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2019-08-22李琼

卷宗 2019年21期
关键词:保护机制改进策略

李琼

摘 要:在中国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留下丰富的历史文物,近年来各地区发现的非遗也逐渐增多。与文物不同,非遗主要是由传承人世代相传的,为使更多的非遗传承保留下来,政府针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定一系列保证机制。本文围绕各类保护传承机制展开讨论,对其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同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非遗传承人;保护机制;改进策略

中国由多个民族组成,民族文化也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对各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非遗申报也是各地政府的工作重点。非遗文化类别一共包括十种,文化内容涵盖范围也相当广泛,例如传统民俗、技艺以及传统医药等。各地区非遗文化类别各不相同,现阶段各地积极调查、挖掘非遗文化,并整理、申报非遗文化,同时完善对传承人的保护机制,确保传承保护落实到位。

1 总结非遗保护机制目前实行过程中的通病

1.1 混淆对非遗文化保护的侧重点

调查、挖掘、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其实施保护机制的基础。多数地区在申报的基础性工作上做得非常到位,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非常积极,在确定非遗文化后迅速完成材料整理,并按照保护政策,针对传承人保護编写相关保护规划书。准备工作比较迅速,进而加快非遗申报速度。申报完成后,需要重点完成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在实施传承保护机制环节,各类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多数地区政府只将工作重点放在申报方面,在申报成功后并未按照前期规划书要求,对传承人进行相应保护。究其根本原因,是当地政府对传承保护机制没有进行全面了解,在执行国家各项保护政策时,混淆工作重点。忽略政策实行过程中的难题,保护机制中的相关规定并未真正落实到位,传承人在平时生活中也未得到应有补贴。

1.2 在文化传承中出现严重断层现象

非遗传承的种类很多,很多传统技艺学习时间较长,在短期内不能见到成效,因此很多年轻人会放弃对传统技艺的学习[1]。长此以往,很多非遗传承缺乏接班人,各类文化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戏曲、曲艺是一种典型的非遗文化,由于其学习难度较大,且对学习者本身要求较高,很多人选择更加容易学习的流行歌曲。戏曲、曲艺受众一般多为年龄较大人员,传承过程出现明显断层现象。比如,通海县的市级非遗项目曲艺《扬琴说唱》自2006年申报以后,市级传承人卢宗霖老师由于患病多年,无带徒传艺的能力,加之无人愿意学,卢老师于去年病逝后,该项目就出现断代,文化馆保存的资料仅有当年申报资料,令人惋惜。银器、铜器、石雕、木雕、刺绣、编织等手工艺者也属于非遗文化,这类技艺需要学习较长时间才能完全掌握,技艺提升还需长时间磨炼。与机械化生产相比,手工制造在产量上存在明显劣势,且利润较低。多数从业者一般不会选择该行业,因此手工艺传承也面临很大危机。此外,传统中医学也被归为非遗范畴,现代医疗器械逐渐取代传统中医诊断手段,望闻问切思想逐渐被现代医师淡化,针对病症时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各类仪器进行检查。非遗传承人目前的处境非常艰难,在多方因素影响下,传承断层现象非常严重,与传承文化相关的行业发展也不容乐观。

1.3 认定传承人的相关制度不够合理

首先在传承人数量确定方面不够合理,就我们地区来看,省、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一般分别为2人,因此评审机制较为严格,很多水平较高的传承者,在评审过程中被淘汰,这极大的打击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其次是认定条件局限在个人上,即文化传承必须落实到某个传承人,法律不承认以集体形式出现的非遗文化,是否将集体性非遗文化纳入合法范畴,一直是业界争议的问题,虽然现阶段还未完善集体传承制度,但在传承人数量上条件有所放宽。

2 完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的相关策略

2.1 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监督

考虑到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政府需要结合各地区对传承人的保护情况,有针对性的对保护机制进行完善。完善过程中,还可参考国外比较先进的保护制度,将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制度放到保护机制中。在健全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国家需要成立专门的非遗保护监督机构,对地区保护机制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当地政府在申报成功后,能够严格按照申报的保护计划将传承人保护工作落到实处[2]。监督过程中若发现传承人并未受到相应待遇,监督机构可向当地政府问责,并实行相应的惩罚措施。

2.2 加大对非遗传承的资金支持

目前很多非遗文化在经济市场上并不占优势,传承人获得的经济收入相对较少。据了解,部分地区的各级传承人虽领取了一定的传习活动补助经费,但有些地区的县级传承人无经费,给传承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群体性的项目,比如通海县的洞经音乐、高台、高跷舞狮县级传承人无经费,而国家、省、市级的传承人领取了不同的传承经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承人或者艺人的积极性。建议政府把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县级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经费,确保传承活动的顺利开展。

此外,当地政府需加大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鼓励企业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非遗保护经费不足问题,进而使传承保护机制落到实处。

2.3 提升认定机制的合理程度

在较多地区存在非遗文化时,需要结合地区发展现状,合理选定传承人,并制定奖励政策,激励更多人学习传承工艺,进而避免传承断层现象。对于初步学习非遗文化的人员,政府可对其身份加以肯定,并制定相应的晋升机制,按照学习者技艺的精湛程度将其进行定位。县级文化部门,特别是项目保护单位,要经常深入民间调查,了解更多的民间艺人,确定合适的代表性传承人选,为逐级推荐传承人把好第一关[3]。

2.4 对非遗传承进行科学管理

第一,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和传递者,由于传承人年岁增大,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我们应参照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操作规范要求,运用现代采录设备,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全方位的记录,同时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建立传承人档案,并制作纪录片,进行公开传播。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记录工作,特别是本地区濒危的项目,要抓紧时间进行记录。

第二,对传承人的动态管理。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绩效考核,可以从本年度传承活动、授徒传艺、收集资料等方面进行考核,促使传承人履行义务,对不作为或者欠作为的传承人亮“红牌”,建立退出机制,取消终身制。

第三,政府需要做好对传承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工作,搭建非遗展示平台。政府可结合当地传统节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平台,在节日到来时组织各类传承人员展示自身技艺,并邀请各界人士参与到活动当中,组织论坛、讲座、电视专题片等活动,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3 结束语

当前社会民众的物质生活普遍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我们不能丢掉宝贵的精神食粮。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精神产品的重要组成,本文就是对非遗文化的详细介绍。首先对现行传承保护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其次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相信在保护机制不断改进的情况下,我国非遗传承者的权益会得到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荣启.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6(2):20-27.

[2]王金京.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研究[J].艺术品鉴,2018(021):P.57-58.

[3]张如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探析[J].大众文艺,2016(22):2.

猜你喜欢

保护机制改进策略
创新经济与知识产权保护关系的思考
完善园林植物保护机制初探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保护机制构建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