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友圈的“穷”

2019-08-22宋金波

支点 2019年4期
关键词:月入胃口支配

宋金波

在朋友圈里,总会看到哭穷的文章。

问题是我并不认为那些哭穷的人真的很穷。为什么?看看这些文章的标题就知道了:《据说北京年入100万不如狗,让月入3万的我情何以堪?》《我,90后,月入过万,一无所有》……

并不是开玩笑。前些天我在朋友圈转了一篇《年入10万可以打败多少中国人》的帖子,一位生活在西部地区生活小康的朋友真在下面留言:“我一位表哥就年入10万元但过着贫困的生活啊。”

我忍不住问她何谓“贫困”,是穿不起第二条裤子吗?她说,不能出去旅游……

我相信这是她的真实认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即人均月可支配收入327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即人均月可支配收入1218.5元。

再来看看另一个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其中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仅为10.7%。简单来讲,年薪10万元你就能击败全国近90%的人群。

抛开城乡差距,即便是一线城市,情况也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年入10万元“活不下去”。2018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183元,排在全国第一。也就是说,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年入10万元,其他地方更是可想而知。

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能想到的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人的胃口也被吊高了。但胃口吊得再高,也不至于离谱到“活不下去”。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天性就容易高估自己,从自己的容貌到工作能力,都是如此。怎么一说收入,就“低估”自己了呢?

也许,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媒体生活方式,可以作出一些解释。简单地说,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世界的很多信息,被折叠、被屏蔽、被选择性露出,最终导致了现实感的严重缺失变形。

广大的农村、乡镇,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是“被折叠”的,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大城市居民的电子终端,但缺少真实体感。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准总是被高估。人们不觉得有那么多人收入低,自然就会倾向于低估自己的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圈层化越来越明显。比如微信,人们和与自己收入区间更相近的人更有可能在朋友圈交往,了解彼此的信息,并藉此判断自己在人群中的水准。遗憾的是,由于朋友圈的特点,总是容易让那些更高端、更奢侈的生活镜头展示出来。比如你去某个顶级餐厅用餐,或是去瑞士滑雪,当然是值得发一轮朋友圈的。但是吃了一次沙县小吃,去街心公园遛弯,就可能被有意无意屏蔽、筛选掉了。

久而久之,朋友圈给你的暗示,当然会是“我都已经挣这么多钱了还比不上人家”,看到那些哭穷的文章,也更容易被打动。从这个角度说,互联网技术进步下的社交媒体,不仅让你看到的世界失真,还有可能降低了你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月入胃口支配
跟踪导练(四)4
秋季养生,不能听任“胃口大开”
提了四个问题,凭什么月入5000元?——来自直销万事通平台用户的真实分享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早春好食胃口开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