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传承与发展
2019-08-21王晓红顾海珺
王晓红 顾海珺
【摘 要】古筝历史悠长,近现代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古筝的发展,许多问题也随之发生,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古筝的历史文化,如何保护传统文化流传下来?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筝的发展;古筝教学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69-01
筝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民族音乐中极具华夏传统的音乐特色。古筝外形优美,声音动听悦耳,演奏技巧丰富,流派众多,各有风格特色,陕西筝派的凄凉哀怨,河南筝派的铿锵有力,山东筝派的古朴民风都跟地域息息相关。到了近现代,古筝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这样的发展和老一辈的古筝艺术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过前辈们不断积极地推广,脚踏实地地教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古筝这门国粹。
传统筝曲相比于现代筝曲的特点就在其左手的韵味上,这也是古箏魅力所在,是其他的乐器所不能媲美的。左手才是古筝的魂。所以想要学好传统筝曲,应该特别注意左手韵味技巧的学习。左手的揉、按、滑技法都要注意,按音的音准要到位,揉、滑的时候要慢一点,听起来柔和有韵味。当今的习筝人在弹奏古筝时有大量的炫技部分,强有力的声音,繁华多元的音乐常引领年轻人宣泄活力,使得传统音乐无形中登上了曲高和寡的境地。古筝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也是我们保护提倡的文化内在。随着古筝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筝曲被广泛应用,传统筝曲的编写却止步不前,这就需要首先我们老师对传统筝曲有足够的认识,并在教学中言传身教,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筝的传统历史。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或者亲身体验了解民风民俗、当地文化以及当地人的性格特征与音乐风格。“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凡事都会有开始,而坚守下去的却不多。我们应该坚持传承古筝,深入了解其传统的文化和美感,我相信古筝的发展会更加辉煌。
古筝以音色优美而赢得社会大众的喜爱,全国各地的古筝学习者熙熙攘攘,各种形式的古筝培训班也办得风生水起,但随着热潮兴起,背后的问题也层出不穷。首先古筝教学鱼龙混杂,招聘的老师资历也各不相同。正规培训班招聘的老师多为专业院校毕业,至少本科就读专业是音乐表演古筝专业或者音乐学专业,或者也是多年从事古筝教学事业的老教师,相对来讲老教师可能没有大学文凭,但是多年的教学经验是年轻老师所不能及的。但是很多培训机构招聘的老师极不专业,只是学过几天古筝,有古筝十级证书也出来当老师了。从专业角度来讲,十级证书只是进入专业古筝的开始,甚至还没有进入专业道路,通俗易懂点来讲,我国学生从小就学习英语,那么这么多年的英语学习,到了大学时期考到英语四六级证书来就可以去当英语老师了吗?就可以去当翻译了吗?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更有一些培训机构招聘零基础的人来学习古筝,进行大班培训,培训过后就上岗教学了,请家长们一定擦亮双眼,无论学习哪一种技能,都要找寻专业的老师,否则家长们花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也都只是这个行业的门外汉,孩子能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除了老师自己的专业程度外,也要观察老师上课时的条理性,有的老师上课没有条理,按部就班,讲解知识点不够深入,只是讲了表面,并没有讲透彻,上课给学生的古筝书画得乱七八糟,试问一个老师的板书都乱七八糟,让人看不懂,可想而知她讲课的条理又能好到哪里呢?所以需要家长用心地挑选专业的老师,才不会浪费孩子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在学习初期,老师一定要和家长及时做好沟通,并且守住自己的教学底线。在古筝教学中,家长都有一种兴趣培养的心理,有远见的家长知道学习这项技能才是目的,但是也有很多家长更在乎多长时间能考过几级?面对自家孩子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从而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不愿意付出,一味地想收获成绩。试问哪个有成绩的孩子,不是十年如一日去上课和练琴呢?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正确坚定地引导,不能一味迎合家长的需求,毕竟家长不懂古筝教学,不清楚怎样的教学进度才是正常的,老师要耐心并且坚定地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例如练琴时间不够呢?还是学琴时间较短等等,要有自己的教学步伐,切合实际为孩子考虑,才能让孩子的古筝之路走得越来越远。
其次古筝演奏技能的复杂性和学习的长期性,使得教师很难找到一种让学生经常保持兴趣和积极性的办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常有,但厌倦却时常发生。事实上,不仅那些学习进步较慢的学生不愿练琴,就连那些小有天才、小有名气、经常受到奖励的优秀学生也并非主动地去练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兴趣这方面入手,以小朋友可以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启发式教学。不管是学习古筝还是文化课,因为每一个孩子教育环境学习能力方式不同,所以每次在对新生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尽量地去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并和每个孩子的家长进行充分的交流,做到掌握每个孩子的情趣爱好和性格特点,为以后的顺利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顾古筝的历史发展,从古至今古筝的魅力从未减退,文化底蕴和现代技法的结合使这件民族乐器更加光芒万丈,我也希望我能够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不忘初心大步向前,不遗余力地投身到古筝发展的事业中。
参考文献:
[1]傅明鉴.近现代筝曲发展刍谈.扬州大学艺术学院 .
[2]邱大成.试比较传统筝派的演奏特色.
[3]李柯.论传统筝曲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