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差异化实证研究

2019-08-24张文菊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实证职业认同差异化

【摘 要】本文调查研究15所院校旅游管理类8个专业高职毕业生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发现进校前、实习前和实习后就职愿望度变化显著,各专业差异较大。专业学习提升了高尔夫服务与管理、邮轮乘务和空中乘务等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降低了旅游管理和景区开发与管理等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未明显改变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和酒店管理等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实习使各专业学生职业认同不同程度下降,实习后仅高尔夫服务与管理、邮轮乘务等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依然较好。就影响因素而言,组织因素为关键影响因素,个人因素為重要影响因素,社会因素是职业认同的关键负面影响因素,地理因素和偶然因素有一定影响。从院校、旅游业、个人和社会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提高学生职业认同。

【关键词】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类专业  职业认同  差异化  实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C-0024-05

目前我国正处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人才需求量大。然而,由于近年部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招生和就业不理想,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导致旅游管理学生在职业认同、就业选择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得旅游管理毕业生直接就业需求减少、旅游管理本行业就业意愿降低,加剧了我国旅游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既指个体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角色的过程,也指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职业认同对个人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它与个人的职业决策、职业探索和职业成功等都有密切的联系;职业认同对行业发展也至关重要,它关系着行业当前的人才资源、人才储备和未来发展。目前,国内有关职业认同的研究,主要以医护人员、教师、师范生、社会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刘爱春(2017)对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较少涉及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与一般高职生不同,具体体现为:注重职业礼仪、职业规范度高、动手能力强、耐挫性差、收入刺激大、行业更新速度快等,但国内关于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及其差异化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

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2017年我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高职和中职的院校数为608所、1086所和947所,招生人数为5.9万、11.3万和10.2万。旅游管理高职教育是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主力军,是我国旅游人才的主要来源。了解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认同与求职意愿现状,提升旅游管理类学生的职业认同,对搭建旅游人才供需平台,建构良好的旅游人才供需机制,缓解我国旅游人才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遵循院校专业性、地域分布分散性原则,结合院校知名度与地方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四川旅游学院、桂林旅游学院、山东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黑龙江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共15所旅游高等职业院校,以其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简称旅行社)、景区开发与管理(简称景区)、空中乘务、邮轮乘务、高尔夫服务与管理(简称高尔夫)共8个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为衡量专业学习和实习对职业认同及就业选择的影响,分进校前、实习前与实习后三个阶段进行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问卷调查采用网络和实地两种调查方式,采取定向投递的方法,向15所院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8个专业的毕业生投递调查问卷。填写方式为自愿填写。

调查内容包括学生性别、就读院校与专业等个人信息,职业认同的调查主要包括进校前、实习前和实习后就职愿望度与就职选择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地理因素与偶然因素五个维度共15个具体因素。其中社会因素2个:职业形象和社会环境;组织因素4个:薪资水平、发展空间与晋升机制、工作氛围和工作自主性;个人因素6个:职业偏好、就业紧迫性、与职业规划相符度、人际关系、实习期(前期)工作满意度、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地理因素2个:就业地经济水平、就业地文化生活方式;偶然因素1个:机缘巧合。

(三)调查情况。调查共回收问卷2035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24份,有效问卷1811份,有效回收率为88.99%。男生1065人,占58.81%;女生746人,占41.19%。旅游管理专业参与调查学生最多,达到497人。邮轮乘务专业参与调查的学生最少,仅87人。

二、职业认同调查结果与分析

职业认同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严格来说,进校前和实习前学生职业认同为潜在职业认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实习8~10个月,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职业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并将这一看法投射到就职愿望与就业选择上。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就职愿望综合结果与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就职愿望度综合结果为图1。

由图1可知,旅游管理类专业综合就职愿望度进校前、实习前、实习后变化很大。三个阶段专业就职愿望度非常差、较差和没感觉的学生极少。进校前,就职愿望度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一般、非常好、较好。实习前,就职愿望度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变为:较好、一般、非常好,就职愿望度较好人数大量增加。实习后,就职愿望度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变为:一般、较好、非常好。就职愿望度大幅下降,就职愿望度一般比例显著提高,高于进校前和实习前,就职愿望度较好比例高于进校前低于实习前,就职愿望度非常好比例明显低于进校前和实习前。可见专业学习提升了就职愿望度,实习降低了就职愿望度;专业学习和实习对学生专业认知影响有差异;实习让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行业挑战和压力。

(二)各专业就职愿望度结果对比与分析。具体如下:

1.进校前各专业就职愿望度结果与对比分析。进校前各专业就职愿望度结果为图2。

由图2可知,进校前,各专业就职愿望度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导游、景区、旅行社和旅游管理等专业就职愿望度非常好的比例最高,接近40%。二是邮轮乘务、高尔夫、空中乘务、酒店管理等专业就职愿望度一般比例最高,其中邮轮乘务和高尔夫专业超过40%,邮轮乘务专业接近50%;空中乘务、酒店管理专业比例接近40%。酒店管理、空中乘务、旅游管理、導游和旅行社专业就职愿望度分布较为分散,就职愿望度一般、较好和非常好比例达到或超过20%。高尔夫、邮轮乘务、景区专业就职愿望度分布较为集中,仅2种就职愿望度达到或超过20%。高尔夫和邮轮乘务专业就职愿望度没感觉超过10%,这与专业办学时间不长,招生规模不大,社会了解度普遍不高有关。

2.实习前各专业就职愿望度结果对比与分析。实习前各专业就职愿望度结果为图3。

由图3可知,实习前,各专业就职愿望度结果变为三类:一是导游、旅行社专业就职愿望度非常好比例最高,比例高于30%。二是高尔夫、邮轮乘务、空中乘务、旅游管理专业就职愿望度较好比例最高,其中高尔夫专业比例最高,超过60%;旅游管理专业最低,略高于30%。三是酒店管理、景区专业就职愿望度一般比例最高,高于30%。导游、景区、酒店管理、空中乘务、旅行社、旅游管理专业就职愿望度相对分散,就职愿望度一般、较好和非常好比例均超过20%。高尔夫、邮轮乘务专业就职愿望度相对集中,仅就职愿望度一般和较好超过20%,且就职愿望度较好比例超过50%。

3.实习后各专业就职愿望度结果对比与分析。实习后各专业就职愿望度对比结果为图4。

由图4可知,实习后,各专业就职愿望度不同程度下降,就职愿望度一般比例大幅提高。具体分为两类:一是高尔夫、邮轮乘务专业就职愿望度较好比例最高,超过50%;二是导游、景区、酒店管理、空中乘务、旅行社和旅游管理专业就职愿望度一般比例最高,超过30%,其中导游专业就职愿望度比例最高,高于50%。此外,仅酒店管理专业就职愿望非常好比例超过30%。景区、酒店管理、空中乘务、旅行社、旅游管理专业就职愿望度相对分散,就职愿望度一般、较好和非常好超过20%。高尔夫、邮轮乘务、导游专业就职愿望度相对集中,仅两种就职愿望度超过20%,且占比最高的就职愿望度超过50%。

综上,进校前,导游、景区、旅行社和旅游管理专业就职愿望度非常好比例最高;邮轮乘务、高尔夫、空中乘务、酒店管理专业就职愿望度一般比例最高。专业学习后实习前,导游、旅行社专业依然就职愿望度非常好比例最高;高尔夫、邮轮乘务、空中乘务专业就职愿望度比例最高由一般转变为较好;旅游管理专业就职愿望度比例最高由非常好降为较好;景区专业就职愿望度比例最高由非常好降为一般;酒店管理专业就职愿望度仍然是一般比例最高。可见专业学习显著提升了高尔夫、邮轮乘务、空中乘务专业就职愿望度,显著降低了旅游管理和景区专业的就职愿望度,没有明显改变导游、旅行社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就职愿望度。

实习后,各专业就职愿望度不同程度下降,就职愿望度一般的比例提高幅度不一,但导游、旅行社专业就职愿望度下降幅度最大,其比例最高由非常好降为一般;空中乘务、旅游管理专业就职愿望度下降幅度较大,比例最高由较好降为一般;高尔夫、邮轮乘务、景区、酒店管理专业小幅下降,景区、酒店管理专业就职愿望度仍然是一般比例最高,高尔夫、邮轮乘务专业就职愿望度比例最高,依然是较好。

三、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学生对各影响因素的评价氛围6档: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非常差、没感觉,将非常好和较好为正面评价,较差、非常差为负面评价,评价一般为中间值,没感觉为无倾向值。根据学生评价:将评价较好比例高于45%或非常好评价比例高于30%的因素为关键正面影响因素;评价较差占比5%及以上或评价非常差占比2%及以上的为关键负面影响因素,同为关键正面影响因素和关键负面影响因素的称为关键双重影响因素。

(一)正面影响分析。调查发现,15个因素对各专业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2可知,发展空间与晋升机制正面影响8个专业,影响专业数最多;社会环境是除景区外的7个专业的关键正面影响因素,影响专业数较多;职业形象、薪资水平、就业紧迫性、人际关系、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与职业规划相符度分别是6个专业的关键正面影响因素;就业地文化与生活方式是5个专业的关键正面影响因素;机缘巧合、工作环境与氛围、职业偏好、工作自主性、就业地经济水平、实习期(前期)工作满意度分别也是关键正面影响因素,影响专业为2~4个。

各专业的关键正面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分别受到6~11个指标的关键因素的正面影响,其中高尔夫、旅行社专业有11个关键正面影响因素;邮轮乘务专业有10个关键正面影响因素;导游、酒店管理专业有9个关键正面影响因素;空中乘务、旅游管理专业有8个关键正面影响因素;景区专业有6个关键正面影响因素。

(二)负面影响分析。15个影响因素对旅游管理类各专业也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具体结果为表2。

由表2可知,15个具体影响因素中,工作自主性负面影响面最宽,是除高尔夫、邮轮乘务专业外的6个专业的关键负面影响因素;就业地经济水平面影响面较宽,分别是导游、高尔夫、空中乘务、旅行社和旅游管理5个专业的关键负面影响因素;工作环境与氛围、职业偏好负面影响面一般,分别是导游、酒店管理、空中乘务、旅行社4个专业的关键负面影响因素;实习期(前期)工作满意度、发展空间与晋升机制、社会环境、就业地文化与生活方式、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专业数不超过3个。

8个专业负面因素各不相同,其中空中乘务专业关键负面影响因素最多;导游专业关键负面影响因素较多;酒店管理、旅行社专业关键负面影响因素一般;高尔夫、景区、旅游管理专业关键负面影响因素较少;邮轮乘务专业没有。

(三)双重影响分析。15个影响因素对旅游管理类部分专业存在双重影响,具体结果为表3。

由表3可知,发展空间与晋升机制对景区、空中乘务专业有双重影响;就业地经济水平对高尔夫、旅行社专业有双重影响;社会环境、职业偏好、发展空间与晋升机制对空中乘务专业有双重影响;就业地文化与生活方式、实习期(前期)工作满意度对高尔夫专业有双重影响。从专业双重影响因素数来看,高尔夫和空中乘务专业的双重影响因素最多;景区和旅行社专业有1个双重影响因素;导游、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和邮轮乘务专业没有双向影响因素。

(四)对就业选择的影响分析。在旅游业就业毕业生和非旅游业就业毕业生分别从15个因素中选出对其就业选择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其统计结果为表4。由表4可知,组织因素是在旅游业就业的关键促进因素,其中4个影响因素促使选择就业比例高于其他四类11个指标,其中薪资水平影响最大,促使选择比高达46.01%;第二是发展空间和晋升机制,促使选择比42.48%;第三是工作环境与氛围,促使选择比36.84%;工作自主性第四,促使选择比33.80%。个人因素是就业选择的重要促进因素,职业偏好第五,促使选择比28.37%;就业紧迫性、与职业规划相符度、人际关系分列第六、七名,促使选择比在20左右;社会因素中的社会环境对选择在旅游业就业有一定影响,促使选择比为18.14%。可见,在旅游业就业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组织因素,重要因素是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有一定影响;地理因素和偶然因素有影响但影响力不大。

组织因素也是促使非旅游业就业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薪资水平最高,促使选择比高达63.45%,高于促使选择在旅游业就业的比例。可见,旅游企事业单位薪资水平竞争力较低。发展空间与晋升机制第二,促使选择比49.75%,高于促使选择在旅游业就业的比例。工作环境与氛围第三,促使选择比23.86%;工作自主性第五,促使选择比15.99%。社会因素中的社会环境是促使选择非旅游业就业的关键因素,促使选择比为23.86%,促使非旅游业就业比旅游业就业影响大;个人因素是促使选择非旅游业就业的重要因素,职业偏好第四,促使选择比为18.01%;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第五,促使选择比15.99%;实习期(前期)工作满意度、人际关系、就业紧迫性排第6~8名,促使选择比介于10.66%~13.45%之间。可见,促使非旅游业就业的关键因素是组织因素、社会因素,重要因素是个人因素,地理因素和偶然因素有影响但影响力不大。

四、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认同度,提升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行业内就业率、创业率和升学率,对旅游院校、旅游业、学生及其他方面提出以下对策或建议。

(一)学校方面。建議学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旅游业工作。

1.关注新业态,科学创办新专业。积极关注旅游新业态,了解行业需要,根据新业态专业人才规格与要求,开发新课程,以新课程带动新方向和新专业的建设,在旅游高等职业院校逐渐形成“关注新业态—储备新师资—开发新课程—开设新专业方向—开办新专业”的良性循环。

2.加强旅游专业教育工作。首先,立足旅游行业,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如酒店管理,不仅关注五星级豪华酒店,也关注四星级、三星级等经济型酒店的用人需求;不仅关注标准星级酒店,也关注非标准酒店的用人需求;不仅关注传统酒店、宾馆的用人需求,也关注住宿新业态的用人需求。根据行业用人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建立覆盖校内外的、多地域、多层次、多类型的实习实训体系和就业体系。旅游高等职业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院校应立足地方,在东部地区实训基地成熟稳定的基础上,加强院校所在地及其周边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院校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最后,通过举办和参加校内外各级旅游职业技能大赛、培训和鼓励学生考取旅游行业证书,提升旅游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

3.提升旅游专业教育服务工作。在加强专业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强旅游专业教育服务工作。包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和工作观念,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开展定期评估,做好实习心理辅导和实习效能评估以及毕业跟踪服务与管理等旅游专业教育服务工作。

(二)旅游业方面。具体如下:

1.尽快建立较有社会竞争力的薪酬标准体系。旅游业本身是决定旅游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薪资水平是关键中的关键。目前导游行业尚未建立起稳定的薪酬体系、酒店业等一线基础岗位工资待遇不高。因此旅游业应尽量提高薪资待遇,建立较有社会竞争力的薪酬标准体系,稳固旅游人才队伍。

2.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提供良好发展空间。晋升机制和发展空间是就业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与薪资待遇相比,发展空间与晋升机制更加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员工。在旅游业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旅游企业明确晋升机制,向全体员工公开,让员工明了在企业工作的未来,从而树立在企业踏实工作、稳步进取的信心,从而稳定企业旅游人才队伍。

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工作环境和氛围是影响员工工作心情好坏、工作效率高低和任职时间长短的关键因素,也是吸引员工留下的重要因素。建议旅游企业杜绝小团体、小帮派,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稳定旅游人才队伍。

4.给予工作自主性,提升员工积极性。工作自主性是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实习留任的关键因素,工作自主性促使33.80%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旅游业就业,促使15.99%旅游管理类毕业生选择在非旅游业就业。建议旅游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5.关注并帮助实习生树立良好的从业信心。实习是每个学生必经的实践锻炼过程,实习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对学生职业认同、实习留任和就业选择有重要影响。实习工作不满意比满意更容易出现,故而实习工作容易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旅游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实习管理与服务,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提升的同时,关注实习生心理需求与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从业信心。

(三)学生方面。具体如下:

1.尽早发现职业兴趣和偏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偏好是个人职业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但职业偏好的形成受个人本身、家人、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越早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偏好,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同度则会更高,更愿意在行业内就业,实现真心爱旅游、学旅游、做旅游。

2.客观看待实习工作经历,树立良好的工作观念。学生初入社会,遇到艰难和困苦、压力与不甘。建议实习生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积极向同事、同学、老师等寻求帮助,尽可能冷静、对待实习工作经历、客观看待行业工作性质与职业前景,树立良好的工作观念。

3.端正工作观念,提升就业紧迫性。调查表明,旅游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约60%毕业生有就业紧迫性,约40%的学生没有就业紧迫性,其毕业后处于待业状态的比例达到1.16%。建议学生端正工作观念,拒做“啃老族”“待业族”。同时,家庭、学校也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工作理念,提升就业紧迫性。

4.立足长远,从事有益于个人素质与能力提升的工作。工作形形色色,每个人从中得到的收获也不一样,坚持从事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的工作,才能促进个人的长远发展。调查发现,旅游管理类专业63%的学生认为旅游业相关工作能较好地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然而,现实中也有部分学生因实习满意度不够高,贪图一时的高收入,从事对个人长远发展无益的工作。

(四)社会方面。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策和措施,人们对旅游业的认知、参与和评价,社会媒体对旅游产品、旅游消费、旅游理念等的舆论引导等,对旅游业的影响既深且广。42%的学生表示就业选择受到了社会环境的促进影响。鉴于旅游对人民幸福的重要性,建议社会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与旅游有关的各种事件,引导社会各界尊重市场规律,正确认识旅游产品、旅游消费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炳武.高校辅导员做职业认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胡荣,林建龙.护理专业本科男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0)

[3]王娇艳,王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

[4]胡维芳,黄丽.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1)

[5]安秋玲.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劉爱春,赵小云,许晓静.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J].高教论坛,2017(6)

[7]赵元.论高校专家型辅导员及其塑造[J].中国成人教育,2012(14)

【基金项目】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2016科研项目“旅游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流向与职业认同的差异化研究”(LZW201608)

【作者简介】张文菊(1981— ),女,湖北利川人,桂林旅游学院副教授,西江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实证职业认同差异化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多元背景下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做法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90后医学生职业认同浅析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中外电视广告差异化表达方式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O2O电子商务顾客满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