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2019-08-24何航红刘高鹏黄荣学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产教广西校企

何航红 刘高鹏 黄荣学

【摘 要】本文阐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实施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深度产教融合“六融入”的原则提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措施: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打造“校中厂”的实景教学情境,进行课程建设;拓展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开设智能制造实验班,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和理实一体教学;完善校内实训教学条件,实施“团队+协会”的实训室管理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带动师生参与企业协同研发。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产教融合  “六融入”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128-03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与实施,我国开始加快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进程,由于加快了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级,社会对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及工业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迫切需要打造广西区域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符合“中国制造2025”战备发展的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

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市场需求现状

机械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前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基本特征是“缓慢回升、温和增长、平稳发展”,突出亮点是外延扩张降温、创新日趋升温、市场倒逼企业转型。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不断深入及发展,社会对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及工业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2020年制造业人才需求5119万,人才缺口2688万,到2025年需求6192万,人才缺口2986万,人才成“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瓶颈。

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广西“十三五”规划指出,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广西制造向广西智造、广西创造迈进。大力发展轨道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电力装备、农机装备、通用航空等产业,建设柳州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由此可见,广西制造业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其发展将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动工种”。

二、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当前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现状与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不适应: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大量开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另一方面,社会上企业招不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合适的、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实用型人才。针对这一问题,全国各地部分高职院校立足当地实际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社会快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不断变化,人才培养模式还无法适应新形势。

广西区内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同样存在上述的共性问题外,亦有其自身的特性问题。一直以来,广西经济基础和工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工业自动化程度较低,只有少数企业使用工业机器人和柔性制造系统,这使得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过窄,主要集中在自动化加工方式即数控加工操作这一方向,没有把有关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的相关内容纳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造成该专业培养重点不突出,与数控专业培养目标混淆,学生到了企业无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或者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区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也多限于建设一批能满足学生实习的校外实践基地,没有进行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改革,这也是造成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就业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人才的直接原因。

三、深度产教融合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六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面对用人单位对学生越来越高的要求,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的专业改革迫在眉睫。《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因此,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展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11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与上海润品控股集团联合研制了广西高校首个工业级智能制造工厂,开始了“校中厂”的运作,并与广西合浦惠来宝机械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模块化多用途农业装备变速器、前桥、后桥、末端殼体”的新产品研发,与深圳源发金兴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EROWA夹具底座加工工艺优化”。在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夹具设计、数控加工、机械制图与CAD等核心课程教学和技能训练中引入后桥壳体、底座夹具等生产案例,将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用案例将上述课程串接起来。同时,按专业要求与课程对接的培养思路组建实验班,在“校中厂”全程理实一体进行教学。2017年7月培养的第一批实验班学生顺利毕业,毕业生全部进入上海润品控股集团工作,实现了对学生的“工厂认知—专业培养—工厂验证”的循环培养过程,从而达到深度产教融合,并凝练出“将技能训练融入实际生产过程、岗位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企业骨干融入教学团队、生产企业融入校内实训基地、素质教育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生产案例融入课程内容”的“六融入”人才培养新思路,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一)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上海润品控股集团共同建设“校中厂”,承接企业任务,按照“双建、双聘、双训、双研”的“四双制”模式,发挥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企业安排技术专家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案例教学资源。 同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实施“六融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二)打造“校中厂”的实景教学情境,进行课程建设。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多功能、全方位的无缝对接,保证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企业工作任务来开发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建设。在机械制图与CAD、机械测绘实训、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CAD/CAM、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夹具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等核心专业课程中引入广西合浦惠来宝机械有限公司的末端壳体、深圳源发金兴科技有限公司的EROWA夹具夹头等真实案例,并用案例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模块化和串接,同时将企业要求和企业标准融入教学,实现深度产教融合。

(三)拓展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开发课件、动画、仿真、微课等多类型教学内容,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全部上网,实现优质资源校企共享,为学生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同时,结合清华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智能手机等先进平台资源与技术手段,实现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一步扩大了原有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提升了教学效率。目前,已完成机械制图与CAD、机械CAD、数控铣削加工、可编程控制器PLC 等10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进行混合教学。

(四)开设智能制造实验班,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和理实一体教学,培养学生技术骨干。在学生完成一年级的基础知识学习后,选取学生组成实验班,实验班实行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全天候在实训基地参与企业加工制造任务,学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各项技能训练,激发了他们实践创新的能力,同时模拟企业班组管理,素质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第一期14人的培训结业后全部进入上海润品集团从事智能制造相关工作,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

(五)完善校内实训教学条件,实施“团队+协会”的实训室管理模式。根据深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先进制造及智能制造技术的特点,整合校内实训资源,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性实训能力,提升设备技术档次,建成集教学、生产、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实施“团队+协会”的模式进行实训室管理。教研室成立教师工作站,成立以智能制造实验班成员为骨干的机械创新协会,在完成交办的生产任务前提下,教师团队指导协会的学生技术骨干管理和维护所属实训室,学习和训练专业技能,开展创新创造活动,很好地实现了“三全”育人效果。

(六)深化校企合作,带动师生参与企业协同研发。与广西合浦惠来宝机械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农用车前桥、后桥、变速箱、末端壳体零件的设计、工艺优化及试制,经检验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标准;与深圳源发金兴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进行EROWA夹具夹头的设计制造,并完成了柔性制造专用夹具的设计,解决了EROWA夹具加工过程中智能化生产的难题,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为广西菱盛制糖机械有限公司解决FCB法国间歇式分蜜机刮刀技术改造问题;为昆山深凯模具有限公司、广东庭嘉液压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CAD/CAM、加工工艺优化、柔性制造等技术服务20多项次;校地合作开展社会服务,与扶绥县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书,列出服务能力清单,为本地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开发、设备维修和技能培训服务。

基于深度产教融合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六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打造了“校中厂”的实景教学情境,实施“校地企”合作互动和深度产教融合,拓展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了师生参与企业协同研发的能力,加大了智能制造技术的教师和学生技术骨干培养及储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凤星,封素敏,等.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分析[J].时代教育,2018(11)

[2]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4-13)[2018-12-20].http://www.gxdrc.gov.cn/fzgggz/fzgh/wjgg/201604/t20160413_675577.html

[3]王登峰,張艳霞.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教育,2015(27)

[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1-09-29)[2018-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109/t20110929_171561.html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深度产教融合的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5B007)

【作者简介】何航红(1974— ),女,广西桂平人,研究生学历,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机械与控制工程系副教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产教广西校企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广西广西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广西尼的呀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