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育方式在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2019-08-21张晶
张晶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教育方式在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中的作用。方法:2017年9月-2018年12月收治慢阻肺患者5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知识辅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給予新型教育方式辅导。比较两组慢阻肺知识知晓度和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慢阻肺知识知晓度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观察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s用力肺活量、1s用力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教育方式可有效提升社区慢阻肺患者疾病知识知晓度,改善肺功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 新型教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知识知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于老年人群,具有发病急、致死率高的特点"。不良烟雾吸人肺部是慢阻肺的主要发病原因,该病虽无法根治,但在科学用药的基础上,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调查显示,我国社区慢阻肺患者疾病知识普及程度不理想,教育方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重点是提升患者疾病知识水平,以达到提升治疗水平的目的”。本文重点分析新型教育方式在社区慢阻肺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慢阻肺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21±8.89)岁;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人标准:①均符合慢阻肺相关临床诊断标准;②精神正常,具有正常沟通能力;③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急性慢阻肺;②沟通障碍或听力障碍;③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方法:(1)对照组给予常规知识辅导:包括讲解疾病知识、生活中注意事项等。(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新型教育方式辅导,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符合临床特征的干预方案,采用视频、画册及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病理知识及发病机制。控制吸烟患者的行为习惯,并建立禁烟活动,指导患者远离吸烟群体,从根源上降低慢阻肺的发病率。②合理改善周边环境,指导患者远离粉尘、烟雾繁杂的环境,因为初步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所以要强化慢阻肺知识讲解,提升疾病认知水平。并对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知识,提升家属防治慢阻肺重视度,在日常生活中严格监护患者。此外,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改善呼吸训练,提升肺功能水平,其中缩唇呼气和深慢吸气是呼吸训练的主要方式。③训练注意事项:首先放松机体肌肉,在腹部放上双手,嘴唇保持吹笛状,将气体从狭窄气口呼出,通过鼻腔吸气,在一定时间内将气体呼出。上腹缓慢收缩逐渐吸气,双手轻按腹部,缓慢增加呼气时间。叮嘱患者多饮水,促进呼吸道排出分泌物。叮嘱患者每天进行适宜的有氧运动锻炼,保持呼吸频率28次/min,如果呼吸频率超过此范围要停止运动;在锻炼过程中不仅要将局部肌肉训练作为重点,同时也要注重全身肌肉的锻炼,保持锻炼的有效性,采用多种锻炼方式持续进行,整体调节呼吸功能。
观察指标:①慢阻肺疾病知识知晓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满分为100分,分数越低疾病知晓率越低。②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s用力肺活量、1s用力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比。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1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患者慢阻肺知识知晓评分比较:对照组慢阻肺知识知晓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s用力肺活量、1s用力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慢阻肺为临床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起病快、高致残率的特性,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采取新型教育方式辅导可有效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疗水平。
在进行健康知识普及过程中,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在针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及群体进行知识普及时,要以健康教育为主,并重点讲解发病危险因素,减少烟雾环境对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大部分早期接受治疗的慢阻肺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所以要将呼吸锻炼和有氧运动锻炼作为康复训练的重点,不仅可以改善肺功能,还可提升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为老年患者,现有吸烟患者依赖香烟现象严重,部分患者认为呼吸道接受香烟刺激咳嗽,可有效清除痰液。采用新型教育方式辅导,可以使患者正确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充分激发患者戒烟的强烈愿望,必要时可选择香烟替代品,全面提升戒烟成功率門。“症状驱动”就医行为是慢阻肺患者的普遍现象,相关研究显示,遵医嘱坚持用药患者仅为50%,其他部分患者在症状消失后停止用药4。影响慢阻肺患者的重要因素是呼吸困难,患者为了呼吸平稳而减少活动,从而形成恶循环同。本次试验研究显示,观察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s用力肺活量、1s用力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新型教育方式辅导可有效改善肺功能,提升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新型教育方式可有效提升社区慢阻肺患者疾病知识知晓度,改善肺功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东兴,陈淑云,周玉民,等.慢阻肺社区综合防治管理平台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7,40(2):102-107.
[2]王朋朋,李德涛,高云秀.健康教育最佳模式对慢阻肺病人的行为改善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5):194.
[3]王晶张艳丽,梅春霞.健康教育最佳模式对慢阻肺病人的行为的改善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6(58):194.
[4]吴挺实,陈钰,梁勇.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对改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行为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7,33(9);:855-858.
[5]杨鑫娜,刘晓菊,赵兰婷等Notch信号通路在慢阻肺免疫失衡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11):881-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