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南地区职业院校创新社会服务刍议

2019-08-24黄艺娜旷利平

文教资料 2019年16期
关键词:湘南地区社会服务职业院校

黄艺娜 旷利平

摘    要: 随着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大方向逐渐确定,人才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作为职业教育的四大职能逐步提升,其中作为学校与社会沟通的主要枢纽——社会服务承担着重要的服务隶属方经济的主要职能。人才教育、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皆可作为社会服务的载体向社会输出,提供优秀的人才服务隶属方经济,将优秀的科研成果向地方输出,向地方输出优良的精神文化。

关键词: 湘南地区    职业院校    社会服务

1.引言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湘南地区的职业院校基本都属于地方院校(有部分原隶属部委,后改制归属地方),由于受地方整体经济和战略布局的限制,社会服务的对象和区域相对固定;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的支持。职业院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和相互适应的关系,那些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的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社会基础,势必会被时代淘汰。

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是对社会的首要服务,科研转化成社会生产力是社会服务技术性的体现,文化传承、引领和创新是承接地方文化底蕴,引导文化走向和创新地方文化的能力。

湘南地区区位优越,紧邻珠三角大城市群,与港澳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直接对接,在“一带一路”国家核心经济建设中占重要地位,作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第一道大门,其包括衡阳、永州和郴州,三个城市各有优势,衡阳作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尤为重要。

1.2相关概述。

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主要集中在人培和课改、师资队伍建设、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上,社会服务作为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既联系学校和社会,又提高竞争力,而且前三个方面的提升最终通过社会服务向社会输出,表现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

2.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1职业院校作为社会智库供给不足。

职业院校作为社会智库的职能,主要是给地方经济出谋划策,提供咨询,主要针对的中小微企提供技术支持和谋划出路。但由于校政企融合深度不够,以及沟通渠道不顺畅,缺乏实质性的深度沟通机制,无平台、无系统,不具备整体性、持续性和规划性,导致一些院校科技成果难以产出,企业缺失技术和文化服务。

由于职业院校的原因,用于社会服务的职能相对单一,给予社会的窗口开放度相对较低,部分实训室或者精神文化空间均建在校内,难以实现全民化,很难达到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及相应的经济效益。

2.2企业参与热情欠缺。

作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对象,企业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欠缺,企业的逐利性导致其在职工提升方面的期望值不高。一些企业只想急功近利地从学校获取技能人才和廉价的劳动力,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想参与学校的社会服务活动,更不想承担教育义务,这是校企难以深度融合的主因。同时低估学校社会服务的水平,期望值不高,单方面注重员工的技能水平,忽视员工的学术水平提升。

2.3职业院校对外宣传力度不足。

职业院校与地方行业或者协会协同沟通不够,缺乏集中、统一的与社会沟通平台,更无营销观念,难以在第一时间将社会服务信息传递给对口企业或者公众,部分是靠教师自身的人脉推动相关社会服务活动。教师的人脉主要是借助校友的力量,没有统一的机制。地方、行业和协会缺失媒介功能,难以为职业院校提供足够的帮助,政行校企停留在理论层面。

2.4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无法常态化。

随着职业院校的逐步扩张,学生人数逐步增加,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加上观念缺失,热情不足,精力受限等因素,导致师资不愿出校提供社会技术支持。考核机制方面缺乏对社会服务的规定,导致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社会服务活动。院校的实训室和实训中心由于设备无法完全达到社会技术同步性,设备和人员的受限导致职业院校难以实现社会服务常态化。

3.社会服务发展对策

作为社会服务的主导方——职业院校同时要拉拢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需要在自身条件和实力稳固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社会服务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建立起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的长效机制,逐步扩张社会影响力,将政行校企紧密聚拢,实现多方共赢。以下提出出路和对策:

3.1职业院校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社会服务。

职业院校立足本身优势,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教师社会服务意识。将社会服务纳入到职称评定体系中来,出台相应的制度和规定,与论文和课题等平步走,量化社会服务分值,将制度落到实处。同时从软件和硬件上提升办学条件。首先,从地方获取经费,自身也可以广开门路,改善实训室和实训中心的设备条件,加大实训场地建设力度;其次,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增长教师的专业知识,增强科研实力,同时扮演“教师”和“培训导师”两个角色,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3.2完善社会服务法律法规,搭建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将政行校企各方的权责划分清晰,建立专门的沟通机制,各方协同合作,用法律法规保障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推广,并保护社会服务成果,进行社会服务的理论深度研究,保证其理论可持续性前移,促进社会服务内涵在合理的环境下稳步提升。

建立集中统一的社会服务信息化平台,铺平职业院校的校内外多向通道,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有效整合自身的优势专业群,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平台,厘清社会服务边界,最大限度地构建社会公众服务平台,保证平台的“全面性”“技术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等,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服务体系。

3.3职业院校应发挥自主性,迎难而上。

自主办学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一直处于被动角色。地方职业院校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包括原有的一些部属院校下放到地方后也是一样,自身话语权不够,自主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只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办适应地方经济的专业才能更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时候要主动放权,听取职业院校的呼声,让职业院校本土化。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主动设立相关的机构,主动将教育人才、科研和文化有機整合,自主进行顶层设计、推广、运营、管理和维护等,进入良性的生存渠道。

3.4量化社会服务考核机制。

社会服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有完善的考核机制界定,应纳入职业院校的整体评估中,科学、客观和有效地对社会服务做出评价是对社会服务工作落实的有效凭证,最重要的是四个基准:实用性基准、技术性基准、有效性基准和整体性基准。其中,实用性基准主要反映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对行业的科研技术支持能力;技术性基准主要说明职业院校自身的业务水平及对前瞻性领域的探究;有效性基准主要落实到区域经济的服务力度;整体性基准主要强调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普世水准。只有全方位立体地做好顶层设计,才能避免职业院校被动、机械化和盲目地推行社会服务,才能使社会服务大面积、多渠道地开展。

4.结语

湘南地区三大城市,衡阳、郴州和永州各具特色,应主动把握地缘优势,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努力扮演珠三角产业专业桥头堡的角色,缩小与珠三角经济圈的差距,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和经济的媒介,应顺势而为,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摆脱以往的社会服务观念,主动向社会公众靠近,构建一个直接面向公众的社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美]德里克·伯克,著.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孟丽菊,刘则渊.联盟还是殖民:大学与企业关系的双重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3]夏跃平.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务区域经济[J].教育发展研究,2005(5).

猜你喜欢

湘南地区社会服务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