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T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2019-08-20张荣宋菊民刘光陆民
张荣 宋菊民 刘光 陆民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导管接触溶栓(CDT)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0例,依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CDT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MT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溶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T联合CDT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效果明显,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 PMT;CDT;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病症之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突然肿胀、患肢有疼痛感,行走时加剧,同时伴随患肢肿胀、压痛、浅静脉曲张等表现,此病可遗留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病变,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溶栓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措施,在加快血栓溶解速度、提高血管通畅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为深人探讨溶栓治疗的应用价值,对部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予以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导管接触溶栓(CDT)方案,现将研究详情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0岁,平均(62.4±1.5)岁;病程1~15d,平均(8.2±0.7)d。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0~78岁,平均(62.1±1.6)岁;病程2~14d,平均(8.3±0.6)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式:观察组用PMT联合CDT治疗,抗凝治疗药物为低分子肝素。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搭建静脉通路,开通患侧血管;沿导丝将AngioJet6FSolent导管置人血栓所在部位,在距I血.栓1cm处进行血栓抽吸,回撤速度为2mm/s左右;完成抽吸后进行造影复查,若存在残余血栓可予以小剂量尿激酶局部溶栓,时长15min,随即再次抽吸;对下肢肿胀程度进行评估,经溶栓导管二次造影,对溶栓效果作出评价,祛除溶栓导管,治疗结束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抗凝。对照组单纯接受CDT方案。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两组溶栓效果、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溶栓效果判定: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依据评估静脉通畅度凹。0分为完全通畅,1分为部分通畅,2分为不通畅。通畅率为溶栓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在溶栓前评分中所占百分比;I级溶栓<50%,II级溶栓50%~99%,II级溶栓100%。溶栓有效率=II级溶栓有效率+II级溶栓有效率。
统计学处理:将研究数据置入软件SPSS22.0中展开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x”检验;计量资料用(x±)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溶栓效果对比:观察组溶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对比:对照组溶栓时间(86.5±7.2)h,尿激酶用量(209.8±17.1)万U;观察组溶栓时间和尿激酶用量分别为(41.8±6.5)h和(134.5±14.2)万U;组间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5.805,P=0.000;1=18.555,P=0.000)。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出血4例(13.3%),感染3例(10.0%),假性动脉瘤3例(10.0%),共出现并发症10例(33.3%);观察组出血1例(3.3%),感染1例3.3%),未出现假性动脉瘤,共出现并发症2例(6.7%);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4,P=0.02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指的是静脉血液凝结于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与静脉血流阻滞、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该疾病可增加肺栓塞发生风险,对患者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为此,必须重视该疾病的治疗工作。抗凝与溶栓是当前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措施,前者对侧支循环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促进血管再通,但血栓清除效果差,无法避免深静脉血栓综合征的发生。CDT是应用较为普遍的溶栓治疗方案,具有血栓溶解效果好、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在急性深静脉血栓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应用中出血风险高、尿激酶用量大,需要医护人员实时监护。
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PMT溶栓技术在临床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清除血栓效果迅速,可明显减少尿激酶用量,缓解下肢水肿。不仅如此,它还能开放受阻血管,缓解肢体高压状态,减少对下肢静脉壁结构与功能的损伤。
总之,PMT联合CDT可提高急性下肢深靜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效果,缩短溶栓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也可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侯玉芬,刘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标准(2015年修订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5):520.
[2]袁洪志,谷涌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人溶栓治疗的疗效[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3):233-235.
[3]周孟,刘筱霜,肖艳,等.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影响因素[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5):688-691.
[4]曾维佳,张旭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2):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