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保专业认证中的《农药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08-21秦小萍王再强吴国星唐萍陈国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与实践专业认证植物保护

秦小萍 王再强 吴国星 唐萍 陈国华

摘要:本文主要对植物保护专业认证中的《农药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相关介绍。通过一年的持续性改革,我们对该课程的目标设置、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措施、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达标度分析以及教学总结方面进行了系列性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基本符合植物保护专业认证的相关要求,为相同类型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认证;农药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151-02

《农药学》是植保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同时也是农学、林学、园艺等专业的必修或专业选修课,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和实践性,在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植保专业或相关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可能会从事与农药有关的工作,如农药技术推广服务、农药营销、农药管理、农药残留检测、农药应用和农药研发,因此,《农药学》课程的学习对植物保护和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显得尤为重要[1,2]。当前,随着农学专业认证体系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陆续推广[3],《农药学》课程作为认证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促使我们根据认证要求,对该课程进行不断的改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多年来我们承担了学校与植物保护专业认证建设有关的《农药学》的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因此本论文对植物保护专业认证中的《农药学》进行讨论与分析,从而为相同类型的认证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设置

我们根据认证要求把该课程目标设置为:(1)了解植物化学保护的历史和发展概况,掌握农药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常用农药剂型的加工方法,掌握农药的科学使用技术,了解环境等因素对药剂性能的影响;(3)掌握农药的基本理化性质及毒杀作用机理,能针对主要农作物及其有害生物正确选用不同农药品种,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4)掌握有害生物抗药性的概念,熟练运用先进的抗药性评价技术及方法,进行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综合治理,注重农药的环境行为,了解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其污染的控制与安全性评价。该四项目标能够有效支撑植保专业对本科生毕业的要求,即(1)掌握植物保护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植物保护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现状与趋势;(2)能批判性地辨识植物保护专业领域知识,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具有发展创新能力;(3)能应用植物保护专业及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植物保护及相关领域的实际问题;(4)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解决植物保护领域的实际问题。

二、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措施

为了达到以上的课程目标,使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本课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美化、丰富、完善教案和PPT。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农药学》学生主体教学法研究成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入讨论式和辩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逐渐形成了以下途径和措施。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和讲义上传至云南农业大学课程建设网,学生通过网上资料自主学习课程主要内容,线下校内课堂以讨论式、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中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理解《农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启发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相关的新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中途配合科教视频、新闻报道、师生互动问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课程的时效性和趣味性。

(二)课堂讨论

结合课程重点,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讨论课完成小组讨论报告,学生轮值上台,通过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与班级同学进行知识点分享或者讨论学生和老师质疑并现场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程知识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的对象,从而能够发现与辨析《农药学》及相关领域发生的系列现象,质疑与评价相关问题,并提出个人见解。教师作为讨论课的主持人,主要负责控制场面和时间。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锻炼学生的授课能力和相互间的合作能力,但学生知识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讨论课不宜开展过多。同时,老师应对讨论内容进行补充。

(三)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可在教学活动中定期进行。如可在辩论赛中设正反两个辩题,由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组成两个辩论方展开辩论,正方辩题:化学防治利大于弊;反方辩题:化学防治弊大于利。双方同学就本方的论辩题目进行材料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后展开辩论。最后正反双方同学均应写出论辩报告,并将其作为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评定依据之一。

三、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内容体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和辩论)、课余自学、作业、闭卷考试等环节。期末考试题型尽可能多樣化,涉及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本课程实行如下考核方式:(1)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出勤、分组讨论、课堂辩论、期末考试;(2)课程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具体构成如下。

四、课程达标度分析

课程结束后,我们对学生的成绩(过程成绩和卷面成绩)进行课程达标度分析,课程达标度是根据课程教学环节每一项、每一个题目对应的考核目标进行分类,计算学生实际成绩与该项指标的比例,并绘制成图,具体计算以课程目标(1)为例说明如下:支撑课程目标(1)的考勤成绩总分为100×5%,期末考试中支撑课程目标(1)的总分为13分×70%;支撑课程目标(1)的“试题+考勤”总分为14.1。样本学生对应于课程目标(1)的相关考题的(卷面+考勤)平均得分为11.01,则本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课程目标(1)平均分/对应考核环节总分=11.01/14.1=0.78。

五、教学结果分析与反思

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将该课程目标的期望值定为0.78,课程目标(3)达成度相对较低,其值低于0.78,其原因是该部分属于农药各论,内容和知识点分散和繁多。其他课程目标实际分值大于期望值,学生掌握情况满足培养要求。针对课程目标(3),今后应考虑引入案例学习和专业人士的讲座以加强学生对农药品种的掌握。我们希望通过以后的努力,在植物保护专业,特别是在农药学的课程建设中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和分析体系,力争树立品牌课程,为农学相关专业的认证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曾鑫年.《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37-239.

[2]李俊凯,姚安庆,徐志红,王文凯.《植物化学保护学》分段模块式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9):264-266.

[3]刘晓雪,冯金霞,张慧,黄骥.关于本科农学专业实施专业认证的探索与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4):119-122.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与实践专业认证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植物保护中含哒嗪结构化合物的应用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农业院校科技孵化园对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用研究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探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