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英语“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实践
2019-08-24蒋建华蒋建芹张哲
蒋建华 蒋建芹 张哲
摘 要: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步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格局。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语言学习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元化教学素材,互联网平台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使英语学习更加便捷。对分课堂的讲授、内化、讨论三个环节优化了以往的教学流程,将课堂时间进行了合理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的“隔堂讨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将互联网同对分课堂相结合运用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能有效改变以往教学的单维信息传播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 对分课堂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高职教育领域信息化大革命的步伐。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是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院公共英语在学分压缩、课时减少的发展趋势下,要建立公平实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信息化进程,必先了解我院学生学习现状以诊断影响英语教学的症结,并提出可实施的教学新模式。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及学生学习现状
课题组设计20道不定项选择题对我院2018级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0份,有效率为95%,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一)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水平:自评英语水平一般45.7%,差32.8%,优秀21.5%;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最困难的选项中,认为说困难39.4%,听25.5%,读15.7%,写26.8%,译22.6%。(二)英语学习习惯,有课前预习习惯13.4%,课后定期复习15.3%,及时解决难题23.8%;课堂参与选项中,零参与21.8%,被点名时参与40.5%,积极参与37.7%。(三)英语学习动机,学英语有兴趣46.7%,没有兴趣25.5%,很感兴趣27.8%;在学英语的原因中,课程开设必须学32.2%,考级需要17.5%,专业需求以提高自身能力36.7%。(四)英语学习资源,西方背景18.7%,听说读写译边练边评估29.3%,考级模块练习23.9%,职场实用口语38.1%。(五)考核方式,教师评定35.6%,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定相结合32.4%,期末成绩32%。整合以上数据,我们得出以下分析结果: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学英语的自我评价不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内容丰富,有吸引力,代入感强,即学即练即评类资源,难题能及时解决;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在教学模式、内容的选择及实施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交流,评价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处于以往教学状态。
三、“互联网+对分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者而进行的双方互动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现状是英语教学现状及应改革项目最真实的反映。课题组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互联网+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期有效地改变我院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继而推广成熟的教学模式运行理念,为兄弟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互联网+:高职教育依托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平台和信息技术优势,形成“互联网+高职教育”的新形态:以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养需求为中心,集合多所高职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实名登录,共建共管,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各环节深度融合,实现高职教育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创新点是为高职学生提供公平、便捷、持续的学习服务。
对分课堂(PAD)教学模式: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首创,教学理念是合理分配非連续性两次课的时间: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课堂框架及重难点(Presentation),课后给学生个性化独立学习(Assimilation),对课堂所学内化吸收;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讨论、汇报成果(Discussion)以便全班交互式探讨学习,教学流程体现为教师和学生“对分”课堂,创新点在于给学生更多时间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过程性量化考核,具体流程如图:
创新:依托互联网资源平台和信息技术优势,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从教师端的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到学生端的个性化自主学习、考核方式及新模式下师生角色改变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给以往的英语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提高英语的吸引力及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乐学、思学。
(二)互联网与对分课堂的融合
互联网与对分课堂的融合实质就是互联网为整个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及资源处理、平台建设、跟踪考核等教学人性化服务的相关信息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为教学模式补充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具体操作如下:
1.构建平台设班级。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云平台,使用手机注册登录后进入平台建立班级,并将形成的二维码在课前发给学生,邀请学生使用手机进入班级。
2.建资源库做设计,实时双边评价。教师对课前、课中和课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将平台资源有选择性地导入或编辑整理后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其中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真实语言环境类资源作为课前预习内容;英语听读练同步类资源在教师第一次授课呈现重难点后当堂进行,平台系统自动对学生进行实时考核;教材联系紧密的理论、实际操作类资源在第一次课后学生的内化环节进行,在学生自主性学习期间,学生间、学生同教师间在平台班级群内进行多维互动的探讨式学习,及时解决难题,系统自动对交流过程进行阶段性评测。第二次课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教师进行现场答疑、总结,学生评出表现优异的小组或个人,对此次教学进行满意度评价。
3.完成流程做准备。课程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平台发布此次教学活动的教学反思及下次教学活动的任务通知,并分享较好的课程活动设计以补充教学资源,结束此次教学活动为下次教学做准备。
(三)“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随着多种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互联网在线教学进入4.0的全新阶段,呈现出“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以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化、移动化的学习终端,教师对教学活动、在线学习活动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实现时时、处处可以进行的在线学习。“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集“互联网”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于一体,弥补以往教学及在线教学的不足。
平台构建上的特征,是在以往以互联网固定终端为主的教学平台基础上,利用移动互联网、智能网络等智能信息技术,打造一个集开放式、移动与固定于一体的新型在线教学平台,解决在线教学和线下自主学习对接的问题,实现多系统、多终端的互联互通和对接。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微课教学、作业推送和实时评价,学生通过手机实现随时随地的在线学习,学生的内化吸收资源更丰富、全面。
实践应用上的特征,即线上课程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往的在线教学由于师生分离形成了与生俱来的短板,如学习中的孤独、迷惑、枯燥及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等问题,“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前的视频和教学资源放在互联网上,基于多终端应用,由学生进行在线课程学习,线下在课堂进行面授、讨论交流,使互联网教学与学校課堂教学有机融合,真正实现在线教学的常态化应用。
四、结语
课题组在我院问卷调查的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目前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变化,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实践证明,“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建立公平实效课堂,提高公共英语教学质量,推进信息化教学进程有着深远影响,具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闫祯.“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及其化解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3):73-76.
[2]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3]张佳磊.“互联网+”与英语课堂的有效结合[C].中国职协2016优秀科研成果论文集,2016.
[4]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8年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高职公共英语‘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及实践研究”(编号:ZJGA2018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