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改变的疗效观察
2019-08-23朱晓镝
朱晓镝
401420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骨科
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为3个及以上的颈椎节段出现退行性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或后纵韧带骨化疾病。该疾病发病时,临床表现不明显,在发现病情时多已进入严重期,需进行手术治疗[1]。椎管扩大成形术是其主要临床手术方案,安全性高[2]。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多段颈椎退行性改变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单开门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2~69岁,平均(55.97±6.86)岁。双开门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平均(55.78±6.79)岁。
治疗方法:采用合适的方式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取俯卧位,三钉式头架固定,在胸腹部垫一合适厚度的软垫进行保护,切口选择颈椎后正中位置[3]。两组患者均充分暴露拟行扩大成形椎体的椎板、关节突、棘突及横突。①单开门组:开门侧选择在神经根压迫严重或病症严重侧,在两侧椎板小关节内侧缘使用魔钻进行开槽,门轴为对侧,开门宽度为1.0~1.5 cm。若出现神经根受压现象,需对其进行减压,使其充分松解。在开门侧使用钢板固定或使用丝线对椎板和棘突固定在门轴侧,把咬除的椎板和棘突制成火柴棍样的骨块,并植在门轴的骨槽中[4-5]。②双开门组:将C3和部分T1棘突和椎板及C4~7棘突末端咬除,将C7~T1椎管内硬膜囊显露出来。由C7~T1硬膜外腔向头端插入1根中空硅胶导管,由C3~4间后方硬膜囊外穿出,将线锯置入导管,将棘突锯开。开槽位置选在两侧突关节内侧,从断面将棘突撑开器插入,将椎板向两侧打开,将内膜外粘连进行分离处理。使用相关设备在C4、C5、C6两侧棘突中点各钻一孔,在各棘突间置入人工骨并固定。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s)
组别 n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随访时间(月)单开门组 30 143.5±68.8 129.8±20.3 28.3±6.1双开门组 38 196.1±75.0 151.4±30.7 28.9±5.7 t-2.898 -2.999 -1.628 P<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4周 术后20周 改善率(%)单开门组 30 11.7±2.1 13.5±1.7 14.6±1.4 15.2±1.0 66±18双开门组 38 11.4±2.2 12.8±2.0 14.1±1.5 14.7±1.2 58±27 t-1.727 -1.158 -1.748 -1.806 -1.501 P>0.05 >0.05 >0.05 >0.05 >0.05
治疗效果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使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进行评分,并计算改善率。改善率在75%以上为优,50%~75%为良,25%~49%为可,25%以下为差。
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单开门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双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4周、20周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两组术后1周、4周、20周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多出现走路不稳、四肢张力异常、肢体麻木及双手活动能力下降等神经问题,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脊髓压迫祛除,对神经功能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脊椎稳定性。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有椎管成形术和椎板切除术。近年来,椎管扩大成形术已逐渐得到临床广泛认可,该手术方法是以扩大椎管的方式对脊髓进行减压,改善使其血供能力,逐渐恢复脊髓功能。该手术方式有单开门和双开门两种开门方式,本文就此对这两种开门方式进行了分组研究。通过对两组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对比发现,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术后各时间节点JOA评分差异较小。通过对两组手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单开门手术方式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另有研究发现,双开门手术方式远期肩颈轴性症状发生率的控制情况要明显优于单开门方式。
综上,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多段颈椎退行性改变的治疗中,单开门手术方式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控制术中出血量。双开门手术方式在远期肩颈轴性症状发生率控制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选择手术方式时,应综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