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怎样“活下去”?

2019-08-22陈之秀

食品界 2019年7期
关键词:伟民融资企业

陈之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据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0%以上。由此看出,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企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企业面临较大的困难,影响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该如何应对呢?近日,记者就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经济学家赖伟民。

中小企业在社会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赖伟民说,“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专业化中小企业发展。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规范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精简归并“五险一金”,适当降低缴费比例,降低企业人工成本。降低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比重,清理规范涉企基金,清理不合理涉企收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持合理流动性和利率水平,创新符合企业需要的直接融资产品,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国家经济越困难,越要依赖中小企业。毕竟,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全部企业数目的90%以上,它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承载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好的时候,还不是这么明显,就业还不是这么突出。当经济下沉时,对社会带来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恰恰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

过去的很多研究都认为,中小企业蕴含着大量就业机会,发展中小企业对减少失业有很大帮助。因为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能够容纳更多劳动力的主要原因是在于它的资本有机构成比大型企业低得多,无论是在制造类产业,还是在服务类产业,中小企业多半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单位劳动占用资金或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不高,也就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中小企业发展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经济‘下行几年内都会持续。中小企业有三件事必须去做。”赖伟民说,一是销售下沉。要进一步去考虑零售商、中间客户,直接面对终端客户去做一些事情,这样更能够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二是创新。越是困难越是要创新。多年的经验让赖伟民发现,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靠创新。很多企业就是靠开发新产品来度过难关。赖伟民表示,有一段时间,他在华东沿海和华南沿海走访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做了不少课题,深切地感受到,越是危机,越不能乱了阵脚。

三是调整危机中的战略布局。原来的环境变化以后,战略就要进行调整。因此,企业在危机中的布局之道,重点在三个方面:战略布局、营销布局、人才布局。

关于战略布局,首先需要对企业自身业务和产业的重新梳理,强的强化、弱的弱化,伺机整合产业链。不要指望现在冬眠,危机过后重出江湖,到那个时候,江湖已经不是现在的江湖了。一定要想办法赢在起跑线上。在危机中,在营销领域的节支必须慎之又慎。营销不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解决客户的问题。在经济高涨期,客户的问题或许不突出,而在经济危机期,这个问题就特别明显。因此,经济危机往往把营销最本质的东西显露出来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有四大共同特点:市场重心下沉、着力改善产品结构、越是困难越要推新产品、把最好的资源向最好的市场倾斜。

关于人才布局,对企业有三个方面的建议:人才抄底、利用选择压打造团队凝聚力、借机全面建立企业的人才培训体系。危机下,冬眠不是明智之举,与其冬眠,不如冬练。在危机下对企业不离不弃,与企业同行共苦的员工是企业值得信赖、值得培养的员工。企业应该利用这个机会系统地打造企业的培训体系,形成完备的人才选拔、培训、任用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是企业做强做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就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中小企业着眼长远,努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产业;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动形成以特色产业或优势企业的产品品牌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专业化合作和协同创新为特色的产业、产品配套链;鼓励中小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成果,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申报,支持中小企业培育品牌,为特色产业或优势企业的产品提供配套,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包括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科学决策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增强创新能力。

重点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小企业除了面临传统的融资难、市场准入、人才匮乏等困难外,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也确实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通货膨胀风险不减,原材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走高,影响出口,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全球经济发展趋缓,成品油、铁矿石价格仍居高位,这些因素使中小企业在输入型成本压力增大的同时,产品出口市场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在创业初期,很多中小企业以无负债运营为荣,在生产经营同样项目投资方面依靠原始资本积累与自有资金。但是,随着企业规模增大,投资领域拓宽,成长速度加快(甚至高速膨胀式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就摆到桌面上来,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这时产生的融资念头。然而,90%以上的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来源于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的门槛很高,机会又不是很多,中小成长型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单一。

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虽然企业融资渠道很多,诸如向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上市发行股票(如创业板、科创板、甚至国外资本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风险投资者、合伙私募资金等多种融资手段中,但这些融资渠道都倾向于拥有优良资产以及良好经营业绩的大企业,或者非常优秀的中小企业,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机会很少。

谈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赖伟民认为,主要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因为很多中小企业项目本身对于银行贷款来看,自身没有抵押物。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是很难得到银行的支持。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估值不好估。无论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都比较难。

同时,从银行来讲,更愿意贷款给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即使出现了不良贷款,那也是国家的。贷款是终身责任,作为银行的信贷员也好、行长也好,万一贷款给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风险很大,而且贷款出现问题,出现不良贷款、坏账,终身都要追责,但国有企业不存在这个问题,肉反正烂在锅里。所以,銀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另外,贷款给中小企业,对于银行的绩效而言,也不划算。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贷款,一笔业务、一笔单子,基本就上亿元,而中小企业通常贷款几百万元,银行要做几百单这样的业务,才能抵得上一单大的业务。

从金融业的角度看,要针对中小企业构建多层次融资体系。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建立和完善各项机制以加强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开展;加强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还要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和规范民间融资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二是健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社会担保体系。三是要加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四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人物介绍:

赖伟民,新一代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中国企业战略四大天王之一,北京大汉九鼎研究院院长,深圳后土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战略管理、金融投资。主持和参与了多个省级、国家级项目。近期发表的《中国经济的五大风险》《实业救国是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中国楼市的四大压力》等文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由于多次准确预测了宏观经济走势,受到国内外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专访,其观点为媒体广泛转载,对相关经济政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伟民融资企业
那一片红
轻轻的走近你
企业
企业
企业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融资
融资
7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