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时尚创意需求的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08-22荆妙蕾

纺织服装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纺织品面料纺织

荆妙蕾

(天津工业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

随着我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纺织产业不断升级,科技、时尚、绿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新的定位。在2018年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上,孙瑞哲会长强调,纺织产业要围绕强国建设目标,进一步夯实以材料智能为突破的创新力、以时尚导向为目标的消费力、以环境倒逼为动力的责任力和以社会青睐为基础的凝聚力[1]。高校纺织品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主动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其中时尚成为未来纺织行业发展的个性标志,体现为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高校时尚创意人才的培养,对纺织产业溢价力和软实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纺织专业培养目标应注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传播现代纺织前沿知识与弘扬传统文化和传承民族情怀紧密结合,使学生掌握纺织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同时具有纺织品时尚创意创新设计能力,体现知识平台的复合化特色,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的综合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一、 更新教育理念,重设培养目标

1. 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

高等教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交叉融合纺织品设计、艺术设计、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领域知识。因此,在修订培养方案时要确立目标导向,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学生作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和教师的合作探究者,教学任务的完成应由“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树立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性学习能力以及产品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2]。在专业特色上,时尚创意设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时尚敏感度、产品美感、表达方法、造型技法及线上线下时尚营销整合等方面的能力[3],要明确纺织产品是“面料服装+时尚创意”的设计理念,培养出色的纺织服装领域时尚创意设计人才。

2. 重设培养目标,融入时尚元素

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即在一段时间内崇尚高品位,具有追求真善美的意识。时尚的内涵包括模式、风格、品质、流行、时髦、前沿、潮流、风尚、艺术等。创意是通过创新思维意识,产生新观念或新设想,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产生的具有新颖性与创造性的想法。创意包含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以及直觉和灵感,集创造力和智慧、文化于一体。而把创意的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创意设计。具有时尚创意感的纺织品是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艺术的结合,是从技术与艺术走向科技与艺术的统一,并与各种思想交叉融合,弥补现代纺织品视觉单一、缺乏艺术性等缺点[4]。纺织品的时尚创意性应体现我国传统纺织服饰文化和民族元素,并与现代国内国际时尚创意设计有机融合,充分展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文化创意和文化自信。

时尚产业是跨文化、传媒、设计、制造、服务等多种产业形态和产品类型的集合体,因此时尚创意纺织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融合“纺织技术+时尚艺术”的产业升级理念和“时尚+创意”的产品创新理念[5]。纺织品设计专业学生应具有对纺织品、服装服饰、装饰产品的时尚认知能力,能够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灵感用于纺织品的创意设计,并通过一系列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实现产品创新。因为时尚设计不仅是产品终端关注的内容,它融合了纺织服装文化与现代时尚、面料生产过程的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同时,通过可持续的设计、生产制造和消费,构建一个对生态友好的可持续时尚,是未来时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由文化、设计、制造、消费构成的时尚产业链发展理念引导下,培养的学生除了要具有纺织品设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熟练地运用产品设计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具备创新、审美和艺术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够提出新的观点,有效地进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设计与探索,具有综合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系统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获得充分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和一定的领导意识及组织管理能力。通过传统与时尚的紧密结合,融合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提升纺织品设计理念,具有创新时尚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能够胜任纺织品设计及相关设计开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 重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将现代纺织领域的新技术、产业的新发展、行业的新要求融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构架为通识必修课程+纺织专业课程+艺术类课程+时尚创意训练+专业综合实践。理论教学不超过总学分的70%,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的30%。

(1)通识基础课程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2)纺织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纺织材料学、纺纱原理、织造原理、织物结构与设计、纺织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服饰面料与服装设计、室内装饰织物创新设计、纺织品设计专业前沿讲座等;(3)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色彩搭配、图案设计、视觉设计、中外纺织品图案研究、中外艺术史、服装画技法等;(4)时尚创意课程包括流行趋势研究、流行色、创意面料设计、面料再造、服装艺术设计等;(5)实践环节包括纺织认识实习、纺织品艺术设计与实践、印花工艺设计、编织艺术设计、市场调研及面料设计等,在实习环节中可结合专业设计大赛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实践辅助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纺织服装品牌公司、机构、企业合作统筹实习实训资源,联合企业建设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新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实现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构建如图1所示。

三、 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1. 课堂教学向SPOC模式转变

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

图1 纺织品时尚创意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学生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环节中,将自己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探讨,而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利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将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中外艺术的博大精深和专业知识的精湛严谨。线上互动为学生提供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使学生及时关注产品流行趋势信息、时尚网站、品牌发布。通过线上互动沟通答疑,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推动在线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线下授课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教师掌控教学节奏,着重讲授新知识,设置与知识相结合的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作为导向,提示学生研究思路,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景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时尚艺术实践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完成知识迁移,拓展学习领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6],把教学本身也变成一种实践的过程,切实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模拟训练中。

2. 实践教学模式向产教融合转变

成立纺织品创新设计实验室或工作室,设置专门的设计制作空间,教师结合设计工作室中的项目指导学生掌握项目相关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技能,达到“技术知识与艺术训练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学目的。实践环节要从“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完成任务”这种单向实践活动向“学生分组确定子课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分析与设计,师生讨论改进,完成设计作品”这种以学生为设计主体的教学方式转变;要从单一校内训练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转变;从教师教学以培养学生为目的向产教融合、合作共赢转变。

学校和企业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与纺织服装品牌公司、机构、企业合作,统筹实习实训资源,建立实习基地。学校聘请企业导师开设企业实践类、专业类课程,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发挥企业在纺织行业尤其在纺织面料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方面的优势,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及责任。学生将所学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服务企业。校企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 完善评价机制,展示教学成果

在实施教学过程的同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要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指标点设置教学目标,课程考核由单一的试卷评定向“课程作业、课堂表现、团队合作、阶段检测、期末考试”综合评定成绩转变。考核评价贯穿于授课和实践全过程,依据专业核心能力构建相应的能力考核目标,并给予不同权重的量化分值。

利用毕业专题实现学生面料创意设计训练。纺织品设计是一项创造性工作,需要将原料、色彩、结构有机结合,三者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状态[7]。课题要求围绕专业性、时尚感、创新性、艺术性、设计性等几个方面。如课题“纺织品灵感来源分析及设计”,学生首先明确课题的任务要求,理解服装、装饰产品是融多种文化于一体的独立的艺术体系,其相关的设计作品具有主题性、艺术性、实用性等鲜明的特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面料设计的第一步——灵感来源的获取渠道和方法,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自然万物、姊妹艺术中汲取设计灵感,结合纺织专业知识进行提炼,将灵感转化成与面料设计相关的元素。将纺织品艺术设计手法如拼接、做旧、钉结、褶皱、涂层、起绒、缝缀等运用到面料设计中,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原料的纱线或引入纤维艺术,设计简单或复杂的组织结构,进行设备改造,采用割绒、起圈、绣花等后整理加工技巧,配合色彩花型变化进行多种面料创新设计,赋予织物艺术感,也可加入手工编织的方法以增加设计感和创意性,产品应用于多种服用和装饰面料。再如课题“基于多臂织机织造的纺织艺术装饰品设计”,设计的作品要赋予纺织艺术装饰品以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体现产品的个性化、人性化、时尚感、系列配套化、功能化、艺术化、情调化等,以此体现自身的艺术素养和生活品位。设计要素包括作品主格调、色彩图案和质地纹理设计、工艺实现方法等。主格调可以体现作品的自然写实、抽象化、现代感、活泼浪漫、民族感、异域风情、古典怀旧风格等;工艺实现方法包括材料的选用、织造工艺、后处理及二次设计等。学生数码印花及棉布剪拼装饰画织物壁挂设计作品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装饰画织物壁挂毕业设计作品

利用学科竞赛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能力,结合专业设计大赛提升实践能力,检验教学成效。以面料设计大赛为例,将学生参赛放在实践环节中,结合赛事要求以及企业对面料的时尚创意需求,高标准要求设计小样实物、纺织品花型纹样创意和面料再造,提高了实践的效果。作品构思时将其与服装或装饰面料相结合,明确体现设计目的和用途,学生经过艺术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时尚捕捉与创意设计能力。在进行产品调研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设计思路,提炼灵感来源,通过构思、素材提取、绘画、上色、计算机修图、应用效果图设计等,体现流行时尚、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样品织造过程可以利用自行设计的纱线并设计机织、针织面料;再根据选择的纱线利用CAD设计软件设计纱线色彩、组织结构,模拟成品外观效果,确定满意的设计方案;在小样织机上织造及后整理;撰写创新设计简介和工艺说明,完成作品应用效果图。在各项赛事和具体设计中,教师对全体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综合创新实践能力。面料设计大赛学生面料再造设计作品如图3所示。

五、 结语

纺织行业时尚创意人才培养要在教育理念上体现理论指导实践,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办学理念的体现,纺织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方兴未艾,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要向“注重纺织时尚创意创新能力培养”转变,其关键在于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走到时尚前沿,将专业知识及技能与服装及装饰织物设计相结合体现产品时尚创意性,与色彩图案设计相结合体现产品艺术性,与创新织造成型方法相结合体现产品工艺性。为了达到设计要求,提高学生作品设计的时尚感,培养创新创意能力,应更新教学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中国纺织产业新定位所需的人才。

图3 面料设计大赛学生面料再造设计作品

猜你喜欢

纺织品面料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自清洁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第七类直销产品猜想:纺织品能否“独立” ?
女装流行面料
ISPO2018春夏功能性纺织品流行趋势
热销面料
欧盟通过纺织品使用NPE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