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史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9-08-21米晓兰
摘要:数学史教育对学生数学的学习和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十分重要。当前数学史教育的状况是“高评价,低应用”,学生们对数学史也存在着“高评价,低接受”的问题。文章对数学史融入中职数学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并进而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史教学;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273-02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很早就受到欧美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们的关注。而在我国数学教师的数学史知识较为贫乏,对数学史“高评价,低应用”,学生对数学史也存在着“高评价,低接受”的问题。笔者对数学史教学进行了尝试性的改革,力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赋予中职数学史教学一种全新的观念。
一、数学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为了全面了解我校数学史的学习和教学情况,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数学史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对数学史的学习兴趣和主观学习态度的认识;(2)教师对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必要性的认识和數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了解;(3)让学生对数学史学习或者数学教学谈看法,提建议,为开放式回答。通过调查,数学史教学现状如下:
1.关于对数学史的认识、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调查。调查显示,42.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数学课上介绍数学史”,30.3%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同时,由于性别和专业设置的不同,学生在数学史学习上的参与感不尽相同。在回答“你喜欢数学学科吗?”的问题时,财经专业学生选择“喜欢”的有35.2%,动漫专业学生选择“不喜欢”的高达50%。在回答“你喜欢数学史吗?”的问题时,23.4%的财经专业学生选择“喜欢数学史”,计算机专业不到10%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这表明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情况对数学史教学定位和要求,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2.关于数学史理解能力和理解困难的调查。调查显示,当学生独立学习一段数学史的阅读材料时,能理解材料的学生只有10.1%,大部分学生表示“看不懂,几乎不能理解”。在问卷中,回答“在数学史的阅读中,当你遇到困难时”,6.7%的学生选择了“能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反思”,而大多数学生则“放在一边,置之不理”。可以看出,当学生遇到理解困难时,大多采取消极避让的态度,含糊应付过去。同样,在开放题中,学生认为“数学史太抽象了,数学符号又多又生僻”。这表明,多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需要教师指导,才能对数学史有正确的理解。
3.关于提高数学史学习兴趣的调查。调查显示,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80%的学生“最希望通过校园网等网上平台”获得数学史知识,16.3%仍然“希望数学史从课本的阅读材料中获得”,另外7.8%认为“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在回答“你最希望得到哪方面的数学史知识?”,选择“最希望了解关于数学的著名奖项”的最多,有67.4%。这说明,多数学生对数学史的兴趣只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将数学史和数学学习融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学史的学习中,65.2%的学生希望“数学史在教学内容的正文中出现”,59.6%的学生希望“数学史能够以阅读材料的形式穿插在教材中”。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史知识的获得应该主要来自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在学生数学史的学习中依然占有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仍然是数学史教学的主要方式。
二、运用数学史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尝试
笔者通过广泛学习—尝试设计—实践检测—反思改进—循环往复的研究,以高职生数学教材为蓝本,以调查问卷的结果为参考,详细分析、挖掘并搜集相关数学史知识,对职教数学史的教学进行了以下尝试:
1.数学史背景故事与数学课题引入相结合。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数学教学普遍感到乏味。在三年级的高数课程,由于概念抽象、公式繁多,使原本初等数学基础就较差的职校学生更加恐惧。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备课,挖掘教材中带有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导数的概念》中,就把导数的概念穿插到数学史的故事中讲授,课堂氛围好、学生参与度也高。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讲授的知识,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且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故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高职生的学情,开设选修课“数学史选讲”。数学史知识源远流长,开设“数学史选讲”的选修课,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切身感受数学史的好处。在讲授这门课程时,选择了比较灵活的教学方式,采取了讲故事、讨论交流、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方式进行,也辅以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如图片、幻灯片、录像等,这些工具和手段的运用,也使得教学更加形象、具体化和趣味化。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采取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提倡多样化,不照本宣科,成为大事年表和流水账,枯燥乏味,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评价方式上,通过撰写研究报告、数学小报﹑讨论发言、总结等形式进行评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史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更完整。
3.数学史融入数学概念教学,利用数学史进行探究式概念学习。数学概念的产生,传统的方法是定理展示给学生,然后举例子让学生去辨识,而新概念的产生往往经历了艰辛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把教材上叙述的顺序颠倒过来,让学生自己经过努力去发现。例如,在学习“数列”的通项公式时,先引入历史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三角形数、正方形数等,提出问题:你能猜出下一个数吗?并进一步和学生一起探究得出通项公式。教师呈现数学史上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及其“万物皆数”的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题研究开展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引入数学史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是否有帮助。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
实施后可以看出,数学史教学实施之后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班。明显感兴趣人数实验班高于30%,对照班低于20%;明显不感兴趣的人数实验班12%左右,对照班为30%。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欢乐,感受到乐趣。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课程标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立足这一点,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以财会为主要专业的职业学校,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学生对动手方面的课程都有着较高的兴趣,因此,仅靠书上的“课后阅读”很难让学生有全面的认识,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后的研究作业中去,让学生就自己关心的数学史问题做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分析,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可通过上网、阅读书籍、查找资料等形式,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做一份生动的数学史分析作业。从作业的完成来看,学生对作业非常积极,对数学史有了更深刻的挖掘,完成的质量很高。同时,笔者对优秀的实践作业还在班级里展出,让学生享受到不同于以往的满足感。
因此,教学中把更多的任务交给学生,通过合理分组让学生搜集、整理、报告他们“自己”的数学史,同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既培养他们知识整理、语言表达、数学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米晓兰.中职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职教通讯,2014,(6):39-43.
[3]米晓兰.中职生数学作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4,(1):163-166.
[4]张楠,罗增儒.对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6,(3):72-75.
[5]赵溪川.浅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的必要性[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