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析
2019-08-24侯爱玲郭付友
侯爱玲 郭付友
摘 要:对于产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分析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吉林省松花江流域经济发展依赖于重型化传统产业,对于流域环境产生了严重干扰,制约着松花江流域乃至东北振兴发展。只有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与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使吉林省松花江流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对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内涵进行诠释,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作用机制以及优化调控措施。
关键词: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松花江流域;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9-0167-0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产业的线性发展模式仍占据主流地位,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胁迫效应。产业系统是联结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重要桥梁,产业系统是各种生产要素的“资源转换器”,同时也是各种污染物类型和规模的“控制体”[1],推进产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对于区域发展的科学调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松花江生态经济走廊作为中国产业系统快速嬗变的典型地区,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不断加剧,使得该地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对其产业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性研究,以期为流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控路径提供参考借鉴。
一、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内涵
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是指流域环境的改变对流域产业系统的影响,以及流域产业系统的调整以消除或抵消流域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产业系统衰退,或者流域产业系统利用流域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机会。对于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理解应该注意:一是适应主体是产业系统,适应客体是环境系统;二是从适应性类型上,适应可以是主动适应,也可以是被动适应;三是从经济效益上,适应就是以有限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产出,适应成本以及适应效果会因适应时机、适应策略以及适应方式的选择而有所不同。
二、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分析
(一)路径依赖效应
路径依赖指人类社会在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过程中,一旦进入某种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既是一种有效率或无效率的“锁定”状态,又是一种非遍历性的随机动态过程,路径依赖强调了系统正负反馈的时间“滞后”作用因素。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作为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地区,重型化以及资源型产业的进入与不断强化,一定程度上主导了研究区域产业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由于重型化产业发展速度与效益不断增加,吸引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部门不断汇聚,且在循环累积与收益递增机制作用下导致产业结构重型化自我增强,致使研究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普遍陷入畸形结构的锁定状态,需引入外部变量与外生效应,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重组与功能优化。
(二)科学技术
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创建高效的产业部门,而且还可以采用新的工业技术装备改造原有产业[2]。系统内大中型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不断研发与创造新兴部门,直接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科技进步可以减轻矿业城市对于资源依赖程度,通过勘探技术、开采技术、加工转化技术以及资源利用技术的不断创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延长了资源型产业链条,直接推动了资源型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多元化与网络化发展。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长春市和吉林市科技条件优越,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以及北华大学与东北电力大学等众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
(三)区位发展条件
区位因素是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优越的区域,易于形成以加工工业为主的中轻型产业结构,产业逐渐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长春是吉林中部城市群的龙头、东北地区“丰”字形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城市以及东北亚经济圈几何中心,区位地位极其重要。目前长吉地区已经形成了汽车、石油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光电子、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八大新型产业,区域开始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方向发展,由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方向发展,不断促进产业向高级化、高端化以及生态化方向发展,不断推动长吉地区由加工区向制造区、创造区乃至服务区方向的转变。区位发展条件的差异直接带来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类型以及经济地域发展阶段的不同,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产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
三、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调控措施
(一)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实现产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产业生态化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企业层面实行清洁生产和产业层面建设生态产业园。清洁生产实质是一种物耗与能耗最少的生产活动规划与管理,提倡资源高效利用与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及无害化处理[3]。但清潔生产只是注重解决企业内部物质利用效率提升,而区域是由众多复杂性企业所组成的,单个企业物质利用最优并不能保证区域整体的帕累托最优,由此需要将众多有关联的企业进行有机联系。研究区域由于重型化产业结构影响,产业发展伴随着大量废弃物产生,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好这些废弃物,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产生相当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如果过度强调生态产业园企业内部闭路循环的刚性要求可能会对产业转型与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有害影响,应以改造现有工业园区为主,强调园区内部企业关联性,适度推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
(二)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增强二者相互适应的能力
一方面用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向企业输送现代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实现传统工艺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变[4]。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把企业研发、生产工艺改进与市场销售有机结合,形成企业自主核心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推广层面广、产业关联性强、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技术创新项目[5]。积极发展包括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以及中介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同时加快优势产业如石油化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总之,要充分利用研究区域现有科技与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增加产业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大政策、资金与人才支持力度
在制度安排上,逐步采用全新的联合流域管治方式,建议建立市级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交通、环境、产业发展等重点部门合作委员会,赋予部分规划、监督和执行权利。省政府应对流域协调组织机构予以大力支持和重点关注,逐步制定和完善流域一体化区域规划编制实施和法规管理体系,统筹处置流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有关事务。逐步出台和健全流域一体化规划实施的配套政策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对流域一体化的政策支持,在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等方面不断寻求创新,形成推动流域一体化的长效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共享流域一体化带来的发展红利。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进流域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区域统一的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平台,吸引高素质人才自由流转与流域集聚。
四、结论与启示
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最终追求的是建立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由此要求产业生态化需要統筹考虑产业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包括区位发展条件、路径依赖效应、科学技术水平的内部驱动,但并不是某一因素单方面作用,而是多种因素相互综合作用的产物,由此对于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研究需要综合性视角分析。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最终目的是探寻产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路径,推动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调整转型,实质是促进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由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转变。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调控策略应该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因“资”制宜与因“智”制宜有机结合,提高产业系统环境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文新,张平宇,马延吉.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环境效应研究-以鞍山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8-21.
[2] 郭付友,佟连军,魏强,等.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6,(3):459-470.
[3] 李慧明,朱红伟,廖卓玲.论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系统之构建[J].现代财经,2005,(25):8-11.
[4] 李青.山西省产业转型升级中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4):32-33.
[5] 张炜熙,杜元元,沈浩鹏.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4):41-42.
[责任编辑 史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