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深化企业导师制的思考
2019-08-24梁栋
梁栋
摘 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职业院校与“行企”的合作进一步深入,加快产教融合步伐,共同培养具有“匠气·匠心·匠技”的优秀职校学生。其中,企业导师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匠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不仅需要路径探索,更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本文主要探究在班级内配备企业导师参与学生全过程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从选聘标准、工作职责、教育形式、育人作用方面研究其在高职院校育人中的实践应用价值,为深化现代学徒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班级企业导师制 育人模式
国家2019年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某些职业院校学生存在人生价值定位低,发展前景差,就业顾虑多;对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认知,学习愿望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工作后不能较快融入企业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职业院校开始实施企业导师制,让优秀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教学,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效果显著,在技能实用性方面取得了突破,“引企入教”改革成效明显,有效解决了“匠技”培养问题。
新时代要成为大国工匠,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能本领,还要有大国工匠的“精、气、神”。要培养“匠心、匠气”,就要让企业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让优秀企业员工参与学校育人,“技能为本,素养为魂”,深入进行校企融合发展。
一、“班级企业导师制”的实践意义
(一)引入企业文化,促进学校育人模式革新。
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明确提出“三全育人”理念(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于价值目标迥异,学校管理体制与企业管理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学生入职后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其能否胜任企业岗位要求。吸引企业员工参与学生日常管理,通过角色转换,有选择地将好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融入班级管理中,通过融合发展,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交叉借鉴,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学生管理的制度,有效培养学生的职场意识,帮助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企业导师的全方位加入可促进高职院校育人制度的创新,使学校育人制度改革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言传身教,以身垂范。
优秀企业员工进入学校育人体系,承担育人职责,转变角色目标价值,近距离接触学生,融入学生群体,伴随学生成长,将职业意识慢慢嵌入学生内心。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受到的不同影响越来越多,导致一些学生对未来茫然。企业导师要利用自身优势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职场意识、专业知识等方面教育,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直面真正的社会,消除对“外面世界”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搭建职业素养框架。将学生上述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学校,弥补学校教师在学生管理、学生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学生通过企业导师的教育了解企业乃至职场的真实状况,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为学生职业规划打好身心发展基础,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知识技能,走出校园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
(三)助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高职院校实行企业导师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体现形式。将企业导师纳入学校育人体系,对学生进行全过程育人,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全面借鉴企业新老员工“传帮带”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优势,让那些思想品德高尚、专业技能娴熟、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人士担任班级企业导师,践行对学生职业精神传递、专业兴趣培养、实践技能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培养,补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短板,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助推产教融合深层次、全方位发展。
二、“班级企业导师制”体系架构
(一)企业导师选聘渠道和选配标准。
“班级企业导师制”的核心是引入企业人员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面临选聘行业广、人员数量大、品质要求高的问题。企业导师的选聘是高职院校实现班级企业导师制的首要环节,企业导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制度实施是否卓有成效。为各班级选聘导师要以班级学生所学专业为根本出发点,从专业对口的行业和企业选聘优秀员工。
导师选聘可通过政府人才库、优秀校友库、校企合作单位、行业协会推荐、专业教师推荐、社会公开招募等多渠道同步推进,建立学校企业导师人才库。选聘模式可采用各专业初步物色,学校筛选,统一聘用的模式。对企业导师选配院校应当有严格的标准。按照“德技双优”选人标准,导师应具备如下几方面的能力:
1.个人修养:具有正確的价值观,政治素养过硬,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愿意从事学生教育工作。
2.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社会发展需求,能够指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岗位应用,具有丰富的岗位工作经验。
3.业务技能:具有丰富的一线技术经验,熟悉本岗位各项技术的流程规范并对岗位技术有一定思考;优先选择在本技术领域内有一定建树且愿意传授本人掌握的关键技术的一线优秀企业员工。
4.指导能力:企业导师承担教育工作,应具备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指导学生。
(二)企业导师的育人职责。
企业导师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如何发挥其优势,融入学校育人工作,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首先要明确企业导师的工作职责。“班级企业导师制”对企业导师的要求主要是“导学、助学、督学”,具体内容为:
1.职场文化宣导:企业导师通过对所在企业和行业的文化进行直接或间接宣讲,引导学生建立社会意识和职业意识。
2.职场素养教育:企业导师结合个人经验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方面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直面感受职业人和学生的不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3.专业知识引导:从职业岗位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同时让学生了解本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
4.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学生校内实训和企业实习,充分利用丰富的岗位经验和高超的工作技能传授学生技艺,指导学生由理论向实践转化。
5.价值观认知的疏导: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贬低等问题,企业导师通过本行业的典型案例激励学生努力奋进,树立“职校生也有大好前途”“技能学习也可大有作为”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班级企业导师制的育人形式。
1.课堂教学:利用公开课、主题班会、职业指导课等课堂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坚持每两周进行一次,以管理制度和教学任务的形式固定下来,将企业导师真正融入教育教学体系。
2.微媒体教育:合理利用互联网工具,建立班级交流群实时关注学生动态,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线上互动交流,掌握班级动态,对班级管理提出建议;利用视频工具拍摄导师的工作场景和工作过程,对学生进行远程实景授课。
3.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作为企业导师的优势领域,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配合校内实训老师指导学生校内实训,使实训更贴合岗位实际;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岗位实习,全面指导学生的技能实践。
4.个别交流:对班级内的问题学生,从职业角度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5.参与学生评先树优:评先树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让企业导师参与班级学生的评先树优工作,拓宽选评思路,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培养质量,同时充分调动企业导师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三、“班级企业导师制”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企业导师制是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不断深入,高职院校逐步推行的校企合作形式,探索实践起步较晚,可参考借鉴的成熟实例较少。高职院校企业导师制组织形式与高校导师制存在明显差异,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通过查阅研究相关文献,概括出企业导师制运行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学校、行业企业和企业导师。要建立有效运作的企业导师制度就要从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形式、学校育人管理制度和企业导师规范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學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
大力发展校企合作规模,拓宽企业导师选聘渠道,动态建设学校企业导师人才库,完善企业导师选聘制度;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创新合作形式,以企业导师制为重点,探讨企业导师制的保障制度。
(二)学校育人管理机制。
按照企业导师制的建设要求,革新学校育人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导师管理制度体系,将其纳入学校办学体系,顶层设计,总体布局,自上而下稳步推进。
(三)企业导师规范。
建立本地区企业导师协会,搭建职业学校、企业、企业导师沟通交流平台,加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企业导师规范标准,实现企业导师行业化、规范化。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党的十九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探索达成党对职业教育的期望,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职业院校的中心任务。企业导师制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更需要社会、学校、行业企业共同推动,需要职业教育从业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真正让企业导师制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雪娇.高校企业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45-46.
[2]潘龙领,王丽琴.高职院校企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03):1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