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内涵体系及价值考量

2019-08-21邬兰娅齐振宏

社科纵横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明理念绿色

邬兰娅 齐振宏

(1.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直面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多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绿色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并从绿色生态体系、绿色管理、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等方面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一系列论述体现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深化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彰显执政勇气和智慧,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和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了科学的理念指导和建设路径。在我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精髓要义,将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更加清醒地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更好地凝聚起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

(一)实践探索阶段(上世纪80 年代—2002 年)

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02 年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阶段。1978 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经济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发展经济的热潮。1988 年,习近平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为帮助闽东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他深入各县区、多个乡村考察了解当地经济社会情况,在着重发展闽东经济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内容的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在对闽东的农业综合开发方面,还开创了依托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发展开发性立体种植业,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协作的“绿色工程”[1]。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却忽视了资源的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习近平在发展实践中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发展的基础,注重经济和环境两手抓。早在2000 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使福建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1999 年至2002 年间,他多次对长汀县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视察批示,认真总结经验,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习近平提出的“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也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3]。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任职期间,对生态省建设的重视和推进,使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也充分显示出习近平在实践探索中正确认识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发展模式上不以GDP 论英雄,体现了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思想发展阶段(2002 年—2012 年)

2002 年至党的十八大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以胡锦涛同志为领导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指导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2002 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省长,在任期间,针对浙江经济的发展以过度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现实情况,他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作出了推进“八八战略”的决策和部署,致力于打造“绿色浙江”,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他指出“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发展不能断送子孙的后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4]。2003 年1 月,浙江成为全国第5 个生态省建设的试点省;8 月,指导全省生态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下发[5];同年10 月,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二次会议上对建设生态省的必要性、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主要工作和成效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由此,习近平对生态省的建设进入全面推进时期。2010 年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开幕,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要想保持经济长足发展,必须走一条有亚洲特色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愿与亚洲各国一道,做出六方面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平衡发展和全面发展”。习近平立足国际,放眼未来,把绿色发展理念由国内延伸至国际,充分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风范。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任职期间,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注重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全面提升阶段(2012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是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全面提升阶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改革发展全局高度,深刻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提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把绿色发展观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他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系列的绿色发展理念振聋发聩、深得人心。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5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明确了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途径。同年10 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正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执政理念,并在“十三五”规划中,从六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和路径。至此,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经过实践探索、思想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区域到整体”、“从国内到国际”的演进轨迹,进入到全面提升时期。

我国当前处于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唯“GDP”论英雄、唯发展速度论成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将有利于指引我们更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实现美丽中国梦。

三、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体系

(一)发展观革新:描绘“美丽中国”发展蓝图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主要体现在其理念的战略性、协调性、实践性、和全球性。战略性即对未来发展道路指明方向。习近平指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对未来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勾画了一幅美好的生态图景。协调性即从全局和整体思考发展和保护的问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些思想都体现了环境治理的空间系统性和时间系统性。实践性即对现实的批判反思与经验总结。传统价值观以GDP 论英雄,这种旧的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严重破坏了自然生产力,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强调,“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不以GDP 增长率论英雄。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对我国长期实行的GDP 发展模式反思的成果,绿色GDP 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一次思想认知的创新变革。全球性即展现了绿色发展的全球趋势和国际潮流。习近平对国际社会绿色发展趋势的认识深刻、响应积极,2015 年习近平在菲律宾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时指出,“中国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2016年9 月习近平在G20 峰会主旨讲演中6 次提到“绿色”,“绿色”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和目标,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矛盾找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表1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演进阶段及特征

(二)社会关系变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社会转型发展,必然要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蕴含了思想与行为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关系的变革。第一,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思想与行为统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导的,早在2004 年习近平就提出,“磨刀不误砍柴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比我们在发展上的收获更有长远意义”,“两个清醒认识”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更加彰显了习近平重视绿色发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第二,绿色发展的重点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深刻阐明了生态优势可以带来经济优势,要求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由矛盾走向双赢。第三,绿色发展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三)发展路径优化:规范主体行为选择

绿色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一场关于管理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首先,要想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促使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逐步转向科学管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6]。政府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行为选择直接决定了国家绿色发展的水平。习近平强调,“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这些论述表明了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绿色低碳。绿色GDP 新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GDP 唯上的政绩观,有利于生态文明政府的建设,实现地方政府的思想和行动与中央决策部署相统一。其次,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生产清洁化是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才能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提高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绿色产品的能力。最后,家庭消费的绿色转型是加快绿色发展实践的有效手段。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论述了绿色消费的重要现实意义,从加强宣传教育、规范消费行为、严格市场准入、完善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意见,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四)科学技术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支撑。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2016 年5 月,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从夯实科技基础、突破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创新科技管理、培养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凸显了科技创新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作用。具体而言,科技创新是实现生态绿色化、生产绿色化和生活绿色化的根本举措。首先,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习近平强调“要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要实现环保目标,必须从环境污染源头预防、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生态问题的应对与修复等方面实现技术创新,达到污染预防、污染控制和污染修复目的。其次,科技创新也是实现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基础动力。十三五规划中强调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最后,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结构与生活方式。随着科学精神融入公众生活,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绿色建材等产品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技术技能普遍提升,在生活方式上逐渐趋向于选择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绿色家居、绿色食品等,充分体现出科技创新对人民生产生活绿色化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五)制度体系构建:为绿色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备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环保治理存在着生态制度理念的缺失、制度的操作性和执行度不高以及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建设美丽中国,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制度创新,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针对环保制度建设的短板,习近平在绿色发展理念中,着重强调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3 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这一论述从“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出了相关要求。在源头严防上,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有利于激励产权主体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从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方面保障生态安全;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在过程严管上,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来防止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着力解决顶层设计、整体部署与部门权责脱节、监管分散的矛盾。在后果严惩中,改变传统的政绩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以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和保障民生[7]。2017 年,中央出台了中央环保督查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成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四、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考量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与发展: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而绿色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以人为本的生态关怀思想。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既相互统一,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人与自然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物质水平的愿望强烈,国家一切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肆向资源与环境掠夺,人的实践推动了“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 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环境问题的形成,既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是粗放发展模式带来的结果。如何把生态环境保护好、解决人民广泛关注的生态安全问题,如何肩负对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等问题成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在反思和总结我国长期实行的GDP 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发展民生、改善民生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发展生态、改善生态”,倡导通过绿色发展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促进人与自然协同发展[8]。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新诠释和解读,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提供了新思想、新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生产力内涵的丰富与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的概念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强调社会生产力的自然之根基。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提出的“自然界本身蕴藏着有助于物质财富生产的能力”,丰富和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内涵。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劳动藉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现实的自然力构成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内容和基本生产要素”,“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生产力发展的整个过程”[9]。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经历了从对立走向统一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展一味以自然资源去换取物质财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随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如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遵循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本身是有价值的,要求我们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生产力发展的质与量的关系。“两山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理论的具体化和发展,是指导生产力实践与发展的科学思想,是对发展与环保“二律背反”矛盾的解决与克服,为我国从“黑色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转型提供了科学指导思想。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开启与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

绿色发展是解决中国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进了新阶段,增强了全国人民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制度认同,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起步较晚、理论准备滞后,致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块短板。如何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如何让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文明体系更加健全等问题成为中国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人与自然、环保与发展、生态与生产力、生态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为我国转型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实现路径。2015 年5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通篇贯穿了“两山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了方向和指导;2017 年,新《环境保护法》、新《水污染防治行为计划》、新《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强,更加彰显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全面推进。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五位一体”战略总体布局,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建设与强化:“发展为人”的全面变革

绿色发展为我国转型发展提供了指导理念和实现途径。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思想观念革新、生产生活转型,绿色发展理念渗透至全社会的行为,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设新格局。

思想的改变引起行为的转变,思想的提升促进行为的规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变化和结构转型时期,如何优化政府职能、注重生态考核,如何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如何促进社会全员参与、转变生活消费方式,成为实现全社会变革的关键。2015 年10 月,“十三五”规划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绿色执政理念的确立,为全员参与行动指明了方向。2016 年,中央成立环境保护督察小组,先后对多个省(市)开展环保督察工作,重点督察国家环境保护决策的部署和落实情况,加强问责制度和惩罚制度,以此来推动地方生态文明政府的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关键是以尽可能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除了政府和企业的转型发展,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理念的体现,理念也会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环境保护与个人的生产、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绿色发展要“发展为人”,归根到底也要依靠人。在绿色价值观的引领下,人们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行“5R”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了“改善生态,人人有责”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