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

2019-08-20刘志学张今欣

教师·中 2019年6期

刘志学 张今欣

摘 要:在研究“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中,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教学设计,系统的策划组织,以及每一环节的细化考核至关重要。该课题旨在从教师层面研究如何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考核评价三个方面,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信息处理、交流互动以及自我考核的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7-0061-02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几所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即将走向社会的毕业班大三学生中竟有不少学生不会在邮件中添加附件、不会对文件进行压缩打包等这些最基本的电脑操作。这一现象不禁让笔者深思,这些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大部分时候都是满的,教师总是不断在教,学生总是不断在学,可为什么学生的综合能力离社会要求相差甚远?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学生个人基础有关,与社会风气也有关,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定是其原因之一。

因此,本次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意义

(一)学生获得技能的需要

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才会对相应的理论知识有自我的见解和认识,这样所得的知识才是自我的知识,而非教师的知识。当然,学生只有进行了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才能对教师教学的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全面吸收。

(二)学生生存的需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电脑操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获取知识的途径,并习得一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就业的基本技能,获得基本生存之道。

(三)学生就业后发展的需要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设定学习目标,设定学习计划,自我搜索学习信息资源,进行自我学习监控和评测,对问题进行思考总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后的进一步发展。

三、原因探析

在教学中,我们曾尝试过让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式的教学改革,课前布置任务,学生团队解决,在课堂中进行交流讨论。但是不同的班级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效果,部分班级学生参与度高,能够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并在充分的交融中学到知识,而部分班级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搭便车”、浑水摸鱼的现象严重,难以保障人人参与。

(2)任务完成的质量参差不齐,如课前信息搜集不充分,课堂交流敷衍了事等。

(3)任务完成的进度拖沓,不能及时完成。需要组长、课代表一催再催,学生才勉强完成任务,无论任务设置得多么贴近现实,他们更喜欢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缺乏课程系统的策划、组织与监控,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中,将围绕这三个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课题从以“经济法”教学为载体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评价考核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四、优化策略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中,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教学设计,系统的策划组织,每一环节的细化考核都至关重要。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一盘散沙、自由散漫、学无所成的后果。

(一)教学设计

在项目化的教学中,课前任务布置—课内交流—课后总结或者任务拓展构成教学主线,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容易出现“搭便车”、浑水摸鱼的结果,因此,课题将实行“流水线”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每一环节的实施建立在上一环节完成的任务上,第一位学生首先进行资料搜集,提交给第二位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与筛选,第三位学生根据筛选出的文本、图片、案例、视频等资料制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与班级同学进行沟通讨论,第四位学生将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归档,提交给教师。这几个环节环环相扣,上一个环节完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的难易程度,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下一位学生将无法实施,整个团队将无法完成任务,这就合理地避免了“搭便车”的行为。

这些环节都应用了电脑、手机等现代化的工具,如专业资源网站搜集、WORD文档资料整理与筛选、PPT制作、利用WORD文档进行知识汇总、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在这些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办公软件的应用,与同学、老师网络沟通以及大众场合的表达等能力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在这个系统的任务实施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和团队精神。而这些,在传统的教学中却难以做到。

(二)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将课前的任务实施结果进行展示,主要是PPT的讲解,并对相关案例组织讨论,这将不再是教师的传统教学场合,而是学生思维碰撞、交融和知识升华的汇集地。为了防止在课堂中学生分享的方式单调、学生讲解不够引人入胜、台下的学生走神或者没有参与进来,教师可采用相应的策略进行优化。

(1)事前对学生进行上台讲解注意事项的简短培训。

(2)对上台讲解的学生设置一些题目进行当场检测,回答出来的学生给予加分等奖励。

(3)其他团队的学生根据简易评价量表对发言者进行打分,让听众当评委,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

(三)考核评价

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具体化、格式化、指标化。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课题研究将改变原来单一的结果考核的模式,同时让考评简单化,降低操作难度。考核内容针对每一项任务和具体指标,每一项指标分为没有完成、完成一般、完成较好、完成得很好四个等级,任何一个环节有不恰当或者不真实的考核行为,就不予加分,严重者将予以扣分,而这将直接影响到期末的考核成绩。这样可实现考评的公开、公正、公平,每一项任务将对学生的参与度、任务质量进行了相关的监控,保证成绩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每一次任务会直接转为过程考核的成绩,并会在教室公示栏上进行公示,起到一定的鼓励和警示作用,只要有一次没有完成,就直接挂科,加大惩罚力度。

另一方面,教师在考核多元化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把学生自评、他评、师评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在教学设计中指出,每一個团队的任务像流水线一样实施,上一个环节的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到下一环节的难易程度。因此,学生的评价由自评和他评组成,为了考评的公平、公正,每一次任务都实行自评、他评和师评相结合。自评实行简易式自评,分为没有完成、完成一般、完成较好、完成得很好四个等级,每个等级根据完成时间和完成的数量进行评价,而质量考评则由他评和师评完成,他评指的就是下一环节的学生对上一环节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教师根据课堂的PPT、课堂发言情况、课后的总结对个人和团队进行评分。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认知,增加考核评价结果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 ”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2]王 晨,刘 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吴广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3(8):47-48.

[4]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