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休养的梦想正照进现实—云南省总工会举办乡村医生到北京、上海休养参观活动纪实
2019-08-26摄影何家票罗罡
文、摄影 何家票 罗罡
梦想成真,一名乡村医生的感悟
余海萍是文山州麻栗坡县杨万乡董定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在北京休养参观期间,她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篇感悟:
明天早上要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了,凌晨2点就要统一出发,今天晚上要早一点休息,可我躺在床上却难以入眠。
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啊!就连我10岁的儿子也曾多次表达出这样的心愿,知道我明天早上要去看升旗仪式,儿子一晚上给我打来3次电话,就为了提醒我明天拍照给他看。
说起这次的北京休养参观之行,我还真的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一个月前,我接到卫生院院院长的电话,告诉我可以去北京休养参观,还问我愿不愿意去?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从没出过远门,北京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太遥远了。
幸福来得太突然,到现在我都还觉得就像做梦一样。
接到这个喜讯之后,我每一天都处在兴奋之中,盼望着这一天能早点到来。
我忘不了第一次拿到登机牌的感觉,这张薄薄的纸片,就是我飞向北京的凭证,我拿出手机,拍下了登机牌的照片,并发在朋友圈里,让大家知道我要去北京了。
在休养参观期间,我和其他地方的乡村医生聚集在一起,每一天我们都很兴奋,我们有一个最自豪的称谓: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守护群众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祖国没有忘记我们,云南省总工会没有忘记我们,我们能走出大山,走出云南,来到北京,我们代表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代表的是云南3万多名乡村医生,在休养参观学习中,我们要认真学习,用心体会,在感受祖国70年巨变之时,当好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余海萍的感悟背后是乡村医生普遍面临的问题。
目前,乡村医生的工作主要是“公共卫生”,即收集农村居民的基本健康数据,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及妇幼保健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农村居民居住一般都比较分散,有的村小组,距离卫生室有几十公里的山路,路面条件好一些的,能骑上电动车、摩托车、自行车,很多偏远的山区,则只能步行。
来来回回几十里的山路、水路,困难可想而知。
虽然承担了这么多的工作,但他们的收入并不高,公共卫生补贴每月500元左右,加上一些其他工作收入,大部分乡村医生每月的收入不到2000元。
“村里贫困户的房子都比我们的住房漂亮,他们有各种政策扶持,我们就只能靠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保山市隆阳区蒲缥中心卫生院的乡村医生胡存仁说。
虽然待遇不高,但他们工作的劲头却不小。
45年的坚守,直到干不动为止
今年65岁的阿茸农布,是来自迪庆州德钦县拖顶乡落沙村卫生院的乡村医生,已经有45年的从医经历,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休养参观。
在参观“水立方”和“鸟巢”时,他不停地拿出手机拍照。
他说:“党的政策好啊!想不到我还有机会到祖国的‘心脏’来看看。”
德钦县拖顶乡落沙村,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
他所在的村委会有1540 余人,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而且很多自然村都是山路,群众就医十分不便。
村里曾经有一位患者生病后,家里人用自制的担架抬出去治疗,但才抬到半路就停止了呼吸。
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改变村里人看病难的现状,他知道邻村有一名老中医,便跑去拜师求艺。
学成技术后,他回村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 45 年。
在80年代,他每月只有8元的津贴,但他依然干劲十足。
有一次,村里一位妇女在喂牛的时候脸被牛角划伤,鲜血直流。
他立即赶去现场,由于创口过深,以卫生室的设施难以处理,他随后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120急救车到来之后,这名妇女的家属请他陪同一起去医院,因为他们从没出过远门,心里害怕。
阿茸农布不但陪同他们一起去到医院,还帮他们办理了住院手续。
在45年的时间里,他跑遍村里的每条小道,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都一清二楚。
由于工作繁忙,他很少睡上一个安稳觉,很少过上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2016年中秋节,他正在和家人一起吃饭,突然接到一个求助电话,邻村一个老人的哮喘病发作了,十分危险。
他放下电话后,来不及和家人打招呼就赶了过去。
当时病人呼吸十分困难,口唇四肢青紫,呼之不应,他通过仔细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缺氧、轻度昏迷”。
此时他深知病人十分危险,如果不及时抢救,病人有随时死亡的危险,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他一边对病人采取急救措施,一边安排患者家属拨打120求救。
这名患者家距离村里的大路有几百米的距离,120急救车不能到达患者家门口。
抢救病人,时间就是生命。
此时,患者的家人吓得不知所措。他则显得十分冷静,向邻居借来板车,拉起病人就往村里的大路上跑。
到了村里的大路上,120急救车还没有到。他心想不能拉着病人就此停下,病人早一点得到有效救治,生命就多一份保障。
他和患者家属继续拉着车沿着120急救车的方向向前跑,100米、200米……120急救车闪烁的灯影终于进入视线,患者因为抢救及时,终于获救了。
长期和村民打交道,村民对他非常熟悉,每一次他进村进行健康体检,村民都争着请他去家里做客。
现在,他的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见他这样辛苦,老伴和孩子都劝他别干了,但他却笑呵呵地说:“我还能走路时你们别劝我,等到我走不动路的时候就不干了。”
朴素的话语,是人间最美的诗句。
阿茸农布为了村民的健康,坚守了45年,他还要在行医路上一直走下去。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休养参观期间,可能是心情太激动,也可能是多年的职业习惯,很多乡村医生都表示没有休息好。
实际上,晚上睡不好是所有乡村医生的“通病”,有时刚入睡,求诊的电话就响了,等出诊结束回家,天已经亮了。
遇到夜晚出诊的情况,男医生还算好,对于一个女医生来说就是极大的挑战。
刘发芸是昭通市镇雄县坡头毫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她对夜晚出诊的感受很深。
一个乡村医生,往往要负责数个村庄人民群众的医疗任务,范围广,路途远。
农村的夜晚,只要11点以后就进入一片寂静,偶尔会传来一两声狗叫声,因此,她非常害怕走夜路。
但成为乡村医生之后,走夜路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有一个冬天,凌晨1点,邻村的一个老人突发疾病,患者家属给她打来求助电话。
接到电话后,她挎上药箱就要出发,丈夫不放心她独自一人出诊,就骑车送她,到了患者家后,经检查,发现老人患上了急性肠炎。
她立即为老人输液,输液结束后,老人病情有所好转,但这时天已经亮了。
回到家后,她因晚上着凉,自己却病倒了。
在休养参观的前几天,她正在吃中午饭,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她接通电话后听到对方急切地说:“刘医生,快点来救人。”
问清楚患者的情况后,刘发芸拿起药箱,带上听诊器、血压表,骑上电动车飞快的来到患者家里。
病人叫李昌启,今年79岁,平时血压高,上厕所时突然摔倒,口吐白沫,并不时左侧肢体出现抽搐,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凭她的经验患者应该是脑出血,这种情况需要立即手术。
没等患者家属反应过来,她已帮助患者联系了120急救中心,不到半个小时,120急救车就把病人接走,做了开颅手术,手术很顺利也很成功。
患者家属拉着她的手感激地说:“刘医生,多亏你了。”
在卫生室工作,她接触的大多数是慢性病患者、0-6岁儿童、孕产妇、残疾人和老年人,所以除了医疗技术要过硬外,还有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
曾经有人这样问她:“你这没日没夜的忙活,图个啥子?又挣不到多少钱,有啥子意思嘛?”
面对这样的疑问,她心中早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凭一个人的良心,凭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
刘发芸说:“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乡村医生也是一种工作,我的任务就是为村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优质的医疗服务意味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在刘发芸的心里,这是一种职责,也是一种关爱。
在这次休养参观团成员中,每一名乡村医生背后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村民身边的健康“卫士”,我们身边的“英雄”
在休养参观期间, 105名乡村医生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英烈,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位于卢沟桥畔的宛平城,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爆发地,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
当年的弹孔仍在城墙上,无声地诉说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曾经浴血沙场的战士,有的人早已远去,有的人渐入风烛残年。
致敬他们,便是尊重历史。
走在英烈环廊上,可以看到抗日英烈名录碑,环廊上的浮雕展现了抗战中的不同场景。
“今天我们去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是老一辈革命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新中国,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动,没有他们英勇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中国!” 怒江州泸水市洛本卓乡俄嘎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友才妞说。
虽然硝烟已远去,但英雄的无私精神仍在延续。
今天的乡村医生,他们是守护村民健康的“卫士”,也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友才妞去年与386户村民签约,成为村民的家庭医生,她所在的地方山高坡陡,为了能及时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她把弟弟的面包车“征用”了,弟弟为此时常抱怨她。
2016年,有一名孕妇临产了,家属急忙打电话给友才妞求助,她立即驱车前往救助,并开车把孕妇送到卫生院救治。
由于抢救及时,这名产妇母子平安。
事后,这名产妇的家属激动地说:“友医生,非常感谢你,你救了两条人命。”
此后,友才妞的弟弟终于明白,姐姐“征用”他的车征得好,征得对!
在她休养参观之前,她已经在朋友圈里发布要到北京休养参观一个星期的消息,但在此期间,还有不少村民打电话找她看病,其中有一天她接到了14个村民的求助电话。
在休养参观期间,乡村医生一致认为他们从事的是一个专门“坑”亲人的职业,友才妞“坑”的是弟弟,熊永青“坑”的是儿子。
熊永青是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隆光村民,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医疗技术。
长大后,他接过了父亲的担子,也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在乡村医生这条路上一干就是23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希望卫生室能引进几个年轻人,但由于待遇低,没有生活保障,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卫生室上班。
他左思右想后,决定把两个儿子送去卫校学习,毕业后,两个儿子也成为了乡村医生。
但干了几个月,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工作压力太大,待遇又少,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实在。得知儿子的想法后,他花了几天的时间才做通两个儿子的思想工作。
现在,两个儿子成为他有力的助手。
每次健康体检的资料都要录入电脑,原来熊永青不懂电脑,现在通过既是同事又是儿子的辅导,他已经能熟练的在电脑上录入信息。
“做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但工作总得有人干啊!”熊永青说。
苦过累过,擦干泪水继续上路
“我从小就梦想着来首都北京看看,是云南省总工会帮我完成了这个梦想,回去后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尽心服务好群众。”临沧市耿马县勐永镇芒佑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王有琴说。
她从1998年加入乡村医生的行列,承担着7个自然村群众的健康体检任务,一转眼就扎根基层21年的时间。她经常免费给村民进行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查心律、测脉搏等常规检查,并讲授健康、防病知识,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
深夜急诊、出诊对王有琴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凌晨2点多,她的女儿突发高烧。不巧的是村里的一个老人也在这时候生病了,上吐下泻,老人的儿子跑到她家求诊。
她给女儿喂了点退烧药,背起药箱就去给老人看病。等她给老人输完液,病情得到缓解后,回到家里天已经亮了,女儿正在哭着找妈妈。
2002年的一个雨季,当时村里还没有交通工具,每个月她都要背起药箱给村里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每个村的土地都是她用一双脚来“丈量”,每次接种需要三四天的时间。
有时一天只能完成2个村的接种工作,晚上她就在村民家过夜。
有一次,她去大坟坝村接种,由于路太烂,她的鞋底坏了,一路上都没人家,她只好光着脚丫子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另外一个村里,洗脚的时候,她发现脚板已被石子划破了,伤口里塞满了泥土,她边用药箱里的酒精冲洗伤口边哭。
哭过之后,她在村里向村民借了一双鞋子继续到下一个村庄进行预防接种。
她所在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她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
在全省3万多乡村医生中,这样感人的事例每天都在上演。
王光禹是楚雄州牟定县戌街乡左家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
2014年1月的一天,已经晚上10点多钟了,他洗脚关门准备睡觉,电话突然响起:“王医生吗?你们村的孕产妇赵芳,走到县医院的半路要分娩,你赶紧上来处理,我们也赶着下来了。”
原来是卫生院的一名医生给他打来电话,他吓了一跳,赵芳是村里一名待产的孕妇,一星期前就来卫生室检查,他已经安排赵芳去牟定县医院待产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他赶紧起身,带上产包、血压计等医用物品,骑上摩托车直奔产妇所在的位置而去。
由于都是土路,一路上非常颠簸,平时需要40分钟的路,不到30分钟他就赶到了。
他赶到的时候,产妇宫口开全,胎膜已破,只能就地分娩,随即他立即联系120急救车。
打完电话后,他观看了产妇停留的位置,这个位置是一个山梁子上,正处在风口上,刚刚着急赶路没什么感觉,到了现场被风一吹就冷的直打哆嗦。
他从产妇家属口中了解到,原来产妇到牟定县人民医院住了两天没动静,以为离分娩时间还早就回家了,今天感觉有点腹痛就想去医院,不想到这儿就走不动了。
王光禹用电筒在路边四处查看,最后路边找了个稍微避风的地方,铺了点树叶,还好产妇带了个床单,这时候产妇腹痛越发加剧……10分钟后,婴儿的哭声在山梁响起。
救护车还没到,王光禹再次给产妇量了血压、听听心率,一切正常。
20分钟后,救护车终于到了,看着远去的救护车,他才感到全身发冷。
当他知道母子平安的消息时,他正在家里打着喷嚏、喝着姜糖水,虽然他受凉感冒了,但他的心里面是热乎乎的。
努力的人生, 所有的梦想都可能会开花
在这次休养参观的105名乡村医生中,40岁至50岁之间的有60人,50岁以上的有22人,30岁至40岁之间的有21人,30岁以下只有2人,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到乡村医生的队伍中,乡村医生面临着无人接班的尴尬现状。
杨莲英是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新华乡河南村乡村医生,也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她在6月12日曾参加了云南省总工会组织的100名乡村医生到上海休养参观活动。
作为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杨莲英承担着村里2000多名常住村民的健康管理任务,这一干就是10年的时间。
大山深处,村落分散,行医之路坎坷艰险。
距离村卫生室最远的自然村有十多公里,杨莲英走路去给村民看病需要好几个小时,常常是一个人去,看完病后独自打着手电筒回家。
行医路上的孤独和害怕令杨莲英数度落泪,她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体弱多病的老人和急需呵护的小孩,她的心就软了下来,继续行走在行医路上。
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重病)患者健康管理、一般疾病诊疗、公共卫生防疫、电子健康档案、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宣传……杨莲英要做的工作很多,除此之外,她还要定期给签约村民做免费体检,还为他们提供咨询、转诊服务。
在她的努力下,全村一半以上村民都签了协议,其中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
杨莲英说:“现在乡村医生主要还是负责一般公共卫生和一般疾病的诊治,由于乡村医生的知识面及乡村医院、卫生院的条件也不好,只能初步诊断后转诊治疗。”
这只是乡村医生工作中的一部分。
现在全国都在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这项工作需要乡村医生挨家挨户的上门做工作签订协议,同时还需要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为大家建档立卡,工作量非常大。
平时,她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7点以前就要到自然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苦点累点也就算了,但乡亲们的不理解不配合才是真正难以解决的问题。
遇到这样的情况,她只能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给他们做工作。但即使是这样,还是很难完成全覆盖,因为现在外出务工的人员很多,一大部分人常年在外无法与乡村医生签约,在家的都是老弱妇孺,她们签约的意愿也不高。
这个协议要求是一年一签,有些人今年签了,明年不一定签,乡村医生本来人手也不多,要完成这些任务还是有些困难。
上级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是一人一档,乡村医生面临的压力也很大。
压力大、待遇低是乡村医生共同面临的一个焦点问题。
乡村医生的收入一般都是按照体检工作量、随访任务工作量来发工资,如果这些工作都做完了,乡村医生的收入勉强可以保证基本生活,但有的乡镇人口比较少,有的村委会只有500人左右,除去不配合工作的群众,乡村医生能够提供服务的就200多人,这样算下来,一个月的收入只有500元左右。
而且现在的要求都是规范化操作,所有的乡村医生都要会使用信息化系统,并对家庭医生签约信息进行实时录入,年轻一点的乡村医生还能学习、摸索着干,但年龄偏大的乡村医生干起来就非常吃力。
“多干多得,少干少得,这是对的,但像这个村,它就没有那么多人口,如果全部一刀切,很多乡村医生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谁会愿意来做这份工作?”杨莲英的话道出了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原因。
一边是急需大量的年轻人补充进乡村医生的队伍,一边是年轻人不愿意来,就拿新华乡来说,一个乡镇最多有3名乡村医生能够熟练使用这个平台进行数据录入。
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乡村医生是农民的身份,所以他们到60岁退休以后没有养老保障,60岁以后他们只能靠种地养活自己。
虽然乡村医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但他们心中仍然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在休养参观期间,乡村医生参观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毛主席纪念堂、清华大学校史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水立方” “鸟巢”等地,他们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出生在偏远山区,从来没坐过飞机、高铁、轮船、火车,更没出过省,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
“看了毛主席,了却了我一辈子的心愿。”
“北京,原来只在电视上、图画书上见到,我最想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如果能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问题,那么就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乡村医生的队伍。”
他们的梦想还有很多,但愿他们的每一个梦想都能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