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劳动塑造为根?让核心素养落地

2019-08-20李鸣

中国教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五育劳动学会

李鸣

在基础教育领域,现在大家谈论最多的莫过于核心素养问题。有一次,学校要求各班做彻底的大扫除,五年级的年级组长兴冲冲地来找校长,说他们班已经安排好了,班级出钱,请清洁工帮忙做,结果他们年级做得最快最好,检查合格后高高兴兴回家了。这件事引起我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一年级就应该培养孩子做简单的收拾和打扫,五年级应该会熟练地打扫、布置、美化教室。本该学生自己做的事情,却花钱请人代劳,还受到了表扬,这种导向是很可怕的。所以我认为,补好劳动这一课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只有核心素养落了地才能解决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人的困惑。

一、核心素养的形成不能缺少劳动之根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五育”并举,《成都高新区教育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对“五育并举”解读为:德育为首,智育为基,体育为重,美育为要,以劳动塑造为

根。“根”字用得很好,我们常说,根正才能苗红,可见劳动教育的重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不仅形成在传统的文本课堂,还形成在社会大课堂。而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情感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以及对智力的发展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我们面临的现状却是劳动教育全面受困:学校里,重学科轻劳动;家庭中,父母包办代替;社会上,有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影响。疏远了劳动教育我们将会失去什么?失去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动力。所以,新时期劳动教育要再出发,劳动教育要全面突圍,这既是基于现实的亡羊补牢,更是放眼未来的未雨绸缪。

二、劳动教育有丰富而广阔的内涵

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具备劳动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人,才能真正担负起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这一思维值得我们借鉴。

劳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排在“五育”之首,叫作“劳德智体美”,当然,现在讲“五育”并举,排位就不重要了,就是在强调“五育”的同等地位,要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不能将劳动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家庭劳动,它的内涵很广很丰富,我把它概括为6个方面:(1)生活性劳动:生活自理、家务劳动;(2)社会服务:公益劳动,志愿服务;(3)有目标任务的社会实践活动:工商农业、服务业体验活动、研学等;(4)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创活动:科技创新、发明创造;(5)提升生活质量的艺术劳动:绘画、编舞、跳舞、诗歌创作、歌唱、编织等;(6)知识验证性劳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通过实践体验转化成能力。

目前的问题是,生活性劳动欠缺;社会服务流于形式,没有常态化;社会实践以玩为主;科创活动、艺术劳动受益面小;知识验证性劳动这块是最弱的,因为都在用知识应付考试。

三、创建劳动“大课程”

要树立大课程观,课程不仅包括进入课表的常规课程,也包括校内校外的没有进入课表的课程,如义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等,形成劳动教育的体系。概括起来,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管理,一是要有专门的课程,二是要明确课内外劳动时间,三是要做一个比较完整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定位明确的规划。举例如下。

家庭劳动实践课程:如一年级学生要学会整理书包、整理房间;二年级学会洗自己的内衣、会做简单的凉菜;三年级学会收拾餐桌、洗碗、帮厨;四年级学会煮面条、养花草、喂小动物;五年级学会做简单的家常菜;六年级帮家人洗衣服、为家里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

班级劳动实践课程:如一年级学会整理书包和桌上的物品、把垃圾倒入指定地点;二年级学会使用拖布,会擦黑板,管理讲台;三年级学会打扫公共区域,清洁教室,管理教室门窗和物品;四年级学会整齐摆放物品,管理饮水机,设计黑板报;五年级学会使用大扫帚,会布置教室,管理多媒体等设备;六年级能迅速打扫公共区域,能做到地面无污渍,桌椅窗户无灰尘。

此外,还有社区公益劳动课程,校园基地劳动实践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社团艺术课程,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课程,PBL(问题式学习)课程等。

说到评价,劳动实践课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课程,核心目标应该是聚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兴趣、情感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各种实践表现。如对洗菜做评价时,不仅要注重菜洗得是否干净、洗得是快还是慢,还要关注学生在洗菜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做好评价将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

我们都知道劳动创造了人,正因为劳动泉源的奔流,才有了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充分发掘劳动塑造、培养、发展人的综合育人价值,是学校的使命所在。所以,我们要用心构建我们的劳动课程,浸润学校文化,使劳动课散发独特的魅力。

唐代政治家魏征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劳动教育无疑丰盈了生命的素养和综合能力之根,开启了创新潜能与活力涌流之源:当我们不再置身于劳动之外,懂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懂得人世间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教育以及一切社会实践的活动就实现了其最大的价值。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高新大源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五育劳动学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会分享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