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护理分析
2019-08-26盖琦
盖 琦
(辽宁省辽阳辽化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3)
作为临床多发性重症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久性胸骨后剧烈疼痛等,病情严重患者易出现心力衰竭、休克以及心律失常等表现,对其生命安全会构成严重威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减轻病情。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以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接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9例,病情均经心电图检查以及心肌酶检查确诊,女性26例,男性33例,45~87周岁,平均(63.9±5.7)岁。排除造血系统异常患者、重度脏器功能障碍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患者、严重先心病患者以及无法配合完成此次研究患者。
1.2 方法
1.2.1 监测生命体征:叮嘱患者保持绝对静卧并对其进行吸氧护理,加强心电图检查以及心电监护,严格遵医嘱为患者提供镇痛、镇静、止痛治疗并合理应用血管扩张剂,观察患者意识、尿量、胸痛等临床症状表现情况,同时观察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以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1]。
1.2.2 救治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输注营养心肌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为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进行阿托品静脉输注治疗,为窦性心动过速患者采取止痛措施,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加快其心功能改善。可给予心室颤动患者非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同时采取酸中毒、低氧血症以及电解质紊乱纠正治疗措施[2]。
1.2.3 疼痛护理:胸痛、胸闷等容易引发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患者心肌缺氧等症状加重并造成梗死面积扩大,易加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病症的发生率,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疼痛部位并遵医嘱用药,防止引发呼吸障碍等不良反应[3]。
1.2.4 心理护理
1.2.5 饮食指导:急性期为患者提供流质饮食,待患者病情逐渐恢复稳定且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后可逐渐向半流质食物以及普食过渡,保持低脂、低盐、清淡饮食,每日摄入机体所需维生素、蛋白质以及纤维素,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不可食用牛奶、豆浆等易产气食物,以防出现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4]。
1.2.6 排便护理:及早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训练,若患者便秘严重可配合应用缓泻剂,待病情基本稳定后可遵医嘱应用开塞露,告知患者排便不可用力,以免增加腹压并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1.2.7 心理护理:受病情影响且患者同时承受着较大的生理压力和心理痛苦,容易出现焦虑等负性情绪并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顿、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症状,不良心理应激反应易导致病情加重。护理人员必须待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对其加强心理疏导,使其明确乐观向上的心态对于提升治疗效果所发挥的积极性作用,使其紧张情绪得到平复和缓解[5]。
1.3 项目评价:对比分析护理前后患者QTd、QTc、HR。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软件为SPSS13.0,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组间差异以χ2或者t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后患者QTd、QTc、HR各项观察指标均获得明显改善,护理前后各项目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患者QTd、QTc、HR对比分析
表1 护理前后患者QTd、QTc、HR对比分析
时间 QTd(ms) QTc(ms) HR(次/min)护理前 66.5±11.9 425.2±49.1 98.4±10.5护理后 30.5±10.8 523.8±46.2 61.3±5.2 t 17.0526 13.2005 21.9106 P 0.0293 0.0256 0.0384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胸闷、窒息、大汗淋漓等,患者病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容易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脏停搏以及可逆性脑损害等病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对患者进行急诊护理干预,能够监控其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反应,同时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等能够使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得到提高,可有效抑制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加快病情好转。
此次研究中,护理后患者QTd、QTc、HR各项观察指标均获得明显改善,护理前后各项目数据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急诊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急诊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救治效果,可使患者病情以及预后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