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由外到内的美

2019-08-24文丨

遵义 2019年16期
关键词:楠木农家垃圾

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谭 冰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重来没有停止过。因为资源与人才的聚集效应,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农耕文明与乡土文化载体的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为防止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凋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成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怎样的乡村才能留住人、吸引人?

被总书记喻为“找到了乡愁”的遵义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答案——从新世纪初,发端于余庆县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到2013 年,形成了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创建品牌,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生态文明理念,使之成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

遵义的新农村建设历经18 年,在黔北大地上持续升级发力,久久为功……

播州花茂、桐梓杉坪、湄潭田家沟、仁怀八卦园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崛起,成为美丽乡村经典名片,焕发无限生机。

截至目前,新农村建设覆盖了遵义全市226 个乡镇1700 多个村(居),受益人口占全市农民总数的90%以上。

“四在农家”的内涵与外延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理念不谋而合、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满足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美丽乡村

建设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新形象。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留住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是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

“官仓官仓,官家粮仓”,从桐梓县官仓镇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因着良好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果产业,该镇取得了突出成绩。

但,也有例外,因位置较偏,交通不便,两三年前官仓镇楠木村楠木组还是全镇最穷的村民组。村民们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吃的是“野水”,啃的是苞谷,猪牛遍地跑,垃圾遍地扔。

官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发荣告诉记者:“原来的楠木组‘脏、乱、差’的现象非常严重,干部想到村民家走访,院坝里想找块干净的地方下脚都难!”

2017年桐梓县发起减贫摘帽决战冲锋令,官仓镇大力开展农村危房改造,楠木组就是整治的首要对象。

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楠木村的房子全是木结构的老式黔北民居,年久失修,倾斜严重。为了“让农村更像农村”,保留黔北农村的原始韵味,该村的危房改造,全部保留原来的木结构,经过校正后,用防腐木、小青瓦加固。随后再进行改厨、改厕、改圈,院坝硬化、连户路硬化、排水沟硬化,治乱搭乱建、治乱堆乱放、治污水垃圾。

一系列的改造,让该组32户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水泥道路铺到了群众家门口,一堵堵残墙破壁得到维修,一间间破烂不堪的老木房焕然一新。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75岁的杨廷裕老人坐在自家屋檐下,高兴地说:“原来的泥巴路,要杵着杆子才能走,现在路修好了,晚上没有路灯都敢走了!你看,这个厨房,帮我们刷得这么白;你看这灶台,给我们贴了瓷砖;你看,这个厕所,用水一冲就干净了;你看,这个猪圈牛圈,看起都比以前舒服多了。现在生活好得很,要特别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

一个鱼虾绝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乡村,难以承载游子的乡愁,更不可能承载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 多年前,湄潭县鱼泉街道新石居偏岩塘就是一个光秃秃的山坡,加上乱生的杂草,像一个个长了头疮的癞子。每逢下大雨,山体滑坡不断,整个村庄浑水、污水横流,走路一身都是泥,煮饭和喝的水放置一夜后都还是浑浊的,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年轻人都往外跑,没有人愿意留在这样的乡下。

2016 年,偏岩塘村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项目,利用人工湿地、太阳能曝气等技术,使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100%。

在出水口,处理后变得清澈的水汩汩流入桃花江。据湄潭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多次监测结果表明,偏岩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项目处理后的水,可以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 标。

值得一提的是,偏岩塘的垃圾处理也是自成一套。村里给每家每户都发放了分类垃圾桶,让村民自主分类,并将可回收垃圾带到再生资源回收站,以分类称重兑现积分,再兑换成生活日用品,不可回收垃圾则由村里进行统一收集。

这一创新做法还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向全国人民广而告之。

因为成绩突出,偏岩塘所在的湄潭县还获得2019 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示范项目,中央补助资金2500万元。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年后,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表述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发展、新部署与新战略。

无论在哪个时代,“乡风文明”都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物质条件改善的基础,是实现“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前提。

播州区尚嵇镇乌江村原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近年来,依托贵州省十大重点项目——乌江村国际旅游综合度假区项目,该村以旅游为抓手,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家旅馆,发展规模种养殖业,乌江村外貌焕然一新。

但一些陈规陋习、固有观念却难以破除。两年前,这里河边、鱼塘边垃圾成堆,垃圾成了乌江村美丽环境不和谐的“点缀”,也成为村支两委眼里的“沙子”!

深知群众工作特别不好做,村党总支动员党员、组长、老干部、知名人士等组建“新时代乡风文明协会”。2018 年4月,协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在村民集中居住点的中心位置投放垃圾桶。

“当时投放了23 个垃圾桶,绝大部分没有争议,但第二天我们还是发现有村民将家附近的垃圾桶扔到了马路中间,有的甚至点燃了里面的垃圾!”该协会成员各口坝村民组村民梁登玖回忆说,当时协会成员到相关村民家了解情况,有的村民觉得垃圾箱占用了自己的土地,有的觉得垃圾箱离自己家很近,会产生臭味。

为此,协会兵分几路进行了协调与劝解,一方面为土地被占用的村民争取了一些补偿,另一方面,也通过耐心沟通取得了村民的理解与信任。

如今的乌江村,到处是一派小桥流水、花海连片的美丽景象,看着家门口的转变,村民们对村里的大小事务更加热心。

今年,为了便于垃圾车的运输,乡风文明协会准备将放垃圾箱所在的坝子进行硬化,梁登玖从自己的采砂厂免费拉了6 吨砂石捐献给村里,不用村里招呼,村民们就自己出工将自家所在地的坝子硬化了。

如今,村民们哪家有困难、哪家有矛盾、哪家又乱办酒席、哪里又有突发事件,第一个就会找乡风文明协会。

乌江村从环境卫生到群众思想都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样的无形转变又转化为经济效益回报给村民——2018 年,乌江村实现旅游接待30000 余人次,群众累计实现收入400 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累计达137.8万元,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和谐感、获得感、幸福感……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在桐梓县官仓镇楠木村楠木组,为了带领村民适应新环境,爱护这来之不易的改造成果,官仓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发荣为镇村干部编了一个顺口溜:“说给群众听,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你上手,我放手!”

看到哪户有垃圾,乱堆乱放,镇村干部就主动拿起扫帚打扫整理,没有打扫习惯的群众看着干部在帮自家打扫卫生,有点难为情,慢慢地拿起扫帚一起打扫,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干部就放手让群众自己干了。

如今,坐落在青山脚下的楠木组,每户村民家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柴火堆放整整齐齐,整座村庄清新雅致。

官仓镇楠木组

看到了楠木组的成功改变,官仓镇其他村的“三改、三化、三治”推行起来就容易多了。村民们从被动干到主动干,从不愿干到抢着干。“我们在羊复村搞三改修路的时候,村民们争着抢着往自家拉水泥拉砂石,为的就是把自己的院坝和门口的路修好点,干得热火朝天!”陈发荣颇有些骄傲地说。

历经18 年“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以及近年来的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遵义以生态宜居的理念,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带动村民注重生态环保、建设美好家园意识不断转变,从硬件到软件,从物质到精神同步改变,让遵义的乡村从外在到内涵更加丰满起来——全市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民素质、收入和生活质量提升;广大农村逐步呈现出环境生态化、产业特色化、村庄景区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

如今的遵义新农村更进一步着重挖掘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保护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增添乡村文化内涵,让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关键点、吸引游客旅游观光的引爆点、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支撑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新时代黔北乡村由内到外都美丽起来!

猜你喜欢

楠木农家垃圾
周发祥:“我老了,让我儿子来守护楠木林”
西江月·农家早春
垃圾去哪了
茶盘洲的楠木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楠木栽培管理技术探讨
农家笑
金丝楠木不神奇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