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
2019-08-24文丨废池乔木
文丨■ 废池乔木
哪吒的故事一讲便是千年。
三头六臂、莲花化身、斗龙闹海、对抗父权、神通广大……
2003年剧版的“小哪吒”形象更是深入人心。那个扎着两个小发揪、大眼睛短眉毛、圆圆胖胖的可爱形象似乎成了哪吒的一种形象符号。
于是当我第一次看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时,真真切切被惊(吓)倒。黑眼圈、细长眉、丑陋的牙齿、阴郁的眼神,打破了我对“哪吒”这一形象的全部认知和构建。也让我一开始非常抵触有着这样一个哪吒形象的电影。
不过今天验证了真香定律。
开头的五到十分钟确实不在状态,无厘头、夸张让我几乎肯定了自己的认知。然而当正片标题打出之后的剩余时间里,我仿佛进入了这样一个真实却又梦幻的世界,喜喜悲悲、愤怒怜惜,也曾笑到完全控制不住地前仰后合,也曾忍不住落泪沾襟。
正如影片中讲到的,“人的成见像一座大山”,李普曼也在《公众舆论》中提到:“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事实的吸引”,影片中乡里人对哪吒“魔丸妖孽”的原生恐慌及对其展开的厌恶、戒备,影片内人们对“妖”的成见的反感、恐慌,甚至是影片外的我们,对“哪吒”形象的成见、对生活中人与事的成见,多的是发源于心、无甚意识的“始作俑者”。
诚如塔西图所言,“憎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这是人类的本性”。哪吒的恶、哪吒对乡亲的反感都是源于幼年尚天真、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时被谩骂、被讥笑。
同样的,他也会因此在与敖丙结交成为“唯一的朋友”时如此珍重这段友谊,在最后甚至枪下留人,堪堪停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哪吒之魔童降世》最难能可贵也是最出彩之处,在于其横亘全片所体现出的“人性”。
李靖不再是刻板的、威严的、冰冷冷的“陈塘关总兵”,不再是那个只会托塔镇压四方的“天王”,他有了柔情、有了悲悯、有了对自己亲生骨肉的至亲至重的承担,含蕴于暗处的舍身、藏于威严面孔之下的爱意,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位父亲。
殷夫人不再是一个隐于幕后的弱女子,她成为了可以上阵的女将,她有着对小儿子的担忧与一腔爱意,她也有着担起镇守陈塘关的义务与毅然。
哪吒不再是一个刻板的“英雄”抑或是“混世魔王”,他有着魔性、妖性的一面,也有着天真烂漫、重情重义的一面。他会因为镇上百姓的一次次厌恶而自暴自弃,也会因为有人愿意和他一起踢毽子而不禁动容。他似乎心冷极了,捉弄人的把戏手到擒来;他似乎天真极了,专门给自己最好的朋友画了地图邀请他来参加自己的生日宴。他似乎淡漠极了,毁屋摧楼只在转瞬之间;他似乎重情极了,在最后一击中为了情谊咬牙放弃。
敖丙不再是一个“三太子”,一个绝对的“大反派”,甚至,影片中将他美化了不止一点点。他与哪吒的“同病相怜”,因为妖族的身份而自卑、害怕、犹疑。当他对父亲说出“唯一一个不因为我是妖而害怕我的人”之时,那少年老成的面庞上是久违的少年英气,内里则是满腹心事。
当他在哪吒破空裂石的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当头棒喝之后,更是直面自我,与哪吒、自己唯一的朋友,共同承担毁天灭地的天劫。
雷鸣电闪之间,颤抖着慢慢交握的手是同道并肩的决绝,是对天道的抗争与奋勇一搏,是一腔孤勇的两个少年发出的不服命运安排的最强音。
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细致入微的面部刻画,流畅连贯、眼花缭乱的酣畅打斗,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震撼与叹服。
是视觉盛宴,也是思想漫游。
是老事新述,也是创新犀利。
是跌宕起伏,也是张弛有度。
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