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
2019-08-20王云
王云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和特征。方法: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72例,在监测前均正在接受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本身的治疗用药情况,分口服药物组、预混胰岛素治疗组和口服药物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结果:口服药物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较其他组略高,但反映血糖波动程度的各项指标均最低(P<0.05),患者的血糖波动程度与空腹血糖水平成正相关(低血糖除外)。患者的空腹C肽水平以11μg/L为界,高于此值者平均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度都较低于此值者更为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对患者的血糖波动会产生明显影响。采用单纯的口服药物的方式,患者的血糖波动更为缓和。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口服药物;动态血糖监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糖尿病患者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龄40 - 78岁,平均(59.23±4.6)岁;病程2 - 20年。纳入标准:符合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0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此次参与日内多点血糖监测的患者,监测前连续3个月未调整治疗方案,所有被监测者监测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排除标准:①有认知及精神方面障碍者;②确诊或疑似恶性肿瘤者;③有严重肝、肾疾病患者(如肝炎、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④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足);⑤本人不愿配合此次监测者。根据患者本身的用药方式分口服药物组治疗组、预混胰岛素治疗组和口服药物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组3组。口服药物组26例采用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预混胰岛素组36例采用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方法治疗;口服药物联合预混胰岛素组10例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并且注射预混胰岛素。
方法:72例患者在接受监测的第1天,于8h禁食禁水后清晨查血尿常规、静脉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然后接受连续3d的末梢血糖监测,对患者三餐前、三餐后2h和睡前血糖7个时间点进行监测,并且根据所得数据分析患者血糖的波动情况。
观察指标:72例接受末梢血糖监测表1 不同空腹血糖值患者的血糖比较(x+s,mmom/L)的患者,每24 h汇总数据1次,计算当日的24 h血糖平均值(24hM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日内最大和最小血糖之差(LAGE)、ld内多点血糖标准差(SDBG)。各项数据取3d的平均值作为此次试验的最终结果。并对静脉空腹血糖、C肽的结果进行分层,进一步观察分析不同血糖和C肽水平下,24 h末梢血糖波动指标的变化。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 s)进行计量资料的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X2进行计数资料的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同治疗方法对血糖波动的影响:通过本次的研究发现,单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24 h血糖平均血糖较其他组略高,但血糖标准差和血糖波动幅度最小;口服药物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组患者的24 h平均血糖较低,但血糖标准差和血糖波动幅度最大(P<0.05)。
不同空腹血糖患者血糖波动情况:针对患者静脉空腹血糖值的差异,将患者分成4组,分别记A组、B组、C组和D组,4组患者的静脉空腹血糖值分别为≤6.99 mmol/L,7- 9.99 mmol/L,10 - 11.1 mmol/L和>11.1 mmol/L,见表1。
不同空腹C肽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分析:根据患者空腹C肽值的差异,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A组、B组,A组患者空腹C肽值≤1.1μg/L,B组患者C肽值> 1.1μg/L。见表2。
讨论
通过对患者ld内多时间点血糖监测,可以有效地分析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波动情况。对患者的SDBC监测,可以评估血糖的稳定性,反映了血糖测定值离平均血糖的离散程度[1,2];PPCE反映3餐后2h血糖與其相应餐前血糖差值绝对值的平均数,能更直观地比较个体由进餐行为产生的血糖波动的幅度;LACE反映日内最大血糖和最小血糖的差值。通过本次的研究表明,口服药物组患者的24hMBC虽然略高,但PPGE、SDBG和IAGE值最低,说明单纯采用口服药物治疗控制血糖值比使用预混胰岛素缓和,但是对于稳定患者的血糖水平而言,减少患者血糖波动口服药物是优于胰岛素针剂的。同时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越高,患者的血糖波动也随之增大,也就是说,患者的血糖波动与空腹血糖水平成正相关(低血糖除外),说明合理的控制患者的清晨空腹血糖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波动情况。通过C肽分层分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空腹C肽分泌低水平组,24 h平均血糖水平更高,各项血糖波动指标也较大,而空腹C肽分泌高水平组,血糖平均水平低,波动度也相对较小。因为C肽和胰岛素都由是胰岛B细胞等量分泌的,而C肽不通过肝酶代谢,体内清除速率较慢,不受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所有通过C肽测定和观察,可以推论人体胰岛的功能状态和病情水平[3]。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条件有限,以上的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稳定的血糖波动度达标越来越受到业内学者专家的关注和共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24 h血糖监测系统有望(CGMS)进入基层卫生机构;同时,近几年胰岛素类似物的发展也以其进入体内后更贴近、更符合人类分泌胰岛素的正常生理节律的优势,从而在血糖波动度的控制方面获得优势,使其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这一切都将为糖尿病患者在社区的观察和治疗带来更多的福音。
参考文献
[1]汪谖.血糖波动的研究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1,17(6):379-382.
[2]周健.血糖稳定性的意义及临床评估[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0):2154-2157.
[3]姚义安.C肽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4,10(11):67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