动休闲产业链,形成区域休闲产业聚集区。为保证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国家战略实施,四川省政府制定了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基本完成健身休闲产业的合理布局、功能完善和健全门类。创建2个国家级国民运动休闲中心(基地)打造10个省级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基地)[24]。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满足对国民运动休闲需求的多元化供给,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和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创建理想的多方参与的发展模式,提高产业供给质量,更好满足全民健康健身与运动休闲需求。总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经济与社会功能在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符合四川省体育产业整体发展需求。
2 四川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
2.1 坚持人本理念,以创新理念驱动产业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提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的目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强调“必须以人民为中心”[13]。这也是从根本上强调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建立在“人本理念+”基础之上,既要注重满足居民的运动休闲需求,又要保证整个产业链条中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强调人本理念还要避免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陷入以经济效益作为主要发展评价指标的误区,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让原著居民经济与精神实现同步富裕,让游客亦能达到运动健康与人文享用的休闲目标。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是四川省体育产业升级和居民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但做为新兴经济形态,其发展和壮大是一个依据经济规律和区域发展目标摸索前进的过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理念是新兴经济形态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特色资源挖掘、发展定位与布局、产业融合、资本汇集、管理与开发的重要手段,最终能围绕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其长久良性运营和内涵式生态发展模式,即可惠及民生,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2.2 利用区域资源特征,合理特色定位,树立特色品牌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特色”是其重要品牌,是产业核心吸引物,是其生存发展依赖之根。这一特色的保持既要坚持其运动休闲的体育特色,又要坚持体育文化和功能类型特色。只有具有特色才能保持对客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必须注重小镇的特色培育,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赛事资源、场馆资源、可融合的产业资源等充分发掘并加以筛选,对小镇的进行准确特色定位。
四川省发展体育特色小镇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全省境内高原、丘陵、山地、平原地貌为主,山地约占74.2%,高山、峡谷、湿地、草原等地文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动物种类齐全,森林覆盖率超1/3,草原牧区风光优美,生物景观多姿多彩;境内有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支流1400余条,主要包括河流、湿地、湖泊与池沼、瀑布、泉、冰雪地等,四川境内湖泊总数达到1000 余个,大小水库6672 座,水域资源优势明显;四川气象气候景观独特,有雪山、云海、花海、佛光、日照金山等。全省境内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江源文明水利工程、陵园碑阙、三国蜀汉遗迹、巴蜀文化名人遗迹、名城、名寨、古镇、名村、景观建筑、少数民族风情与民俗节庆、饮食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8]。品牌赛事资源主要有四川国际登山探险大会、乐跑四川森林马拉松系列赛、环贡嘎山超级山地越野赛、四川国际垂钓大奖赛、世界武术大会、峨眉国际武术节、温江国际赛马节、南国冰雪节、飞行者大会、电子竞技大赛等这些资源禀赋都为运动休闲小镇的特色筛选和特色品牌打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利用当地地形优势和丰富人文资源打造的山地越野品牌特色小镇,以专业越野赛道承接的全国地形车、自行车、越野跑等赛事,“最专业的越野赛事”成为其响亮的特色品牌。达州市渠县賨人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则是依托风景优美的景区自然资源和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的康养、旅游和度假特色品牌的小镇。
2.3 遵循市场规律,科学规划建设速度和规模,避免资源浪费
新型城镇化建设目的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其发展目标是在市场机制主导下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发展布局合理、产业支撑力强、就业机会充分、功能特色鲜明的新型乡镇,逐步实现城乡一体。这就要求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必须与周边城市发展速度和布局相协调,这就需要政府担负起规划、引导和协调主要职责,企业和个人是推进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必须遵循市场规律。(1)必须遵循体育产业发展趋势。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最主要支撑是体育产业,因此,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必须在了解市场供需状况的基础上依托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来进行定位。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到产业聚集区打造、品牌赛事打造、产业融合、“互联网+健身休闲”、体育装备研发制造、绿色康养、电子竞技等发展规划,这些目标基本反映了四川省体育产业的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发展需求和趋势,也是四川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立足之本[24];(2)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考虑市场实际的特色需求,避免区域内特色定位同质化,千篇一律的特色定位其结果是无特色。四川省良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容易在小镇特色选择和开发上产生产品同质化,地方政府政绩创建主导下匆忙上马,造成服务产品超过实际市场求,运动休闲市场培育速度滞后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规模的扩大速度,在产业内部激烈竞争下部分小镇被淘汰,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蛋糕”该做成什么“口味”和该做多大,必须由市场消费需求来决定。
2.4 搭建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完善产业保障机制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从化项目落地,到规划建设,再到管理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产业保障体系,其中搭建服务平台和建设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是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部分。搭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服务平台(图1)的目的是实现企业与政府的有效沟通,收集企业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合理诉求,解决小镇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实现政府管理部门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政策衔接、政策落地、扶持到位和管理到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需要构建六大支撑体系,(1)政策引导与发展扶持;(2)城乡体育产业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3)土地集约利用和区域资源合理开发;(4)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5)运动休闲产业链条的打造和消费市场培育;(6)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生态打造并举;(7)人才资源引进与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小镇建设需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主要原则,这也要求政府发挥积极政策投入、平台搭建、公共服务、发展评价、行业治理等功能,构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搭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服务平台,为小镇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图1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服务平台总体构想
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组合构成了其空间布局,其生产力布局研究主要分析影响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生产力诸要素的空间配置和组合,揭示其经济活动的空间性特征。
3.1 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演变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组合构成了其空间布局,作为一种全新的体育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受城市资源限制产生的产业外迁,在满足大众运动休闲市场需求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性产业融合升级,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消费特质的小区域核心经济体。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产业空间根植于是本地区产业发展布局,是体育产业空间布局的变迁的一部分[26]。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演变可分为4个主要阶段。(1)是均质结构阶段。改革开放以前,休闲体育区域空间结构主要集中在农村居民点、城镇公共休闲区域和公共体育设施聚集点。此时城乡体育休闲缺乏有机联系,处于相互隔离状态;(2)是集中化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开始逐渐涌向城市,区域核心人口密度,城市成为高密度的经营、制造和活动中心,特别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与提高扩大了生活需求,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兴起和休闲体育的发展,优质资源迅速向城市集中,市场需求决定了政府和个人对体育产业的投入逐渐涌向各级核心城市;(3)是集中后的分散化阶段。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体育休闲多样化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受城市资源和发展空间的影响,城市内部体育产业发展潜力日趋枯竭,无法满足居民运动休闲和体育产业发展需求,开始出现向周边郊区城镇分散化的趋势,出现特色化体育产业集聚地;(4)是空间结构均衡阶段。各级核心城市产业群逐渐向郊区和普通城镇迁移,城市中心人口和郊区人口都会随之减少,小城镇体育产业发展体系逐渐成型,并形成区域特色,和城乡复合体形成有机结合,同时会促进区域体育休闲空间和资源的更加充分合理利用,城乡体育休闲空间布局和结构完全融为一体,走向发展均衡状态。
纵观我国体育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四个阶段,生产要素在各个阶段中依据生产和生活需求完成了有效的聚集和扩散,在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主动完成了配置平衡,人民生产和生活需求是体育产业生产力空间布局变迁主要驱动力。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正处于第三阶段末期,必须前瞻性的面向第四阶段完成规划产业布局,从而引导生产力的布局和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正是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平衡点。
3.2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空间布局相关理论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经济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具体体现在区域内区位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空间的开发和规划的理论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增长极理论、点轴扩散理论、核心—边缘理论都对构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又称增长点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F.Perroux提出,该理论强调优先发展区域经济系统中潜在的具有可实现较高经济增长和规模化的经济支撑点,以该点为中心吸引外围资源的聚集,逐步形成经济发展的极化。当增长极的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利益追逐驱动下生产要素逐渐向其外围渗透扩散,形成辐射圈[17]。这一过程是区域经济发展从不平衡逐渐实现平衡的过程,在极化和辐射过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点轴扩散理论又称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在很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该理论主要是通过线状基础设施将少数核心经济体(增长极)联成轴线,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有机空间结构体系。点轴中的“点”是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主要指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线路、供电供水线路等[16]。
核心—边缘理论是由J.R.Frideman提出,该理论主要解释某一经济空间结构范围内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如何进行空间演变的一种理论,经济发展核心区与边缘区如何由不平衡、不关联的孤立状态逐步发展成为紧密联系的平衡发展区域系统。这种演变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核心区产生大量革新(体制、技术、模式、精神、材料等)逐渐扩散并影响边缘区,并改变其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经济活动、生产生活等。核心区与边缘区在初期阶段是控制与依赖的关系,边缘区会逐渐发展的成为次中心(次核心),甚至摆脱对核心区的依赖[15]。
3.3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空间布局形态的构成要素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空间是指在规划区域内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组合而成的承载运动休闲产业活动和人居的载体[27]。从布局形态角度来思考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以及整个产业发展,可有效实现小镇的资源优势发掘和科学规划设计,规避小镇特色定位重合和产业布局不合理造成的生产力资源浪费。
单体小镇布局形态构成要素主要包括4部分:(1)用地,主要表现在商业、景区、居住、工业、仓储、场馆、休闲、比赛等不同功能的用地,是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所占据的地域空间;(2)交通网,主要指构成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外的交通线路,完成小镇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结构连通,主要包括对外交通(公路、铁路、水路、空路)和内部交通线路;(3)自然环境,主要是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内部和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4)功能区域,主要是指小镇内部和外部依据不同功能划分的区域和区域内部功能设施。
区域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空间布局形态则是由影响要素决定的,其空间布局形态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概述其影响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地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经济状况(地区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市场发展、资本融合等)、体制因素(政府管理、政策调控、资源配置、企业组织水平等)、人口因素(人口密度、人力资源、消费人群等)、文化历史、科技水平等。
3.4 四川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
依据经济空间结构布局理论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布局形态的构成要素分析,结合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将四川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的空间布局集中概括为“一核(成都)一轴(成绵乐)和两次轴(成渝经济区次轴、攀西次轴)两环线(九黄环线、川西环线)”,如图2 。
图2 四川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空间布局构想图
一核一主轴。成都是四川省会城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经济、文化、政治、交通、旅游等中心,是四川省人口最稠密和居民收入最高的地区,也是四川省体育产业的核心增长极。同时,人口数量、生活理念、居民消费结构和能力决定了成都是四川省最大的而运动休闲消费市场。成都地区的体育产业繁荣,也必将为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辐射带动作用。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眉山是京昆高速、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成绵乐铁路专线等四川南北交通线路主要沿线城市,是四川省城镇发展的轴线,沿线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沿线总人口有3000万,GDP占四川全省51.4%[25],四川经济主要产业密布周边也是四川省体育产业主要发展轴线,延该轴线形成体育产业的扩散,加上该轴线上的主要沿线附近城市广元、雅安等形成四川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轴线。应好好利用成都这一体育产业极化中心和主轴县带动作用,将体育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健康养生等特色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形式形成体育产业的再集中和与其他产业的再融合,充分发挥该区域的影响力和对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国家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位于该区域。曾家山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提出了“运动休闲为主,观光旅游为辅,动静结合,冷暖兼容,四季经营”的规划建设理念,充分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长远规划布局,逐渐形成了产业聚集和有效辐射,更是补足了四川省以冬季滑雪为主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短板。白马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则是依托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白马关以文化立足,实现了了三国文化旅游区、体育运动休闲区和佛教康乐养生区三区互动,通过承办国际和国家山地运动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山地运动赛事标志性承办地,实现镇域运动休闲、旅游、健康等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
两次轴两环线。成渝经济区次轴线上集中了巴中、达州、南充、广安、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等川东主要城市,地处成渝经济区,是成都—重庆两特大城市主要经济辐射区域,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具有丰富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禀赋,是发展山地体育竞赛、健身、休闲和康养类特色小镇的极佳区域。国家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达州市渠县龙潭乡賨人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和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尚腾新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位于该区域。賨人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賨人历史文化是其定位发展的突出特色,打造集运动、旅游、赛事、康养、度假为一体的賨人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尚腾新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依托当地地理资源和文化特色以及国家级垂钓比赛、片区自行车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基地,着力打造集休闲、运动、旅游、观光、康养、度假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川西南著名休闲运动旅游综合服务小镇。攀西次轴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地理气候和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我国生态康养产业重点发展区域,依托产业优势,打造康养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应成为该地区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阿署达康养特色小镇、红格康养特色小镇、漫水湾航天康养特色小镇等都坐落于该区域。
“两环线”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地区,依托四川省两大高原旅游线路,该区域是四川省少数民族聚居区,非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区域,但是其地理环境、气候资源和少数民族人文资源非常独特,是世界旅游胜地,更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九黄(九寨沟—黄龙)环线,是四川省精品旅游线路,沿途经过江油、平武、九寨沟、若尔盖、黄龙、松潘、茂县、汶川等旅游县市,路线区域内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主要依托旅游线路,并与该旅游线路文化主题紧密结合,突出藏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休闲体验,比如:草原马术、民俗舞蹈、藏羌传统体育等,有机融入九黄旅游线路,打造成为旅游线路中的重要组成景点;川西环线,该旅游线路是主要以自驾游为主,途径小金、丹巴、甘孜、理塘、稻城、雅江、康定、泸定、雅安等旅游地区,有雪山、峡谷、草原、花海、森林、冰川、温泉等丰富的户外运动休闲资源,该区域内可依托地理资源和气候特点开发冰雪运动、探险营地、自驾驿站、民俗体验、康养度假类特色小镇。
4 结 语
(1)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加速体育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融合打造的特色新兴体育产业,是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实现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良性快速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健身和运动休闲的需求,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2)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路径,应坚持人本理念,以创新理念驱动产业发展;利用区域资源特征,合理特色定位,树立特色品牌;遵循市场规律,科学规划建设速度和规模,避免资源浪费;搭建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完善产业保障机制。
(3)四川省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产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一核(成都)一轴(成绵乐)和两次轴(成渝经济区次轴、攀西次轴)两环线(九黄环线、川西环线)”。
(4)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需要遵循经济产业发展规律,又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断丰富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广大研究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积累。
[1] 张 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概念、类型与发展路径[J].体育科学,2018,38(01):18~26,41.
[2] 徐丽娟.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对接融合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05):137~139.
[3] 郭修金.休闲城市建设中休闲体育时空的调控设计与规划整合——以杭州、上海、成都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02):30~33,48.
[4] 郭修金.休闲体育与休闲城市建设互动关系研究——以杭州、上海、成都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5):28~31.
[5] 李贵春,胡 志.四川省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初探[J].四川体育科学,2015,34(04):126~128.
[6] 胡昌领.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建设理念与精准治理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8,39(03):69~74.
[7] 季朝新,王一博.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逻辑起点、概念模型和功能定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8(02):88~92.
[8] 郭 琴.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二元模式的路径探索[J].体育与科学,2018,39(02):89~94.
[9] 刘 灏,张宏杰.新型城镇化视域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机制及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4):14~17,27.
[10] 王志文,沈克印.产业融合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1):77~81.
[11] 田学礼,赵修涵.体育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03):45~52.
[12] 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23/content_5152135.htm.
[13]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的工作通知[EB/OL]. http://www.sport.gov.cn/n316/n336/ c802334/content.html.
[14]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EB/OL]. http://www.sport.gov.cn/ n316/n336/c819006/content.html.
[15]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第2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6] 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 区域分析与规划[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 杨万钟. 经济地理学导论.4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8] 四川旅游年鉴委员会. 四川旅游年鉴(2016)[EB/OL]. www.scta.gov.cn/sclyj/lynj/bzjg/system/2018/03/19/001225142.html.
[19] 四川省体育局.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EB/OL]. http://www.scsport.gov.cn/zwgk/ghjh/201303/ t20130322_20298.html.
[20] 白小虎,陈海盛,王 松.特色小镇与生产力空间布局[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05):21~27.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4-10/20/content_9152.htm.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xinwen/ 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
[23]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EB/OL]. http://www.sc.gov.cn/10462/10883/11066/2015/7/11/ 10342882.shtml.
[24]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EB/OL]. http://zcwj.sc.gov.cn/xxgk/NewT.aspx?i= 20170731200324-221337-00-000.
[25]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 http://zcwj.sc.gov.cn/xxgk/NewT.aspx? i=20161222083548-927290-00-000.
[26] 胡际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27] 陈哲霖,郑杭军,蔡静宣,潘慧玲,吴亚琪.基于GIS的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布局形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19):182~186,237.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Path and Industrial Spatial Layout of Sports Leisure Characteristic Towns: Take Sichuan Province for Example
FU Chengjun1, LI Zhaojin2, ZHANG Diany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Health Education,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China;2.School of sport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China.
The sports and leisure characteristic town is an emerging sports industry that integrate with other industries, and was buil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sports and leisure needs of the people,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t has two functions of health and enrichment for peopl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of sports and leisure characteristic towns, this paper discussed i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from development path and industrial spatial layou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licy orientation, the law of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productivity factors of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ports and leisure towns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proposed: Adhere to the humanistic concept, dri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innovative ideas; use regional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positio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 distinctive brands; follow market rules, scientifically plan construction speed and scale, avoid resource waste; build service platforms and buil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upport systems,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ecurity mechanism. Through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based on the components of the spatial layout of sports and leisure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the theory of the spatial layou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sports and leisure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Sichuan Province was summarized as a core region, a main axis region, two minor axis regions, and two loop regions.
Sports and leisure characteristic town; Development path; Industrial spatial layout; Sports industry
G80-051
A
1007―6891(2019)04―0093―07
10.13932/j.cnki.sctykx.2019.04.23
2019-04-30
2019-05-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资助一般项目(17YJC890016);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XXTYCY2018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