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模式研究

2019-08-22范翠玲郑云武叶文伟重庆邮电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7期
关键词:阶梯式隐性馆员

范翠玲,郑云武,叶文伟(重庆邮电大学图书馆)

“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馆员既要有学科专业知识背景、又要有图书情报知识结构,既要有教学科研资历、又要有信息服务能力。而普通高校图书馆往往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学科馆员需通过合作的方式更好地完成学科服务任务。隐性知识是个人和团队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隐性知识共享能够快速提高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团队的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1]本文针对普通高校图书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状,建议根据学科馆员知识服务能力优势将学科馆员分为不同类型并组成阶梯式学科服务团队,以便尽快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及知识服务能力,提高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学术支撑地位。

1 学科馆员类型划分及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构建

1.1 学科馆员类型划分

自从实行岗位绩效工资以来,许多高校都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优势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等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制订不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及考核办法。祝小静等认为,可将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归纳为一般能力层次、较高能力层次、最高能力层次三个能力层次和图书情报专业能力、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基本研究工具使用能力、沟通合作能力、信息素质教育能力、产品营销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科研能力八个能力项目。[2]对于普通高校图书馆而言,同时具有三个能力层次的学科馆员很少,仅靠单个学科馆员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用户的不同需求。因此,笔者提出根据学科馆员知识服务能力优势,将学科馆员分为预备型、教学服务型、科研服务型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学科馆员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服务。

1.2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构建

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要环节,高校图书馆能否提供优质的学科服务,关键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学科馆员和高效的学科服务团队。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对口服务正在由学科馆员“一对多”“一对一”的服务模式向学科服务团队“多对一”“多对多”的服务模式转变。[3]学科服务团队的组建方式主要有三种:①由学科馆员与图书馆其他部门相关人员组成;② 由学科馆员与院系相关人员组成;③ 由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科馆员组成。[4]前两种方式在学科服务初级阶段是比较理想的,因为学科服务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院系联络、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宣传推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等显性知识服务,学科服务团队参与人员范围越广,越有利于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及宣传推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但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这两种组成方式不利于深层次、知识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学科馆员知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有利于学科服务深化发展和学科馆员学科知识服务能力的提升,但是普通高校图书馆中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背景、高层次的学科馆员比较少。为此,笔者提出构建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每一个团队学科馆员的数量可以根据本馆学科馆员的人数和本校教师和学生数量及学科建设等情况设定,在学科馆员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可以组建成理科团队、工科团队和社科团队等大团队,之后,可以根据学科馆员人数逐步细化。

2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及隐性知识共享的必要性

2.1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是分工合作。预备型学科馆员属于一般能力层次,其工作重点是院系联络、网络数据库使用与培训、学科资源建设等,其服务目标是掌握用户信息需求、提高学科资源利用率。教学服务型学科馆员属于较高能力层次,其工作重点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以课程为中心收集资源并提供学科服务等,[5]其服务目标是嵌入到院系的教学活动中去。科研服务型学科馆员属于最高能力层次,其工作重点是提供研究性服务、协助用户进行相关课题的专题文献检索、负责研究数据管理等,其服务目标是成为院系教师科研活动的合作伙伴。[6]

2.2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必要性

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学科馆员之间只有在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时,才能实现自身隐性知识的增值与创新,从而促进学科馆员学科服务水平和能力的提升。[7]从国内学科服务发展历程看,学科服务已经从第一代发展为第二代。第一代学科服务主要以显性知识服务为主,主要提供文献服务或信息服务;第二代学科服务主要以隐性知识服务为主,主要提供嵌入用户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知识服务。[8]学科馆员及学科化服务团队之间有效的隐性知识共享可以快速缩小学科馆员之间的知识差距,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整个团队甚至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水平和质量。[9]学科馆员隐性知识共享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 学科馆员分工合作是完成学科服务任务的需要。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的学科服务任务比较繁重,学科馆员之间根据自身的服务能力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团队成员之间需要进行隐性知识共享活动。②学科馆员满足自身知识需求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学科馆员为了提高自身知识存量和服务能力、满足自身的知识需求、提升或保持自己在学科服务团队中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向其他成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因而需要开展隐性知识共享活动。[10]③ 学科服务深入发展的需要。目前,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深入发展的瓶颈问题是深层次学科服务难以开展,有效的“隐性知识”共享能使深层次的学科服务深入发展,突破浅层次的、以“显性知识”服务为主的学科服务现状。[11]

3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的层次分析

知识行为的主体可以是个体、团队、组织等类型,知识共享的研究一般分为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12]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分为三个层次。① 基础层次——学科馆员拥有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学科馆员自身所具有的学科知识、图情知识、先进技术、工作技能、心智模式以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技巧等。学科馆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行为是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基础,直接决定着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或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共享效率。② 中间层次——团队拥有的隐性知识,主要指各团队拥有的与本团队学科服务工作相关的工作理念、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技巧及团队内部学科馆员之间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默契关系等,团队隐性知识是阶梯式学科服务团队处于竞争优势的关键。③ 最高层次——图书馆拥有的隐性知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图书馆的价值观念、组织文化、培训机制、激励机制、服务理念等,这方面的隐性知识为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机制,对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产生促进作用;二是图书馆业务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的目标任务、岗位职责、业务规范、考核标准等,这部分隐性知识为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机制。

4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主体路径及共享模式

4.1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主体路径

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分析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主体路径。① 横向层面,指学科馆员→学科服务团队→图书馆→隐性知识库的共享路径。隐性知识共享的起点是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同,工作重点也不同,同一团队内的学科馆员之间共享隐性知识并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移给自己所在的团队;团队将所接受的隐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将知识传递给图书馆;图书馆将各团队转移的隐性知识进行整理,并上传到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库中,以便所有学科馆员学习与共享。② 纵向层面,指不同团队从事相同工作的学科馆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在不同的团队中,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相同的馆员的工作重点基本相同,预备型学科馆员之间、教学服务型学科馆员之间、研究服务型学科馆员之间,可以进行隐性知识共享。

4.2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模式

高校图书馆阶梯式学科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是指阶梯式学科服务团队为完成深层次学科服务任务,学科馆员之间、学科馆员与团队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团队与图书馆之间,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分享隐性知识的行为。[13]笔者根据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的层次及隐性知识共享的主体路径,构建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模式(见下图)。

图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共享强调知识流动的双向性,[14]从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模式中可以看出,所有的隐性知识共享都是双向的。阶梯式学科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方式:正式方式主要是指依据正式的管理制度和组织安排进行隐性知识共享的方式,[15]包括内部培训、经验交流会议、专家讲座等;非正式方式主要是指通过私人关系或非正式场合进行隐性知识共享的方式。

4.2.1 学科馆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

学科馆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是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基础和起点。非正式方式的隐性知识共享大多基于个人关系,以学科馆员之间的信任为基础,不受时空限制,不受图书馆及学科服务团队的制度约束,[10]能够增加学科馆员隐性知识共享的意愿。因此,馆领导及团队负责人应鼓励学科馆员之间经常进行隐性知识共享。学科馆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方式主要有四种。① 团队内部工作重点不同的馆员之间互相进行隐性知识共享。如,年轻的或学历高的学科馆员将自己所拥有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专业知识通过现场示范的方式分享给年龄较大的学科馆员;科研能力强的学科馆员通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方式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与年轻的学科馆员共享。② 不同团队学科馆员之间通过日常交往、工作接触、集体活动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经验、技术技能、心智模式等隐性知识。③ 学科馆员先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进行整理,使其显性化,然后在团队或图书馆的业务交流活动中分享给其他学科馆员。[16]④ 学科馆员通过新媒体平台,如QQ、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常态化的隐性知识共享。

4.2.2 学科馆员与团队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的工作模式是分工合作,由于工作重点不同,学科化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一方面,团队管理者要鼓励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同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以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团队内部的经验交流会上进行交流或传阅,取长补短,共同实现工作技能和经验的提升;另一方面,每个团队学科馆员的数量是不断增加的,业务熟练的学科馆员要将个体隐性知识通过各种方式整合为团队隐性知识并交流传授给团队新成员,帮助新成员将其内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

4.2.3 学科馆员与图书馆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

学科馆员与图书馆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有两种形式。① 图书馆通过学科服务管理对学科馆员产生影响,通过社会化方式让学科馆员共享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并内化为学科馆员个体的隐性知识。② 充分挖掘和共享优秀学科馆员的工作技能和经验,并将优秀学科馆员的工作技能和经验进行显性化和文档化,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科馆员进行学习和共享。同时,图书馆要建立隐性知识库,学科馆员通过浏览隐性知识库即可获得隐性知识。

4.2.4 团队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

每个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的成员都有自己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理工类团队在自然科学,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及大数据技术中占优势,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社科类团队在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占优势,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较强。团队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新媒体平台、现场互动、业务交流等方式,互相分享隐性知识,并将其内化为本团队的隐性知识,渗透到学科服务工作中,实现团队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

4.2.5 团队与图书馆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

一方面,团队管理者将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目标、共享文化、激励机制、考核标准等制度建设传递给团队人员,从整体上对团队的学科服务工作及隐性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同时,图书馆要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讨论解决各团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交流分享各团队的工作经验与工作随想。[17]另一方面,团队管理者应重视隐性知识显性化,将本团队的工作经验、工作技能、工作方法等隐性知识及每位学科馆员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培训或学术会议等学习内容与学习心得进行汇总并整理成文,通过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传递到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库中,供各团队学科馆员学习分享。

5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有效措施

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涉及到图书馆知识共享文化建设、激励机制设计等制度规范,因此,馆领导的重视程度是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持续有效开展的关键。首先,馆领导要转变理念,充分重视隐性知识共享,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使学科馆员意识到隐性知识共享对自身、对团队以及对图书馆的重要性。其次,馆领导要重视图书馆共同价值观及知识共享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促使学科馆员自觉履行隐性知识共享的责任和义务。其三,馆领导要为学科馆员建立隐性知识共享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加快捷、方便地进行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

5.1 树立爱馆、敬业、诚信、友善的共同价值观

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决定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组织共同价值观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难以按“计划”推进或靠“指令”完成,必须依靠组织自上而下的倡导,从个人到团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科馆员只有树立爱馆、敬业、诚信、友善的共同价值观,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科馆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旨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学科馆员热爱图书馆,自然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甘情愿地为图书馆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隐性知识;学科馆员之间遵信守诺,言行一致,才能够真诚地合作;友善能够使学科馆员之间不计得失,互相帮助,真正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18]

5.2 建立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组织文化

隐性知识主要通过学科馆员之间的互动进行共享,这种互动需要组织文化及组织共同价值观的引领。对于知识提供者而言,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是担心自己独有的知识被共享后会丧失竞争优势,这种根植于馆员内心的文化因素制约着馆员之间的隐性知识共享。[19]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要有效地实施隐性知识共享,必须建立一种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减少文化原因造成的知识共享障碍。同时,高校图书馆应重视交流机制的建设,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科馆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增进学科馆员之间的感情。

5.3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知识服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学习能力不足,无法紧跟教学科研发展的步伐;二是科研能力不足,无法对学科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学科馆员的工资待遇、岗位津贴与其岗位工作的复杂性、专业性等相匹配;使学科馆员的知识贡献与收益绩效成正比,激励学科馆员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共享,提高学科馆员的知识共享能力和共享效率。另外,图书馆可根据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工作的需要设置隐性知识共享专项奖,对积极参与隐性知识共享活动的学科馆员进行奖励,全面调动阶梯式学科化服务团队人员隐性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4 加强隐性知识共享的绩效测评

科学合理的隐性知识共享绩效测评能够充分激发学科馆员隐性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学科馆员及学科服务团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向深层次方向发展。[20]隐性知识共享绩效测评主要指标有四个。① 各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学科馆员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非正式方式的隐性知识共享;② 各团队平均每周或每月展开正式方式隐性知识共享的次数及参与分享的学科馆员人数;③ 各团队开展隐性知识共享的方式是否灵活多样、便捷有效;④ 各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效果如何、在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是否产生知识激变、学科馆员的知识服务能力是否有显著提高等。目前,绩效测评成为制约隐性知识共享的瓶颈,阻碍了隐性知识共享的有效开展。因此,加强隐性知识共享的绩效、测评,是高校图书馆保障隐性知识共享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

猜你喜欢

阶梯式隐性馆员
“小步调、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与实践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探讨个体化阶梯式疼痛管理模式在肿瘤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谈阶梯式朗读教学——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