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
2019-08-23朱先杰
朱先杰
425000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南院)放射影像科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分为脑膜炎、脑炎、大脑炎、脓肿等类型,由神经系统受到生物病原体侵袭导致神经组织损伤引起,可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早期诊断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关键环节,能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节省治疗时间,对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CT和磁共振是临床诊断的常用检查方式,其诊断价值均得到了证实,但如何充分利用现阶段的诊断技术,提高诊断准确性是目前临床研究的关注重点。本研究分析了CT联合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30例,均进行CT和磁共振检查;其中男72例,女58例;年龄26~67岁,平均(43.24±3.57)岁;病程0.5~3个月,平均(1.08±0.23)个月。
纳入标准:①经脑脊液病细胞检查确诊;②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②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③合并严重精神疾病。
方法:①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确定扫描范围后进行横断位扫描,以听眉线为基线,由基线开始向上扫描至颅顶,连续扫描层厚设置为2.5 mm、5 mm,特殊部位将层厚设置为5 mm以下,进行薄层扫描。增强剂使用碘海醇,取100 mL以3.5 mL/s的速度注入。②磁共振检查:采用1.5 T核磁共振仪进行检查,层厚为5 mm、层距为2 mm,由颅底向上扫描,严格按照操作说明执行操作,增强扫描造影剂采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取20 mL行肘部静脉注射。③联合检查:所有患者完成单独的CT、磁共振检查后进行联合检查,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检查的顺序,在完成一项检查后需待造影剂彻底排出再进行另一项检查。
观察指标: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统计和比较CT检查、磁共振检查、CT联合磁共振检查的诊断准确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三种诊断方式准确率对比:联合检查脑囊虫、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其中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种诊断方式准确率对比[n(%)]
讨 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菌诱发,这些病菌进入人体大脑内部后,一旦引发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特点,需借助早期诊断及时对病情进行判断,并依据诊断结果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防止疾病对患者造成不可挽救的严重后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类型较多,且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因而诊断难度较大。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临床上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有效的方式,是该疾病的诊断“金标准”,但由于对受检者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大,因而不利于推广使用。CT和磁共振检查因操作简便、无创等优势而被普遍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其诊断效果得到了广大医疗工作者的一致认可。但是,两种诊断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T检查分辨率较低,不能对直径较小的病灶进行有效显示,且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包括重叠、运动伪影等,难以对具体的病症类型进行准确区分;而磁共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但无法对炎性病变类型进行准确区分,即便采用增强扫描也无法有效降低漏诊、误诊概率[4-6]。本研究通过联合C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进行诊断,证实了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磁共振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能有效弥补各自存在的缺陷,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方式。但值得一提的是,联合检查虽可显著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却进一步增加了受检者的检查费用,检查成本成为限制该检查方式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采用CT联合磁共振对中枢神经感染进行诊断能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患者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