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AI使命是赋能社会发展
2019-08-22李文卉
李文卉
5月7日,美国软件巨头、数据库产品供应商甲骨文公司突然宣布,对中国研发部门的传统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裁员。据称,裁员的原因2_-,是因为在BAT等中国科技巨头不惜代价招揽人才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很难留住更优秀的人才。
同样是在5月7日的2019全球服务外包大会上,武汉市提出,要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武汉的城市人口从1000万向2000万跨越。
这是两则看似毫无关联的新闻,但仔细琢磨,会发现它们指向类似的问题:以人工智能(AI)、云计算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而驱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企业要如何留住人才?技术革新会倒逼企业进行怎样的转型?什么样的企业能最终生存下来?决策者们又应该如何利用技术赋能城市发展?
近期,支点财经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
仅靠“赚钱”“成功”这些口号很难留住人才
支点财经:很多城市都在“抢人”,很多跨国巨头在中国也面临跟甲骨文公司一样的尴尬——越来越难以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韦青:新的时代才刚刚开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城市和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得转变思路。
比如,这两年的应届毕业生基本都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他们被称为Generation Z(Z世代),这一代的孩子很明顯的特点就是不完全为钱而活了,他们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希望完全被世俗的光环所笼罩。前段时间我去一所著名高校的法学院讲课,我听说他们现在10%-20%的学生毕业以后,没有压力,也不愿意马上就去找工作或继续深造,而是花一两年时间去周游世界,去了解社会、享受人生,同时努力寻找自己的兴趣。要注意,这一代年轻人并不是不努力,只是不像老一代人所认为的努力而已。
所以未来如果一家公司要靠“赚钱”“成功”这些口号去激励和留住员工,很可能就无效了。
支点财经:武汉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第二总部”概念后,知名互联网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全市共有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超1800家。您如何看待互联网行业的未来发展?
韦青:一定要懂趋势。
比如通讯行业经历过多年的辉煌发展期,当时的明星企业摩托罗拉、诺基亚后来都出现了各自的危机,甚至相继被卖掉了,这在行业的鼎盛时期是难以预料的。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
我认为,未来互联网行业也会重蹈通讯行业的覆辙,但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互联网行业消失了,而是它会逐渐变成一个基础性的行业,就像电力一样——现在我们谈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都是建立在“有电”的基础上的。
支点财经:互联网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飞快,这些年从VR、物联网、云计算再到AI等等,技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概念,资本也追逐了一个又一个“风口”,您认为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行业本质?
韦青:其实当下是一个既没有专家,也没有既定知识的时代,是每一种概念都极有可能很快被淘汰的时代。所以我不认为现在某些独到的理念,是未来真正有用的理念,它们只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台阶。
这几年云计算、物联网等概念都快被炒烂了,今年你再说区块链,很可能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明年再谈人工智能或许又会显得很落伍。但实际上无论是哪种概念和说法,都只不过是造词而已,未来技术聚焦“计算”“数据”“通讯”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现在全球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无人区”,不管是美国、中国还是欧洲,没有人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也没有历史可以借鉴。
那么,我们要如何赶上和引领时代呢?我觉得大家不要“唯专家论”,要学习“小马过河”,自己亲身实践。这个时代需要有海量的计算能力,需要能采集海量的、实时的、安全的、准确的数据,需要有海量的存储、传输、计算能力,需要有强大的反应能力。在我们去追求潮流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技术基础是什么。在掌握了这些基础后,你会发现寻找商业机会变得非常容易,万变不离其宗。从这个角度说,我们正处在一个进入伟大时代的前夜。
让技术真正落地,才更容易活下去
支点财经:在以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来临的时候,企业要如何转型?
韦青:现在全球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无人区”,不管是美国、中国还是欧洲,没有人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也没有历史可以借鉴。
不过,我们可以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过渡历程中,找到一些对企业转型有参考意义的警示。那些代表蒸汽时代“改良派”的公司,毫无疑问,失败了;那些自以为拥抱了电力新技术的公司,很快也死掉了,因为他们大多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只耳朵”;只有那些“不把电当电”的公司,才活了下来。
给当下的启示就是,技术公司只有“不把云当云”“不把人工智能当人工智能”“不把5G当5G”,少些名词,多些行动,才更容易活下去。因为在这个思路下,企业会花更多精力去思考技术如何真正落地,如何使技术的产出真正为国计民生作贡献。如果公司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运营模式还停留在旧的技术时代,那新技术再先进也对公司毫无用处。
当然,大部分公司的转型都是非常难的、痛苦的。转型其实是革既得利益者的命,在公司里,既得利益者是中高层。如果老板自己没有决心转型,那是不可能转型成功的。
支点财经:地方政府要如何引导企业拥抱新技术,从而赋能城市发展?
韦青:企业想要拥抱智能化时代,一定不能局限于算法和数据,而应该把重心放在产业的应用上。
以AI技术为例,一个客观事实是,绝大多数公司和个人,实际上是做不了AI基础技术开发的,但在舆论和资本的引导下,很多不适合做这件事(AI技术研发)的公司,会进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结果是忘记了AI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的本质。
我们现在说“AI将改变人生和世界”,跟几十年前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意思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对未来美好生活方式的描述。这两句话都是用工具来描述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工具发展观”。
但从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决策层应该知道,AI基础技术是一定要有公司去研发的,但不能所有公司都做这个。要不然技术研发出来给谁用呢?除非一座城市觉得自己有特别强大的优势,能给全国提供最先进的AI基础技术,那也行。
AI技术的使命是赋能整个社会发展。所以地方政府要思考的就是,一座城市到底是要成为一个基础技术研发基地,还是一个懂得如何把技术跟产业结合得更好,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基地。
支点财经:目前,已经有不少武汉企业在探索AI技术跟医疗、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结合,并落地了一些比较前沿的产品和服务。您如何看待武汉这座城市在AI技术发展上的前景?
韦青:现在很多人工智能公司解决的还是诸如“认脸”问题,这种面部识别技术,是基于科学家们在过去二三十年的研究成果。那么在这些研究红利用完之后,武汉的企业如何发展?在我看来,一座城市要想在未来智能化时代的竞争中抢占先机,需要透彻理解这一轮技术进步的实质,理解到这是一场工业革命,是一场思维范式的革命,同时要时刻警惕“优秀的工具”与使用“优秀的工具”生成“优秀的产品”的路径差异,一定要研究如何把AI技术与现有的优势产业相结合。换句话说,AI技术可以让现有的优势产业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