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上阳宫位置考证
2019-08-22王珂
摘 要:唐代上阳宫作为以繁华著称的唐代大型宫殿建筑,多次出现在唐朝文人墨客的诗赋中。而《河南志》做为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徐松辑录而成的河南方志,其中有不少关于隋唐东都制度的全面记载,保留了不少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同时保留了许多早已失传的书籍中的资料。本文重新考察《河南志》中有关上阳宫的记载,与徐松所著书籍《唐两京城坊考》中所记洛阳城位置相对比,结合当代考古学家们的考古资料来探讨上阳宫的确切位置,并探究上阳宫在唐朝时期的社会职能。考察上阳宫的建筑群,有助于唐代宫殿建筑、皇家生活、后宫制度的研究,且上阳宫位置的确定,有助于唐朝洛阳城其他建筑位置的确定。
关键词:河南志;上阳宫;位置;社会功能
洛阳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更是拥有着1500多年的建都史,作为中国古代黄河文明的中心城市,洛陽曾为中国历史上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更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诸多荣誉加身,使得洛阳从古至今便备受世人重视,与洛阳相关的文史典籍更是数不胜数,洛阳城池的历代变迁也备受人们关注。而自古以来对洛阳城池制度的考证也数不胜数,其中作用比较突出的有清代的著名地理学家徐松,而徐松对上阳宫位置的考证对后来的学者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随着近代考古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于徐松所考据出的上阳宫的具体位置产生了异议。而徐松在其著作《唐两京城坊考》中引用的史料便为《河南志》中的内容。身为元《河南志》的辑佚者和《唐两京城坊考》的作者,为何徐松却得出了上阳宫南端与皇城南端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的结论呢?
1 徐松及《河南志》
徐松,清代著名地理学家。1781年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自幼便聪慧勤奋,二十五岁时考得殿试二甲第一名、朝考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绩,从而高中进士,不久便被授与翰林编修一职,入直南书房。二十九岁进入唐文馆,负责全面修撰《全唐文》。在修撰《全唐文》期间,徐松利用新出的碑志以及《永乐大典》等大内秘笈,辑录出《河南志》一书,未删改。因此,徐松所辑录的《河南志》又被称为元《河南志》,且被视为研究《永乐大典》的重要文献。
“河南”之名,在唐宋以前均为郡或县,直至明朝时设河南布政司,始为省区称号。因此,徐松所著《河南志》,记录的内容为成周以来洛阳之城附、宫殿、古迹,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关于洛阳都城志的专书。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都城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河南志》则再现了洛阳自成周至宋洛阳城的变迁。其中隋唐以来洛阳城的考察最为详细。
上阳宫为唐东都洛阳的一处重要宫苑建筑,其内宫廷建筑奢华,园林环境优美,备受当时文人墨客的称颂,留下不少著名诗篇。与此同时,上阳宫在唐朝时期的政治生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高宗曾在此处理朝政,武则天、唐玄宗也曾在此设朝听政,武则天更是在被中宗逼迫退位后,一直生活在这里。因此研究上阳宫,复原其原有面貌,有利于研究唐代时期园林设计、建筑技术、政治生活等各方面。而《河南志》中则详细记载了上阳宫的位置、其内各宫殿的分布作用等内容。
2 上阳宫位置
上阳宫的位置,在唐以来的文献中均有提及,历代也多有人考证,但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徐松,徐松对上阳宫的考证,影响了后世众多学者对上阳宫的认识。
《河南志》中对上阳宫的记载如下:
“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南邻洛水,西据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上元中,司农卿卫机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宫听政。初,大帝登洛水高岸,有临眺之美。诏机于其所营宫。宫成,移御之。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之陂池、台榭,皆在神宫重城之内,不欲外人见之,恐伤百姓之心也。机之所造,列岸修廊。在于湮堞之外,万【原空缺一字,廖本补作万字,从之】方朝谒,无不睹之,此岂致君尧、舜之意哉?]”①
《河南志》中记载上阳宫东面便是皇城、右掖门之南。掖,皇宫的旁垣或边门。右掖门,即皇城正门右边的角门。因此,上阳宫的位置应该在皇城的南边稍偏西的地方,而非在皇城的正西边。又因上阳宫南邻洛水,因此可推断上阳宫位于皇城与洛水的中间地段,位置处于右掖门稍微偏西的地方,符合“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隅”的记载。而非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中所记位置:
“上阳宫在禁苑之东,[通鉴隋记注云:苑据上阳宫七里。]东接皇城之西南隅,南邻洛水[旧记:开元二十九年七月,洛水泛涨,毁天津桥及其上阳宫仗舍。],西据谷水,东面即皇城右掖门之南,北连禁苑,上元中置。[上元中,司农卿卫机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宫听政。初大帝登洛水高岸,有临眺之美,诏机于其所营上阳宫,宫成移御之。尚书左仆射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天子陂池台榭,皆神宫复禁,不欲百姓见之,恐伤其心。而今列岸謻廊,亘王城外,岂爱君哉?]”②
从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中的记述中不难看出,徐松认为上阳宫的东部邻着皇城的西南角,而并非是《河南志》中所记载的“上阳宫,在皇城之西南隅”③了。从《唐两京城坊考》中上阳宫的位置图中,我们更能明确的看出徐松考证的上阳宫位置。其位置如图1④。由此图可知,徐松认为上阳宫位于皇城西南部,其南端与皇城南端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从图中和历代史料记载可知上阳宫的正门在东,出门向北便为皇城南墙上的右掖门。而在徐松所绘图中,上阳宫东部紧邻皇城西部宫墙,其大门根据建筑建造习惯来讲,是不可能开在东部的,而且此去向北,无法抵达皇城右掖门。
且徐松所绘的上阳宫位置与实际考古位置不相同。
1989—1993年间,为了配合洛阳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当地开展了相应的考古工作。在工作期间,考古人员发现了总面积为1648.6平方米的园林局部遗址。根据该园林遗址与其他遗址之间的位置关系,结合唐朝东都洛阳城的地图,工作人员判断该园林遗址应是位于东都洛阳城离宫上阳宫苑的一部分,从而证明了《河南志》中有关上阳宫的记述是正确的。发掘出的园林局部遗址位置如图2⑤。
综合史料与考古资料研究,可以确认上阳宫位于皇城南部,右掖门西部,南邻洛水,西据谷水的地方。而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中对上阳宫位置的考证有误。上阳宫实际位置如图3⑥。至于徐松如何从元《河南志》和自己的考证中得出的上阳宫错误位置,其原因在《唐两京城坊考》中并未叙述,我们便不得而知了。
3 上阳宫内建筑
《河南志》中详细记载了上阳宫内的建筑群,根据其地形地势分布,上阳宫内可分为六大组团。分别为观风殿、化成院、麟趾院、芬芳殿、本院及西上阳宫这六大组团。
《河南志》中有关上阳宫内部宫殿的记载如下:
“提象门内曰观风门,南曰浴日楼。[东临洛水]北曰七宝阁,正殿东向曰观风殿。[武后还政后居此殿。其内有曜掌亭]北曰化成院,次仙居殿。[武后崩于此]西南曰甘露殿。殿东曰双曜亭,又西曰麟趾殿,东曰神和亭,西曰洞元堂。观风殿西曰本枝院,又曰丽春殿。殿东曰含莲亭,西曰芙蓉亭,又西曰宜男亭。北曰芬芳门,其内曰芬芳殿。[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嫔、仙妤、冰井等院]又有九州亭。[在丽春台北]宫之南面,曰仙雒门,又西曰通仙门[并在苑内]其内曰甘汤院,次北东上曰玉京门。门内金阙门,南曰太初门。玉京之西曰客省院、荫殿、翰林院。又西曰西上阳宫。[两宫夹谷水,虹桥回驾,以通往来]宫西曰含露门、玉京门,西北出曰仙桃门,又西曰寿昌门,北曰宣武门。□□□东曰飞龙殿、上清观。[在宫西北,内女道士所处]金华门。”⑦
上阳宫内建筑分为六大组团,其中西上阳宫组团在《河南志》中并未标出,据《河南志》及其他史料的描述,西上阳宫应该位于上阳宫外面,在上阳宫西部另建的一处离宫,且两宫之间有虹桥沟通。西上陽宫内则有有客省院、荫殿、翰林院等建筑群。上阳宫建筑组团如图4⑧,《河南志》中上阳宫地图如图5⑨。其中甘汤院独成一院,四周有围墙环绕,可被称为上阳宫第七大组团。但对于甘汤院,史料中并无过多记载,其内部详情并不清楚。
上阳宫内建筑群落众多,且其建筑雕梁画栋、雕饰精美,非常豪华。卫弘机筑成上阳宫后,便遭到狄仁杰弹劾,称其奢靡,有伤百姓之心。唐朝王建曾写诗《上阳宫》云:“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在诗中,王建将上阳宫与天庭相对比,称“九天未胜此中游”,可见上阳宫内的环境优美、建筑奢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当时的水榭、廊坊、假山、唐三彩碎片和一些造型精美的建筑构件。其中出土的方砖和长方形的石砖上,均刻有复杂繁丽的莲花、牡丹图案。在此次考古工作中,还出土了大量“剪边式”琉璃瓦当、鎏金铜制建筑构件。由此也可侧面反映出上阳宫建筑的奢华。
4 上阳宫的毁灭
唐中期以后,政治中心重新转移到长安,上阳宫随着东都洛阳地位的沦落而沦落。安史之乱时期,洛阳沦陷,城内建筑被大量破坏。加之上阳宫附近曾有激战,上阳宫也随之被毁于一旦。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镇压,但唐王朝也因此元气大伤,内忧外患不断,再也无力大修宫殿。加之上阳宫位于洛水与谷水交汇之处,曾遭遇水患灾害,因此曾经辉煌一时的上阳宫再也不复存在。
5 结语
上阳宫自建成以来,便一直备受关注。不论是在文人墨客的诗赋中,还是历史学家的史书中,上阳宫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园林上建造上,上阳宫代表着唐朝时期园林建造行业的一个高峰,在政治生活中,上阳宫见证了唐朝众多重要决策的颁布与推行。通过考证上阳宫的实际位置,有助于唐朝城坊制度的完善,也有助于后世考古工作的进行。上阳宫位置的确定,对研究洛阳城市的变迁、洛阳地理环境的变化、后世相关史书的准确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考察《河南志》中对于上阳宫位置的记载,并将其与徐松自己写成的《唐两京城坊考》和当代考古研究成果的加以比对,我们可知上阳宫的实际位置为洛水之北、谷水之东、皇城西南、右掖门偏西之处。同时明确了上阳宫的兴衰与社会职能,以小见大,侧面了解了唐朝政治的兴衰。而上阳宫位置的确定,对于当代洛阳的城市建设以及文化底蕴的增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注释
①[清]徐松《河南志》唐城阙古迹卷127页第一列及其注
②[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上阳宫141页第六列至第十列
③[清]徐松《河南志》唐城阙古迹卷127页第一列
④[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唐两京城坊考图之东都宫城皇城图
⑤杨应龙、韩石萍《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卷》86页《洛阳唐东都上阳宫园林遗址发掘简报》图一
⑥摘自百度百科
⑦[清]徐松《河南志》唐城阙古迹卷上阳宫条目127页第二列至129页第五列及其注
⑧自己整理所得
⑨[清]徐松《河南志》170页唐上阳宫图
参考文献
[1]徐松:《河南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唐城阙古迹卷第127页至第129页
[2]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唐两京城坊考图中唐东都宫城皇城图及卷五上阳宫第141页至第143页
[3]杨应龙、韩石萍:《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洛阳唐东都上阳宫园林遗址发掘简报》第86页至第91页
作者简介
王珂(1998-),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