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市水环境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2019-08-24刘融融2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入河南通市河长

张 云 刘融融2 夏 辰

(1.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通分局,江苏 南通 226006;2.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盐城分局 ,江苏 盐城 224003)

南通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字形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点,滨江临海,毗邻上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良、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是我国最早列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素有“江海明珠”“扬子第一窗口”的美誉。随着南通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如何改善水环境,保障南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水系河流及水环境概况

1.1 水系河流

南通市以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为界,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境内河流众多,纵横交错,属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南通市主要骨干河道有焦港河、如海运河、九圩港河等12条河道,总长729.88km;二级河道105条,总长1760.58km;另外,还有众多三、四级河道,大部分河道在规划布局上分布均匀,交织成网,相互沟通,成为调节各级河网的枢纽。

长江干流南通段(靖江—崇头)全长87.00km,江面宽一般在6.00~18.00km之间,多年平均大通流量28700m3/s,水资源丰富,干流河段水质良好,中泓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Ⅱ类水标准,是南通市的主要供水水源,也是南通市对外开放、内联外引的重要渠道。

1.2 水环境概况

近年来,南通市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大力实施“清水工程”、“263”专项整治、“三河三行业”整治、“生态河湖行动”等专项行动,加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以控源截污、废污水集中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河网生态清淤、入河排污口整治、引江调水为抓手,积极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区域内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市187个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从2012年的40.1%提高到2017年的59.8%。

南通长江近岸水质类别在Ⅱ~Ⅲ类之间,水质状况基本稳定;内河水功能区水质改善明显,主要污染物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达标率逐年上升,水功能区Ⅲ类、Ⅳ类水的水质断面数明显增加,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数明显减少。2012—2017年南通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质监测断面水质类别比例分别见图1、图2。

图1 南通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变化趋势

图2 南通市地表水质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占比变化趋势

南通市不达标的水功能区主要为内河水功能区,主要超标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且不达标水功能区出现在水系末梢。因南通市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为过境水,内河通过沿江八大涵闸从长江引水补给内河水系,主要输水骨干河道在水资源输送过程中受沿程污染的影响,加之水系末梢水动力不足,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末梢水系的水质稍差。

2 水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经多年的努力,南通市水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单位产值用水量和排污量持续降低,但由于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入河污染物总量仍然大大超过了水环境承载能力,水功能区整体达标率偏低,部分河道水质较差的现象依然存在。水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 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

随着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平原河网水流速度缓慢,河道水深较浅,河网的水环境容量有限,造成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水功能区整体达标率偏低,2017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59.8%;内河大部分水功能区水污染物入河总量超过纳污能力,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水质型缺水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区域性与结构性污染矛盾突出

南通市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增长相对较快,局部地区区域性与结构性污染矛盾突出,导致城镇附近河道及部分区域水体污染加剧,局部地区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目前,部分区域内化工、电镀、钢丝绳等重污染工业企业的落后生产线未完成清洁化生产改造;工业企业布局不尽合理,不少工业企业分布在村镇一级,未集聚到工业园区,配套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工业园区内低端落后的化工、纺织印染等企业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有待进一步从量到质的转变[4]。

2.3 工业点源污染治理面临压力,污水处理水平仍需提高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市共有271个规模不一的入河排污口,其中规模以上的入河排污口共有81个;部分中小企业环保意识薄弱,为压缩环保成本,不正常运行环保设施,导致废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工业企业沿河而建,仅通吕运河沿河两岸布设的企业就有200多家,企业“清污分流、雨污分流”系统不到位,雨污混排现象较为普遍;农村乡镇企业主要为纺织和畜禽养殖业,其次为机械电子,化工、食品和建材也占据一定的份额,大部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排放。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仍然执行一级B排放标准,对照新形势下国家节能减排的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老城区排水系统多为雨污合流制,且管道老化严重,污水截流倍数低,雨洪从溢流井直接入河形成污染;农村截污设施建设标准较低、覆盖率不高,目前全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管网的覆盖率仅达到40%左右,大多数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无序入河排放。

2.4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仍然滞后

长期以来,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重视不够、投入少,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污染来源。南通市每年化肥使用量27.63万t,平均每公顷591.15kg,远超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kg的标准。全市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只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而其他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南通市大多数农田傍河分布,农田退水过程将携带大量流失的 N、P 等营养物质进入河道,加重河道负担。南通市畜牧业发达,畜禽养殖数量大,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先后建成了431处沼气工程,5处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28家有机肥加工厂,污染物减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许多集中畜禽养殖场依河而建,一些城郊接合部的畜禽粪便随意堆放在沟渠、路旁,雨水淋溶、溢流入河,加剧河道负担;多数农村散户养殖业的畜禽养殖污染未经处理直接入河排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2.5 河道底泥季节性悬浮释放,加剧水体污染

点源排放和面源污染,加上水土流失,致使河底沉积物不断累积增多。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好氧和厌氧性分解。底泥有机物分解产物在从水体下部向上逸出的过程中发生氧化性降解,进一步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释放的各类有机污染物增加其在水体的浓度,从而使水体水质再受污染。

2.6 水环境综合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水环境综合管理牵涉到的部门众多,包括发改、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等部门,各级政府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成立了有关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的议事机构、协调机制,对加强全市水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水环境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涉水事务未能实现统一管理,仍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决策协调、治理措施协调、监督管理协调、信息交流共享协调。

3 治理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河长制

水环境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工作内容多、工作任务重的特点,需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组建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和工作班子,落实水环境综合整治责任。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顺应群众生态新期待、解决复杂水问题的有效举措,也是城市转型发展、建设上海“北大门”的重要抓手,事关市委提出的“三城同创”全局,泽被后代。南通市共设市级总河长、副总河长4名,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38名,乡级总河长、副总河长280名,另有市级河长14名,县级河长161名,乡级河长1563名,村级河长4416名,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全覆盖,形成了“巡河、治河、护河”同步实施、交叉推进,各级河长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管护机制,为水环境治理奠定了强有力的组织基础。

3.1.1 精准把脉,分类治理

南通市滨江临海,内陆河网纵横交错。“把准脉情、因河施策”是治管护的基础。应尽快建立详细的台账资料,确保把情况摸清、摸深、摸透。结合河道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制定“一河一档”“一河一策”,为高效推进治管护工作提供科学的路线图。

3.1.2 从严管控,抓住关键

实行流域化管理,不仅要治干流,还要治支流;不仅要治理水体,还要追溯污染源。实行项目化治理,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分年度排出一批治理项目,分河段、分断面有序实施,确保实现水质根本好转。实行法治化推进,强化环保、城乡建设、水利、监察等部门和单位协作,严厉打击偷排、超排、未批先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实行指标化考核,在国家、省、市重点考核断面河道,重点入河排污口,水质敏感区域增加监测断面、监测频次、监测指标,以科学化的指标衡量治理成效[1]。

3.1.3 突出创新,完善制度

完善市、县两级跨界水质断面监测和补偿机制。以镇为单位,积极探索进出水质断面监测补偿办法,努力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的格局。健全完善经济杠杆调节机制,在引导节水减排的同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的管理制度。健全差别化水资源费征收等政策,积极推进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健全完善取排水许可证管理制度,按照先落实排水去向、后批准取水接管的顺序实施取排水管理。健全完善河长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各级河长是河道治管护的第一责任人,打破部门界限,定期召开河长联席会议,努力实现资源整合。

3.2 示范引领,“三河三行业”先行先治

如泰运河、通吕运河、通启运河是南通水网的主要连接河,生态环境脆弱、水质总体较差。化工、印染、钢丝绳传统行业的多数企业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大,产生了全市一半的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排放,是南通市水环境问题的突出短板和弱项,要扭转严峻的环保形势,就必须打赢“三河三行业”整治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三河”流域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三行业”基本淘汰落后低端产能、基本取缔小散乱污企业,达到“水质改善、水系畅活、生态修复、景观优化、功能提升”的整治目标。

3.2.1 加快推进污染减控

依法拆除“三河”沿线的非法码头、堆场、沿河废(旧)品收购贮存点等违章设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确保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全面完成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搬迁工作,禁养区以外养殖场,实施粪污综合利用和有效治理,禁止直排水体。严管城市污水排放,城镇污水处理要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部执行一级B排放标准或更严要求[2]。

3.2.2 全面强化截污纳管

推进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及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全面清理封堵非法排污口,归并优化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入河尾水排污口,对保留的排污口实行统一标识,建立名录,纳入政府相关部门和河长制日常监管。严控工业企业排污,“三河”沿线工业企业及场地废水排放原则上全部实施截污纳管,对不能截污纳管的,主要污染指标(氨氮、总磷)参照城镇污水处理一级B标准进行管理。

3.2.3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

抓紧开展“三河”流域各级河道疏浚,恢复提升河网引排和生态功能。妥善处置清淤污泥,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科学推行生态拦截,大力推进河岸生态缓冲带、水生植物群落、湿地建设,增强生态修复能力,有效拦截吸收水体污染物,加速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功能。实施绿色水岸建设。按照森林城市规划要求,组织实施退耕还林、拆违补植、补绿提档,以涵养水源、固土护坡,营造水绿交映生态景观。

3.2.4 切实保障活水畅流

全面完成河道清障,强力实施坝头坝埂、网簖沉船等阻水物的拆除清理工作,加快建桥建涵,做到应清尽清、应建尽建,实现河道畅通、水系贯通;对于已经完成河道清障的,继续巩固提高,防止反弹回潮。充分利用滨江临海潮汐作用明显的区位优势,发挥沿江主要引水涵闸作用,做到有水必引。科学调度沿海涵闸,加快水体流动周转,促进骨干河道及支流水质有效改善。加快推进九圩港泵站建设,完善“三河”流域内河套闸等水利工程设施运行调度方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对水质改善的作用。

3.2.5 不断加强长效管护

加强河道蓝线规划管理,划定河道功能分区,强化河道空间管控,合理确定河道开发利用布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进一步加强河道长效管护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和经费。积极开展河道工程巡查、观测,对坍塌河坡及时进行修复维护。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按照河面、河水、河坡、河道管护标准,对“三河”流域各级河道进行常态长效管护,控制内源污染。在一、二级及通航的三级河道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机械化保洁机制,三级河道以下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制。

3.3 加大投入,综合治理

水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各级人民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水环境治理与保护专项资金,保证水环境综合治理需要。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投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所需资金纳入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予以安排落实。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资金来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探索BOT、TOT等市场融资方式,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收和补偿机制,促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良性运行。

4 结 语

水环境综合治理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细管理、责任落地”的原则逐步开展。根据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在全面排查、摸清污染来源的基础上,因河施策,重点围绕“拆、封、截、清、调、管、转、绿”八个字,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指导调度,科学调配各方力量,协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截污控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调水引流等系列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入河南通市河长
山西省总河长、副总河长(总湖长)及省内主要河流省级河长的公告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不速之客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
山西省省内主要河流河长调整公示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黔南州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合理规划入河排污口布局 严格纳污总量控制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枣庄市2011年入河排污口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