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减压垫在骨科下肢牵引术防止足跟压疮中的应用
2019-08-23姜连英
黄 燕,李 程*,姜连英,刘 敏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长春 130033;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科,长春 130021)
关健词:足踝减压垫;下肢骨折;牵引术
下肢创伤的临床治疗方案为采用手术治疗或牵引治疗。对于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来说,一般情况会伴有其他类型的疾病或患者本身的骨质条件不满足手术治疗的条件,不能立即手术,在这种情况,患者需要先牵引治疗,保证病情的稳定[1]。根据相关报道可知,通过骨骼牵引进而使患者下肢骨折处保持稳定状态,有利于避免患者出现关节骨折脱位等症状[2]。行牵引术后患者不易翻身,常处于仰卧位状态。长时间仰卧位,患者足后跟等骨隆处易发生压疮[3]。压疮形成后,如护理不当易引发局部感染,严重者甚至发生骨髓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疾病的治疗,增加住院费用,延长患者住院天数[4-5]。为避免足跟压疮的发生,临床上常用棉垫或毛巾折叠垫于脚踝处,将足后跟抬起,使其腾空,棉垫或毛巾材质较软易变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重新折叠棉垫或毛巾,频繁的搬动患肢会造成患者的疼痛,而且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本研究通过设计一种结构简单、制作简便、成本低廉的足踝减压垫,应用于骨科行下肢牵引术的患者,维持有效牵引的同时,改善患者的舒适度,预防足跟压疮的产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6月在我院骨科住院采取皮牵引术的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2~87岁,平均73岁;其中27例行皮牵引术,13例行骨牵引术。
1.2 方法
1.2.1 装置设计 设计一种防止下肢牵引术引起足跟压疮的足踝减压垫(见图1),其特征在于,足踝减压垫的整体结构类长方体(长度为14 cm、宽度为11 cm、高度为9 cm),其上部分沿长轴方向有一个深度为6 cm U型凹槽,内表面的最低点距离减压垫本体的下表面的距离为3 cm。在凹槽的底部和内外侧有三个凹陷,分别用于容纳足跟部、足内踝和外踝。
减压垫本体使用泡沫海绵或者记忆棉制成,减压垫本体的下表面和减压垫本体左、右两侧的外表面均帖附有一层棉麻布以提高减压垫本体的耐磨度和摩擦力,减压垫本体的内表面以及三个凹面均贴附有一层绒布以使患者足跟部或足踝部更加舒适。患者行皮牵引术时,即预防压疮又防止足部内外旋,还不阻碍皮牵引的牵引力。
图1 一种预防骨科下肢牵引术足跟压疮的足踝减压垫
1.2.2 使用方法 使用时,操作者一手持减压垫本体并调整好位置,另一手提起脚上1/3处按照足踝外形放入减压垫本体的弧形的内表面并调整,使足跟部、足外踝和足内踝分别被足跟部凹面、足外踝凹面、足内踝凹面包裹。根据人体足踝模型设计,内侧形状与足踝贴合紧密融合一体,皮肤接触部位用柔软纯棉布料,使患者感到舒适,足踝部薄厚适中,底部平稳。
2 结果
40例使用足踝减压垫的牵引患者中39例未出现足跟压疮及其它不良反应,整体有效率达97.5%。足踝减压垫不仅不影响牵引效果,同时可防止足部内外旋,并且可预防牵引术患者足跟压疮。
3 讨论
牵引术是保守治疗中的一种方法,牵引可使骨折复位,固定骨折断端,使肢体得到休息,减轻局部炎症的扩散,接触肌肉痉挛,止痛,改善静脉血液循环,利于骨折愈合。行牵引时下肢需要相对制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医护人员更关注于骶尾部的皮肤情况,而忽略足跟部皮肤情况,研究数据表明足跟压疮发生率仅次于骶尾部压疮发生率,排第二位[6-8],应得到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目前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已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采用棉垫或脚圈预防压疮,但二者易发生形变,且不能防止肢体内外旋,预防压疮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些材料易变形、费用高、舒适度低等缺陷此项目研制一种足踝减压垫,其结构简单、制作简便、成本低廉,应用于骨科行下肢牵引术的患者中,在维持牵引效果、改善患者舒适度、预防足跟压疮中效果良好,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提高了社会效益,达到最佳诊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