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读博的经济学分析
2019-08-21陈杏婕聂景安
陈杏婕 聂景安
【摘要】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攻读海外博士的高学历群体人数同样在不断增加。在供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经济人假设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着重对需求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部分地对比了博士留学生与其他留学生的出国原因不同之处。通过这些分析,为博士留学生们提供做出出国相关选择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关键词】读博;留学;经济学分析
一、出国留学及读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生源国。根据教育部留学统计数据,2018年度出国留学总人数为66.21万人,较2014年度增长44.00%,详见表1。在持续升温的留学潮中,出国求學学生的学历普遍上升。据教育部资料显示,仅2016年度即有七成以上留学生攻读本科以上学历,硕博研究生占比35.51%,可见赴海外攻读硕博已是现今一大趋势。
在高学历留学生群体中,硕士研究生一般为自费留学,博士研究生则分为公派和自费两大类。根据国家留学网官方数据,2018年度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总数为9500人,较2014年度增长3571%,其中2018年度公派攻读博士研究生为3000人,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为6500人,详见表2。国家公派留学始终立足于国家战略全局最重大最紧迫需求,一直担负着“高端引领”的重要作用;相对应的,自费留学则为留学主体,自2012年以来其比重持续保持在92%左右。
二、从供求理论看出国读博现象
出国留学热度经久不退,攻读海外博士研究生也成为众多华人学子的一大留学选择。该现象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原因,本文从供求理论,结合经济人的假设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对出国读博现象进行探讨。
按经济学理论,在出国读博上,供给方即为海外高等院校,其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数量即为针对我国的博士研究生招生量。
这些海外高等院校一般指发达国家高校,他们对留学生采取分层对待的态度。而博士留学生作为高级人才,是发达国家招收的首要目标。对于这部分留学生群体,发达国家高校并不以直接获取高额经济利益为先,尽管博士留学生的学费高昂,但是这些国家及其高校一般会提供高额奖学金,从而吸引我国的优秀准博士生们,再通过良好的科研条件与未来前景,将很大一部分学成后的博士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以此“收割”人才,强化自身经济发展。
在简略地讨论供求方之后,下文将着重对需求方进行经济学分析。
出国读博的需求方,以硕士生为主,同时也包括少量学业优异的本科生。按照经济学理论,影响读博留学需求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1.博士留学生的投入;2.博士留学生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3.博士留学生对未来的预期;4.替代品情况;5.博士留学生们的偏好。
(一)博士留学生的投入
建立函数表达式Y1=f(X1,X2,X3,X4,etc.),其中Y1为因变量,表示留学博士生的总投入,自变量X1为准备出国过程中的物质支出,X2为留学期间的学杂费及其他基本生活开支,X3为物质机会成本,X4为精神机会成本。
准备出国过程中,参加语言考试、体检、公证、机票、签证等费用不论是公派还是自费都为必须开支。语言考试以雅思为例,2018年单次考试费为1960元,体检费约为1000元左右,公证费视博士留学生所在公证地区而定,签证费和机票视留学地而定。X1总投入估约6000~15000元。
海外博士费用在留学各种学历中最为高昂。仅以澳大利亚为例,其2018年博士学费约为4年共18万澳元左右,学生保险费单人约3500澳元、双人约1.1澳元,每年生活费约1.2万~3万澳元。考虑到博士留学的普遍年龄,伴侣陪同的情况不在少数,按照1∶5的平均汇率,那么留学博士的4年学杂生活费共约116万-156万人民币。考虑到高昂的学杂生活费,较少学生选择全自费攻读海外博士,大部分申请公派留学奖学金或直接申请海外奖学金。奖学金基本可分为全奖与半奖,即囊括全部学杂生活费或是仅包括学费。
假设该留学生前往澳大利亚攻读博士学位,其自费的X1和X2显性成本可高达117-157万元,其半奖的X1和X2显性成本约为25-65万元,其全奖的X1和X2显性成本约为1-5万元。
除了X1、X2这两种显性物质成本外,出国读博的投入还存在机会成本。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把资源投入到一种选择上,就不得不放弃其他选择。如果选择出国读博,就意味着放弃在国内读博或是直接工作。在此,机会成本包括物质机会成本、精神机会成本和其他机会成本。
X3物质机会成本,即没有选择出国读博而不必付出的金钱代价以及改做其他选择可获得的金钱收益。首先,不出国意味着X1和X2的费用均不用给付。其次,如果在国内读博,对于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而言,全日制博士有相应的奖学金用于抵付学杂费与住宿费,同时学生一般会有来自国家、学校、老师的其他奖学金,一般可支付学生的基本生活费用;而对于我国的非全日制在职博士,通常没有奖学金与生活补助,但因自己同时有工作收入以及可能有的企业补助,读博的费用一般不是问题。再次,如果选择放弃读博直接工作,四年时间一般可有数十万元的总收入。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出国读博的物质机会成本。
X4精神机会成本,即没有选择出国读博而不必付出的精神代价。申请海外博士,通常需要长达半年至一年的准备时间,要花费大量精力挑选合适的高校与未来导师并与其提前沟通交流,同时还需要准备大量资料、文书用于申请学校与奖学金。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还要承担其他同龄人已经工作或在国内成功继续学业的潜在压力。获取高校录取通知书后,还要面临奖学金是否能申请成功的巨大精神压力。直到正式前往海外就读,仍有来自文化、语言、宗教、法律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
留学投入越多,则需求价格越高,会促使一部分人放弃出国读博。从上文的分析可见,对于拥有全奖的博士留学生而言,Y1较低,其显性成本较少,主要为机会成本;对于拥有半奖的博士留学生而言,Y1不少,但仍在目前中国大部分小康家庭的承担范围内;对于自费的博士留学生而言,Y1非常高昂,接受自费出国读博类似于购买奢侈品。
(二)博士留学生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
由1.中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自费博士留学生而言,作为奢侈品,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收入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更大幅度的变动,只有高收入家庭的学生能够选择自费出国读博。对于半奖博士留学生而言,其收入水平也有较大影响,考虑到一般留学地能够允许一定时长的打工行为、以及博士留学生伴侣的工作收入,获得半奖的博士留学生通常还是能够负担其投入。对于获得全奖的博士留学生,其个人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对其选择影响很少,经济条件几乎对其无限制。
(三)博士留学生的预期
基于经济人的假设,博士留学生们都将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行为决策,即追求投入最小或者产出最大。在预期的产出大于甚至远大于投入的前提下,他们才会选择出国读博。
博士留学生们对未来的预期,体现在消费性和投资性两方面,即同时获得个人最大现实满足感以及获取可能的未来最大收益。
1.消费性方面
在消费性方面的预期包括出国读博时预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
对于博士留学生而言,预期的学习体验与其他学历留学生有一定区别。学生的留学动机分为学术动机、经济动机、社会动机、文化动机和政治动机。对于本硕留学生,在学习体验上主要考查是否有更多的专业选择、更多样的教学方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多的升学机会等方面。而对于已经完成了课程学习、将专职于科学研究项目的准博士留学生,以上这些都不再是最重要的学习体验影响因子,对他们而言,学术动机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他们更为看重是否能够学习与应用最新专业知识、是否能使用更先进的科研条件、是否拥有更宽松的科研氛围。我国尽管近几十年来在科研水平、学术氛围等方面都进步显著,但仍旧在很多领域与发达国家优秀高校仍有一定差距。因此,留学海外预期的学习体验会对决心在专业领域更进一步的准博士生们产生重要影响。
他们预期的留学生活体验则主要是指接触多元文化、体验不同的海外生活等方面。在这一点上,攻读海外博士的学生,与其他学历留学生差别不大。而此前是否有过留学经验,会对准博士留学生的预期生活体验满足感产生影响,从未出国留学的准博士生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感。与学习体验相比,生活体验的影响力较小,这是因为准博士生群体一般年龄已有25岁左右及以上,思想已经较为成熟,会更倾向于目标导向,在求学选择上他们对学习体验明显有更大的需求,而不是更多关注通过海外旅行、出差工作等方法也能一定满足的生活体验需求。
2.投资性方面
对留学生而言,投资性预期主要包括预期留学读博回报率、预期的直接经济利益以及预期的移民前景。
在预期经济回报率方面,按Psacharopoulos的简约法建立函数R=(YOH-YDS)/(ICO+CO),其中R表示出国读博预期经济回报率,YOH表示预期平均年收入,YDS表示不去留学的国内平均工资收入,CO表示预期年平均直接成本,ICO表示预期年平均非直接成本。
根据上文1.中的分析,ICO+CO=Y1/N,其中N表示留学时长(按照一般海外博士录取通知书所写,假设为4年)。在已经对总投入进行过分析的情况下,考虑R只需再对YOH-YDS进行分析,即在总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只需YOH-YDS越大,回报率就越大。
获得海外博士文凭后的年收入YOH,分为留学地就业和回国就业两种情况。
考虑到出国读博一般是指在发达国家完成博士学业,因而留学地就业则普遍存在留学地(发达国家)的薪酬在汇率换算后远高于国内薪酬的情况,此时YOH-YDS较大,回报率R较高。
如果海外博士回国就业,YOH-YDS仍然偏大。这是因为尽管随着我国经济与教育的迅速发展,海外本科与硕士留学生与我国高校毕业的同学历人才在国内就业市场上的差距有一定的缩小,但是现行薪酬体系的国别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在海外博士学历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国内劳动要素市场对国外博士教育经历的信任仍然较高,国家与企业对高学历海外人才的需求加大,同时国外博士教育经历给海外博士毕业生带来的语言与专业优势都能让海外博士自身的“稀缺性”提高,从而在回国后拥有高位薪酬。
因此,不论是在留学地就业还是回国就业,出国读博的预期经济回报率R都较高。
在预期的直接经济利益方面,是指留学生以在留学地(发达国家)打工挣钱为出国主要目的。但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赴海外专科技校等学校留学的学生群体中,对于已经在攻读最高学历、以学习动机为主要驱动力的海外博士生而言,读博期间打工挣钱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因此,他们对直接经济利益预期较低。
相比之下,对移民前景的预期是海外博士们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对于非移民国家,例如英国,移民前景对该地的博士留学生影响较小。而对于移民国家,例如美国、澳大利亚等,拥有该留学地的博士学历,通常是申请移民当地的一大优势,因此移民因素是这些博士留学生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投资性预期影响因素。
(四)替代品情况
根据替代效应,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替代品价格越高,对本商品的需求就越多。出国读博的替代品即为国内读博或是直接工作。准博士生们一般已硕士毕业(少数为本科毕业),在国内劳动要素市场上的竞争力居于中上游,因而直接工作这个替代品的代价并不一定高。同时,根据上文1.中的分析,国内读博这个替代品的价格也并不高。另一方面,根据上文3.分析,海外博士能通过其文凭获得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与国内博士毕业生相比科研与就业竞争力也都更强。因此,替代品效应并不会使出国读博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但移动幅度不会很大。
(五)博士留学生的偏好
博士留学生们在选择出国读博过程中,会依据未来研究方向、奖学金申请难度、签证办理难度、个人好恶等因素对留学国家、学校、导师进行选择,这些选择体现的就是他们的偏好对需求的影响。
三、结论
本文以供求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博士留学生的投入、其收入水平、对未来的预期、其偏好以及替代品情况等因素对出国读博需求的影响情况。其中举例说明了出国读博所需的投入,并运用消费者选择理论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更全面地分析了博士留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同时对比了博士留学生与其他學历留学生在这些影响因素上的一些不同之处,更准确地给博士留学生群体提供经济学理论分析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红波.“出国留学潮”的经济学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4(2):41-43.
[2]李翀.“高考移民”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22):283.
[3]李晓伟.自费留学的经济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4):54-58.
[4]周金燕,王青山,刘云波.中国高中生留学地选择意愿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学报,2013,9(6):82-90.
[5]Li&Bray.Cross-Border Flows of Students for Higher Education:Push-Pull Factors and Motivations of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Hong Kong and Macau[J].Higher Education,2007,53(6):791-818.
[6]曾颢,张平.留学潮成因与影响的经济学研究综述[J].煤炭高等教育,2008(3):37-39.
[7]Psacharopoulos G.Returns to Education:An Updated InternationalComparison[J].Comparative Education,1981,17(3):321-341.
[8]演杨.当代自费留学潮成因中的经济因素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9-12.
作者简介:
陈杏婕(1991-),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注册财务策划师,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