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环境建设的构成、运行及优化
2019-08-24周宇
周宇
摘 要: 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包含育人功能,对教育对象起着重要的积极影响。教育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包括各种主客观的文化环境,这些主客观文化环境之间具有相互确证的关系。在教育的内化、外化、反馈等各个方面,教育文化环境都有参与。为了优化教育文化环境,政府、媒体、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协同合作,确保教育文化环境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关键词: 教育文化环境 运行优化 育人功能
从某种程度来说,教育的本质是特定的集团或者阶级通过特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建构的活动和过程。教育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教育主观文化环境和教育客观文化环境,在文化建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基于此,只有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教育文化环境,尤其是高校教育文化、教育环境建设,将教育文化环境运行客观规律找出来,从而形成完善的理论支持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教育文化环境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
一、教育文化环境的构成分析
1.教育主观文化环境。
教育主观文化环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大众传媒的拟态性文化环境:各种大众传媒在社会中营造出的社会文化情景就是大众传媒的拟态性文化环境。大众传媒的拟态性文化环境并非单纯地再现客观文化环境,而是由大众传媒在筛选、加工和组合相关信息之后展示给人们的文化环境。因为受到知识背景和时空限制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具有有限的社会经历,大众传媒的逆态性文化环境可以将一个了解社会的平台提供给人们。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的是,逆态性文化环境只是一种有选择的、部分的、重新结构化的客观文化环境,并没有全面呈现整个社会环境[1]。
二,教育者的营造性文化环境。出于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者建构的教育客观环境的反映就是营造性文化环境。教育者的营造性文化环境属于一种价值性构建,也是一种从事实层面对客观文化环境的认识。在教育者的营造性文化环境中包含大量教育者的選择和解读,属于教育者按照一定的价值目标进行实践和创造的产物。加强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提高对学生的教育质量,优化文化教育环境具有调节作用和意义。可以从加强学生的主流文化、传统文化、通俗文化等方面着手,同时拒绝外来不良文化、庸俗文化,营造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教育环境。
三,教育主体的感受性文化环境。在感受的主观认知的基础上,教育主体形成的一种文化环境是教育主体的感受性文化环境。教育主体并非单纯地、客观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还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融入主观感受。作为教育的组织者,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主观感受,才能顺利进行教育工作;教育对象必须具备良好的主观感受,才可以在教育过程中真正融入进去,并且更好地接受教育。
2.教育客观文化环境分析。
在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面对的会对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各种文化现实就是所谓的教育文化环境。教育客观文化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文化环境、家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人们生下来就要面对的环境是教育客观文化环境,而且在人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教育客观文化环境具有最基础和最直接的作用[2]。
二、教育文化环境的运行机制分析
1.在教育过程中介入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化运行机制。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利用交往互动的形式开展合理理解、情感体验、理性认识的活动,最终将一种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主动生成,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所谓的内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内化过程实质上属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开展互动和交流的一个过程,属于结合理解、认知和体验的创造精神世界的过程,属于人与人之间开展意义传达和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教育文化环境将特定的情境提供给这一过程,使受教育者内化的动机和情绪被激发出来。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开展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时候可以利用想象、感受等实现道德移情,最终达成道德共识,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看作“移情唤醒”。如果教育传授的内容与教育情境之间出现矛盾或者不一致的情况,就会导致受教育者出现焦虑和矛盾的心理,无法顺利运行“移情唤醒”的机制,最终导致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很难有效内化教育内容;如果教育传授的内容与教育情境之间相一致,受教育者就可以顺利运行“移情唤醒”机制,并且合理认知和感性理解教育内容,最终受教育者可以在自己的思想中更好地内化教育内容[3]。
2.在教育过程中介入教育文化环境的外化运行机制。
受教育者在行为方式和习惯中体现出已经被内化的教育内容,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外化。受教育者在外化教育内容时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特定外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是自身思想观念的制约。要想将个体思想外化成行为,个体固然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必须具有一定的诱因,才可以确保受教者的道德外化成为道德行为。这种动机除了包括一定的物质动力之外,还包括蕴含在教育文化环境中的精神资源。
在教育外化过程中教育文化环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首先,有高层次的精神因素蕴含在教育文化环境中,这样可以确保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层次较高的精神需求动机。在这种精神需求动机的影响下,可以使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规范。其次,教育外化情境中教育文化环境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体在教育文化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的影响下可以对自身行为进行正确和顺利外化[4]。
3.在教育过程中介入教育文化环境的反馈运行机制。
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评和教育者的他评等方式评估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果,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反馈。教育文化环境对这种反馈过程具有较大的影响,尽管在教育反馈过程中存在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的评价标准,然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基因是特定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质等共同组成的,这些因素都会使他评和自评的效果受到影响。如果评价标准符合这种背景知识和文化基因,就可以确保顺利地进行评价,一旦评价标准与背景知识和文化基因出现相互冲突、不一致的情况,就会使评价过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受到直接影响。同时,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受教育者对自己行为的调整。在受教者的行为出现偏离的时候,如果评价标准符合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受教育者就会在认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顺利扭转错误行为;如果受教育者的外化行为符合评价标准,但是评价标准却与特定群体的价值期望和价值观念出现相悖的情况,就有可能导致受教育者面临选择的冲突和迷茫,无法顺利地外化成与教育要求相符合的行为。
三、优化教育文化患者的有效策略
1.对教育客观文化环境进行优化,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
当地政府应该成为教育的直接发动者和组织者,应切实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切实推动教育客观文化环境的优化。当地政府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继续做好党风廉政建设,使教育文化的运行具备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和外部客观环境。二,政府要继续推动各项改革,使政府的行政制度和政策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适应,使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团结、安定、积极、健康,以此为基础推动教育文化环境健康运行[5]。三,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并结合其他具体制度,明确规范教育客观文化环境,从而对教育课外文化环境进行优化。
2.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切实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教育对象的感受性文化环境必须以教育者创造的营造喜文化环境作为参照,要求教育者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将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作为学校的重要建设工作之一。老师和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教育素质能力,提高对文化信息的鉴别能力。管理者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教育和管理综合素质,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建立循环的教育、文化、环境三方协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要对文化情境信息的关联性进行保障。在创设文化情境时,应该考虑教育对象的需求和文化行进的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只有保障者紧密联系,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文化情境的教育功能。二,对文化情境信息的真实性予以保障。教育者在对文化情境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先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根据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收集和选择特定文化环境传递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优化,对文化环境信息进行真伪辨别和优劣筛选,必须保障以正确、真实的文化环境信息为依据做出决策。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文化环境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选择的过程中,教育者必然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保障选择的公正性,在选择文化环境信息时必须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尽量摒弃主观因素的影响[6]。三,对文化环境的适量性进行保障。教育者应该认识到以特定的教育环境为背景的情况下,一些文化环境信息并不能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一些已知信息具有较差的教育效果和信息效应,应该适当加入相应的未知信息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和信息效应。因此,创设文化情境时,教育者要适当调配位置未知信息和已知信息。
3.构建拟态文化环境,发挥媒体职责。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的欲望是无限的,人们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受和认知的能力却是有限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构建拟态文化环境,对这一矛盾进行了弥补。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方面,拟态文化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构建积极的拟态文化环境就要发挥媒体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7]:一,对媒体调控进行强化,特别是加强调控大众媒体,要求大众媒体的制作者和操作者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将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观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二,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要求主流媒体发挥喉舌作用,积极传播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三,要加强媒体之间的协作,将各媒体的特色优势发挥出来,切实发挥媒体的育人功能。要做到这些,并非学校教育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能达到,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引导,长期坚持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结语
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情景教育,尤其是加强高校文化环境的建设,使学生的成长教育环境从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化,强化当代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提高意识,是践行习近平提出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内在要求。通过对教育文化环境的构成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教育文化环境能够有效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和思想品德。因此,为了实现教育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必须有效优化教育文化环境,这是当代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刘纯明,孟媛,曾文杰.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优化与学生质量提高的关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9).
[2]王宝鑫,段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本质的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
[3]胡弼成,上官晴.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内部效应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03).
[4]汪大喹,张翠平,陈小玲.大学特色文化建设的策略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5]赵志业,崔华华.教育文化环境的构成、运行及其优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02).
[6]吴育林,李慧芳.论传统文化与公民教育的中国本土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
[7]李倩倩,李虎林.我国文化变迁与教育关系问题研究:回顾与反思[J].教育文化论坛,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