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研究
——评《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
2019-08-24王文刚
王文刚
董哲仁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ISBN:9787508443799定价:128.00 元
传统水利工程十分注重工程的施工安全及质量,而对工程的观赏性、艺术性较少关注,使得建设完成的水利工程千篇一律,缺乏特色。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质量的同时,提高对水利工程人文性及艺术性的有效重视,也就是在工程建设时注重与实际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提高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实现资源、生态、安全、艺术等元素的有机融合,建设符合时代特色的水利工程项目。
《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基于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效应及其机理;结合传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及管理方
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的对策,建立了与生态友好的水利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该书第一章为概述,涉及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水文循环与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等方面内容;第二章为河流系统与生态修复,涉及水系和河流分类、河流的生态功能、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可变性等方面内容;其他章节分别论述了河流生态修复规划与评估、河流廊道生态工程技术、水库的生态治理和生态调度、水环境修复生态工程、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工程等。该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理论性强,从基础知识出发,构建基本理论体系,并引入大量国内外工程案例,以调动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便于读者对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的全面认识与理解,并且达到开拓读者学习思维的目的。《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不仅可作为水利水电、生态环境等相关专业教学工作者的参考用书,还可作为这些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在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应当秉承符合时代特色的设计原则,确保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凸显重点内容,发挥景观美化效果。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原则:首先是和谐性原则。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当确保建筑景观的和谐性,对建筑形体、色彩、材料等元素开展科学调节,防止在景观元素影响下引发不和谐问题。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当推进一系列元素的有效相融,确保从整体和谐发展角度处理各类问题,在主次分明、相互协调的前提下,提高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科学有效性。其次,凸显重点内容。在注重整体性和简化设计的同时,凸显重点内容,以机械设备为主要结构,以附属设备为辅助结构,在外形、色彩有效区分的前提下,科学引入一系列装饰及陪衬物件,以提升整体的协调性,保证水利工程建筑景观建设效果。最后,着重选择设计类型。应当科学选择设计类型,构建健全的分析机制,确立设计外形,一方面要确保设计美观度,另一方面要控制施工成本,凸显重点工程建设内容,保证水利工程建筑景观建设效果。
在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应当加强对水利工程建筑单体结构的有效优化,科学构建结构体系,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合理控制工程成本,节约工程经费。同时,加大与相关专业的交流合作力度,加强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的有效应用,建立起极具专业特色、文化内容的水利工程建筑形象。结合《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相关内容,为了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建筑景观设计的有序进行,提出以下几点策略:首先,优化水利工程建筑单体,科学构建结构体系。水利工程建筑存在自身特征,其结构设置应当秉承水利工程建筑设计规范,满足配套设备安装要求。在与建筑设专业计配合过程中,应当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做到各要素的有机统一。其次,科学规划及设计附属设施。各式各样的电站厂房、启闭机房如同园林中的小品,是造景的理想素材。重力坝的机房通常集中于坝顶,在对其外形进行设计过程中,倘若运用中式古典建筑风格,则应当避免繁杂,尽可能利用机房形态各异的特征,形成坝顶建筑错落有致的整体风格。再次,加强色彩设计。色彩设计对建筑艺术至关重要,色彩的变化可刺激人们的感官,并留下深刻印象。传统水利工程建筑大多缺乏对色彩设计的有效关注,拦水大坝、明渠、溢洪道等普遍采用水泥原色。为了转变水利工程建筑色彩单一乏味的感觉,应结合水利工程建筑实际功能和所处地理位置,合理选择色彩,提高建筑景观的色彩丰富性。最后,加强建筑夜景设计。设置于景观轴线上的重点景观或视觉控制点枢纽,应当突出建筑夜景的整体效果,对夜景开展特定设计,设计出不同时段、季节富于变化的建筑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