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探析

2019-08-24陈功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应对策略体育运动

陈功

【摘 要】本文針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影响,分析体育运动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提出基于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引导学生利用体育运动调节心理压力,利用体育比赛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并坚持进行训练,通过加强组织和监督、完善设施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关键词】体育运动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135-03

当前,在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不能尽快实现从高中到大学角色的转变。同时,很多大学高年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难以投入社会工作中,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甚至会出现极端念头。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制定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就会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体育运动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已经得到了较多相关人员的重视,本文拟探讨基于体育运动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概述。从心理角度分析,心理压力是一种精神压力,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的体验,主要来源是社会、生活和竞争。过大的压力会损害个体的身体健康,降低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人体产生多种疾病。心理压力是受外界环境因素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一般人们主要表现为不安、焦躁和挫折。压力会调动人体的全部潜力,进而应付各种因素,所以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与生理变化。经过分析发现,心理压力主要由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部分组成,压力源是客观事件,可以将其表示为压力的客观反应,是压力产生的基础;压力感是压力源表现的主观感受,主要为情绪、情感体验等;压力反应是在压力感作用下个体行为的一种表现。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随着社会的转型,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和面对激烈社会的竞争能力,积极适应当地社会的发展,正确合理地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加之在学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严重时还会产生各种疾病,影响了大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于家庭、就业、经济、学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统计结果来看,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占据37.2%,其次是学业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和家庭压力。学生就业压力成为最大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大幅度改革,高等教育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很多学生都拥有了上大学的权利,高校升学人数大量增加,导致毕业生供过于求,增加了就业难度,进而产生了较大压力。且学生就业往往是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多采用招聘制度,这就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例如来自职场竞争的“就业焦虑”和“学习焦虑”都成为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主要因素。

(三)心理压力对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分析心理压力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心理压力强度,另一方面是受压力体自身承受压力的强度。心理学研究证实,适当的压力可以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保持警觉水平,充分发挥机体内部的潜能,积极应对不同环境和事件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一旦压力过大,或者超过机体自身的承受水平,就会导致压力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变化,压力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如果心理压力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产生的应激反应较强烈,就需要机体做出大幅度调整,才能适应应激状态,或者当压力超过个体承受范围后,就会干扰机体的心理活动,影响生理平衡,损害人体身心健康,产生身体或心理疾病。

心理素质是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部分,当前社会不仅要求人才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因此,必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抗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掌握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解决不良压力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如何缓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南京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专家认为,应对心理压力时,可以从个性品质和压力处理技巧两方面进行。经过实践分析和调查发现,体育运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个性化品质,已经成为应对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

(一)体育运动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当个体面对具有压力情境的事件时,所进行的自我认知调节和努力可以称之为压力应对。相关学者研究发现,个人处于高度压力状况时,如果不能结合自身特点采用合适的应对方式,就会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进而产生各种严重的身心疾病。经过对当前研究的分析发现,当个体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时,所进行的压力应对方式就是积极应对方式。也就是说,体育专业学生或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学生所选择的心理应对方式是积极的。进行体育训练时会耗费大量的体力,在此过程中会转移心理压力产生的各种问题,缓解了压力,减少了心理负担。所以,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可以减弱或消除心理压力。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体育不仅仅具有健身、娱乐等功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积极影响。体育训练不仅仅是进行体力上的竞争,更是精神和意志力的拼搏。设定体育训练目标时要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仅要战胜设定的对手,更要战胜自己。运动场是人们生活和竞争的重要场所,一些著名的哲学家甚至认为运动场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缩影,是一种较特殊的社会环境。根据迁移原则,人们在运动场所养成的品性和行为变化可以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形成社会容易接受的品性和行为变化,感受并接受社会的不可变因素影响。顽强的运动精神已经成为克服心理压力的主要方式,是适应当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主要内容,可以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三、基于體育运动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策略

(一)引导学生利用体育运动调节心理压力。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体育训练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一,通过体育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压力调节方法,如鼓励学生利用非竞技类活动积极应对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压力。可以采用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骑自行车和散步等方式进行体育锻炼,让学生从心理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心理应激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二,在体育教学中,教授学生一些放松技巧,减少学生紧张感。放松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过程,主要表示身体或精神从高度紧绷状态向松弛状态发展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放松和减压技巧非常重要。目前比较适合大学生应用的减压方法主要是深度呼吸法、肌肉放松训练法和念动训练法,引导学生在高度紧张或焦虑状况下使用这些减压方法,能够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让学生认真积极地投入学习或生活中。

(二)利用体育比赛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利用比赛中面对成功和失败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学习或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同时在条件满足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一些野外扩展训练,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困难中,认真努力地克服困难,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智力与体质的协同发展,进而提高自控能力、挑战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还要利用各种不同的体育比赛活动带给学生失败、挫折和成功等情绪体验,培养大学生坚强、冷静、自律自强、乐观的品质,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不良情绪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活动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体育比赛时,必须结合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状况实施,即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等的基础上开展体育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赛。

(三)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并坚持进行训练。当前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家庭环境影响,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在生活中,往往不能积极地应对各种问题。而由于这些学生的父母经常会满足其各种要求,所以他们在生活中,一旦遇到不如意地方,就缺少应对策略。有的学生因为考试失利就郁郁寡欢,有的学生因为未担任班干部就自暴自弃,此类学生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应对策略分析时,应侧重于此类学生,结合他们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并让他们在长期持续性的体育训练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抗压能力,从而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此外,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做到同等对待,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加强组织和监督,完善设施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对于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作用已经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然而,由于学校组织和监督以及硬件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还不能调动起来。目前很多高校设置的体育部门,还不能实现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监督,导致体育活动开展中缺少监督和控制,一些体育惰性较大的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此外,一些具有强烈体育参与意识的学生,则因为体育设施不完善、运动器材数量不足、体育教师水平不高等原因而无法正常进行体育锻炼。为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必须加强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也要科学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实现个人兴趣和体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塑造良好个人形象的有效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均具有积极影响。但是,基于体育运动而进行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统合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努力,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普照民.云南省体育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复原力的对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2015(3)

[2]柴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2)

[3]张磊,殷恒婵,王茜.体育专业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应对策略与心理压力三因素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

[4]卢三妹,张晓红.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影响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

[5]申春梅.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关系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6]任小超.体育干预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影响研究[J].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7]张靖波.体育锻炼与压力、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8]谭贡霞,张允蚌,陈剑锋.“不同锻炼情境”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

[9]殷晓旺,胡凯.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影响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2)

[10]杨天潮.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适应与体育教师领导行为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12)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教改立项课题(GXGZJG2017B007)

【作者简介】陈 功(1980— ),男,湖南衡阳人,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应对策略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缓解心理压力10法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呆呆和朵朵(13)
警察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消防员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通过图片看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