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与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方向、路径与展望
2019-08-21韩骏东
【摘要】当前,供给侧改革目前仍然是我国经济政策的主线。2019年以来,国家不断强调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客观反映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断积累且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制约明显,必须尽快进行政策调整和机构优化。金融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既是当前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动因,实际上也是我国金融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然,是金融深化理论的最新体现。本文从金融深化与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内在动因出发,讨论了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方向、路径,并对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选择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路径;展望
一、引言
金融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习总书记对金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的定位和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认为金融是一国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一国金融制度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不仅仅支撑国家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且构成一国其他经济发展制度的基础。
当前,供给侧改革目前仍然是我国经济政策的主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很多矛盾依然是供给性的。2019年以来,国家不断强调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客观反映出目前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断积累且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制约明显,必须尽快进行政策调整和机构优化。金融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既是当前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动因,实际上也是我国金融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然,是金融深化理论的最新体现。鉴于此,本文将从金融深化与中国金融供给侧改革内在动因出发,讨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方向、路径,对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选择进行展望。
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及方向
金融供给侧改革就是解决金融供给或资金输出领域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一方面,2018年末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68%,与发达国家此项指标的占比差别不大,总体来说金融供给是充足的。但实际上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待增强,这反映出金融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纵观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金融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发展、金融供给与市场需求以及金融业“走出去”三个方面。
首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领域不平衡。主要是指目前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中仍占据主导甚至绝对主导的地位。以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全适应经济创新的大趋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有大银行股改上市以来,我国银行业的规模实力都显著增强,但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尚未建立,金融供给主体存在结构性不足,尤其对于小微、“三农”、绿色经济等的金融服务短板都较大。
其次,金融机构服务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层次和结构不健全,同质化、粗放型经营较为严重。但目前新经济和新产业业态的涌现,已不仅仅产生融资需求,还有财务顾问、证券、基金、现金管理等多样化的需求,传统信贷已经无法匹配企业多样化需求,上银行业务产品服务亟待创新。
再次,金融“走出去”和企业“走出去”的不平衡。当前我国金融业走出去明显滞后,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布局较窄,非银行金融機构“走出去”大幅慢于企业“走出去”,中资金融机构也主要以融资服务为主,综合性金融服务较少。
三、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主要是要调整金融业的供给结构,主要包括融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结构等方面。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就是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循环,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
(一)进一步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
当前,金融领域存在多种失衡,表现为实体经济供需、金融行业内部、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动三个方面。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无法独立存在。要解决问题,只有跳出金融内部,向实体经济寻找答案。金融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共荣共生,只有金融业充满活力、稳定,社会经济才能充满活力、保持稳定。金融是经济的附属,服务作用是第一位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是金融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金融深化理论的丰富和延伸,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略的一大亮点。同时,真正加强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容。
(二)优化金融业结构解决资源错配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突出表现在资源错配问题上。一方面是期限结构错配,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借短用长”的问题,通常可以筹集的资金期限较短,但对资金的需求是长期的,两者存在错配。现行金融结构导致资金来源期限较短,从而使得客服资金期限错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很多领域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农业农村等方面都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金融供给侧改革必须要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另一方面,与期限错配相关的是权益错配。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既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也是源源不断的储蓄资源支撑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历史,但这种储蓄往往无法形成资本和筹资者权益,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成长,权益资金形成乏力,导致杠杆率过高等问题。再者是服务对象偏颇,普通居民、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的资金及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这样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内容。金融健康与否,取决于实体经济健康程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要在稳增长、保持实体经济稳定基础上管理金融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防范化解风险。要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把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核心地位高度。要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健全信息系统和信用惩戒机制。要扎牢金融制度笼子,发挥好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要坚持金融去杠杆,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并服从于金融和经济稳定及高质量发展。
(四)遵循经济规律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重视市场力量在引导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遵循经济规律,坚持金融体系“竞争中性”原则,为企业提供高效率服务,增强对中小微企业和民企企业的服务能力。要加强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结算制度,健全法律法规。
(五)大力发展金融科技
要优化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要素基础和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要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推动金融科技产业化,推动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变革和金融服务效率提升。要发挥金融科技在有破解信息不对称、提供可靠信用基础、助力金融体系正常运行、记录要素流转轨迹、显示市场主体偏好、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
(六)要扩大对外开放
要研究推进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措施,坚持问题导向,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要将中国置于全球化之中,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要提高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及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维护我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展望
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总体来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三个关键点,包括完善金融供给体系、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防范与化解金融机构风险。同时,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稳健运行,为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下一步,金融系统将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机构、市场和产品体系,具体实现路径如下:
(一)金融机构要坚持和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当前,中国金融总资产已超过400万亿元。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在客户服务和市场拓展方面改进空间仍然较大。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过改革,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目前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国际一流银行。同时,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信息科技,我国金融机构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内部经营结构逐步发展革命性变革,产品开发能力也不断提升。不过,要真正形成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地位,必须要继续以客户为中心,完善金融服务,将客户利益和关切放到第一位。要積极调整产品结构,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叠监管。
(二)要积极完善专业化、个性化、有层次的金融机构
当前,我国持牌金融机构5000多家,还有几万家从事金融业的非持牌机构。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商业银行的渗透率、保险深度密度和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影响力都处于较低水平。由于金融机构呈现出种类有待丰富,布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合理,特色需要进一步鲜明的问题,加之目前的金融机构同质化竞争严重,服务空白较多。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的内部形态和盈利模式、结构不可能照搬其他国家路径,需要提升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可以积极扶持服务社区、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的中小型机构,扶持专业专注金融企业,鼓励服务市场需求、具有主营业务的特色金融机构;要积极扶持金融机构开展“线下+线上”业务,鼓励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金融机构。同时,要进一步扩大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开放,加强与国家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要增加中小金融数量和业务比重,完善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
(三)要进一步完善融资市场体系
要加强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差异。对于初创企业,要继续鼓励风险投资融资模式;对于成长期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对于成熟企业,可以通过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当前,我国信贷融资在社会总的融资结构中占比达到了8成以上,股权融资比例不到一成。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品种单一且交易活跃程度低。企业往往过度依赖银行,不能匹配企业的生命周期,造成融资成本高、信贷资源错配、资金缺乏的问题。要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改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不平衡的格局。要健全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结构体系,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商业化。
(四)要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机构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问题。金融机构与公众利益相关,要重视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积极配合、相互制约的公司治理机制。要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加强对交易的全程监管,要健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建设问题,把好市场入口、出口,加强交易全程监管。要在稳增长、保持实体经济稳定基础上管理金融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防范化解风险。要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把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核心地位高度。要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健全信息系统和信用惩戒机制。
(五)要及时惩处违法违规机构和行为
机构信息披露不真实、人为操纵、肆意作假账等问题的普遍存在,削弱了金融业公信力。要严格执行资本规定、健全公司治理、强化市场约束和监管执法。要增大违纪违规违法成本,严格执法,捍卫法律法规的尊严,要积极打击资产分类做假账,处置不良贷款。要发挥金融科技在有破解信息不对称、提供可靠信用基础、助力金融体系正常运行、记录要素流转轨迹、显示市场主体偏好、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等方面的作用,及时惩处违法违规机构和行为。
(六)要积极改变金融资产分布结构
当前,我国银行储蓄存款超过78万亿元,60多万亿元资管产品,还有大量的单位存款和社会闲置资金。要积极发展公募、保险、私募、信托等各类机构投资者,改变资本市场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增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市场氛围,提高稳定资金比例、投资转换效率。要完善基础社保、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体系。同时,要坚决防止结构复杂产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内部资金空转,缩短融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避免金融业内部的脱实向虚、层层嵌套问题。要重视房地产金融化问题,减少泡沫化问题。银行业和保险业要积极配合地方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发行,执行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配套融资政策计划,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婷.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时代经贸,2017.
[2]冯建岐.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分析[J].明日风尚,2018.
[3]杜子青.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的简要分析[J].经贸实践,2017.
作者简介:
韩骏东(1982-),男,汉族,江苏苏州人,上海财经大学在读博士,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总监,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