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老战士晓阳:为了祖国奋斗终身

2019-08-20孙展杨鸣旭

新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战友新四军

孙展 杨鸣旭

11岁参加新四军,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她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离休后筹建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加入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40年来,随团进社区、到学校、下连队演出,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和好评,她是革命传统的“播种机”;

在人们眼中,9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晓阳是热心肠的老大姐。晓阳老人却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一直在奋斗。”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新四军战士晓阳如今住在北京城西一个静谧大院内。虽已91岁高龄,她仍是思维敏捷、妙语连珠,由于记者的到来,老人特意换上一身戎装。

晓阳1929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昌,1940年参加新四军第五师,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老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荣获多枚纪念章、人民功臣章、军功章。

惊心动魄,军旅生涯在谍战中开启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我的军旅生涯却是‘部队未动,家属先行。”晓阳深情地回忆。

晓阳的父亲杨经曲(1884~1951)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是同乡、同学,同为参加辛亥首义的同盟会会员。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之时,心怀报国之志的杨经曲放弃国民党的官职,去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找到了老友董必武,寻求救亡图存的良策。董老示意杨经曲在武汉周围策动部队,开展敌后游击战,坚持抗战。

武汉失守后,形势逆转直下,杨经曲决定在日寇重兵夹缝中策动当地武装重返抗日队伍,为了不暴露身份,避免日军的怀疑,他还把家属接到武汉,住在汉口难民区,在日军鼻子底下,形同“人质”。

“那是在1940年七夕节,白天,我和弟弟在戏院看《天河配》,母亲在家中告别亲友、分散财物,第二天我们就乘着一叶小舟投奔天汉湖区革命根据地。”晓阳说,“几天后,我的父亲率领黄人杰、杨寅整编2个团的兵力1500人,向北渡过襄河,进入豫鄂边区革命根据地,接受了新四军李先念部的改编。”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亲自接见了杨经曲先生,在根据地举行了隆重的授旗庆祝大会,在讲话之中,李先念将杨经曲率队投奔根据地,评价为“震动豫鄂边区的伟绩”。

赤心为国,革命本领在战火中锻炼

1941年的春节过后,晓阳加入新四军“十月剧团”的孩子队。当时孩子队有近十几个团员,只有五六个女孩子。晓阳笑着说:“十月剧团孩子队的主要任务是唱歌跳舞。当时我年纪小,但是初小畢业,认识字、胆子大、记性也好。每到一处山村空场,指导员让我站在一个长凳上,给老乡们演讲,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老乡们看到这么一个小姑娘居然出口成章,都觉得又稀罕又有趣,纷纷聚拢过来听我讲,我们就这样把抗日的道理宣传出去。”

虽然还是孩子,但是晓阳和战友一样遵守作战部队的要求。5分钟之内完成紧急集合,日寇扫荡时,随机关、伤员转移。老党员定期给他们上课,手里捧着《党员须知》,她觉得分外骄傲。这些组织纪律性强、行动神速、训练有素的小兵后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大多担任领导工作。

只要提起战争岁月,晓阳的记忆就被打开了,讲起过往的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经历,她心中仍旧热血沸腾。

晓阳和战友在中原突围过程中,遭遇了敌机空袭。老人说,敌机凌空,投弹、一阵连续密集的炸弹,地动山摇,土石弹片飞舞,烟雾蔽日,紧接着就是低空扫射,呼啸来去,穿梭肆虐。一阵机枪扫射声后,身旁战友的鲜血“哗一下子”溅到她的身上。他们翻下公路,向着旁边的庄稼地拼命地奔跑。敌机扫射完飞走了,面对战友染血的军服,看到那一片依然碧蓝的天,晓阳才知道,什么叫“死里逃生”。

第二次,在部队渡河时敌军来袭。因为有了上一次经验,晓阳向战友大喊:“快躲避,敌机来啦!”可是战友听不懂晓阳的南方口音,她急得从骡子背上一下子翻下来,把战友扑倒在地上。只听机关枪的子弹嗖嗖嗖地打到她的脑袋旁边,只见地上溅起一阵呛人尘烟。事后,战友说:“哎呀呀,晓阳!我还以为你闯不过这最后一关呢!”

千里姻缘,战场婚礼接受岁月的考验

晓阳和老伴北沙没有所谓的一见钟情,他们年轻时为了革命的事业奔波忙碌,以致新婚燕尔就分居两地,但革命者的爱情却笃定情深。

1946年,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军区太岳军区派一支部队与豫鄂陕军区取得联系、给予支援,一名年轻的“老红军”带着密电码和电台,率250人偷渡黄河,打到伏牛山与豫鄂陕军区四分区会合,完成这一带有战略性的重大联络任务。

这个老红军就是晓阳的终身伴侣北沙。“一个八路军,一个新四军,一个北方人,一个南方人,我们就这样相识于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经过半年的相识,晓阳和北沙产生了感情。就在这时,北沙又接到护送豫鄂陕军区干部队突出敌人包围圈,返回华北太岳军区的命令。

当时大部队已经撤退,留下的多是伤病员,而蒋军主力已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向边区扑来。一场实力悬殊的大仗,迫在眉睫。

为了麻痹敌军,掩护伤员撤退,北沙和晓阳决定在驻地横涧镇于除夕之夜举行隆重的婚礼。有意散播的消息传遍了边区,贺喜的人络绎不绝,战士们的枪上全部插着红花,映亮了冬日的山野,婚礼场面更是热闹,有宣传队的精彩表演,有军人此起彼伏的雄壮歌声,小战士还在村口放起鞭炮,简直像正月十五耍社火一样热闹。蒋军主力狐疑地停止了追击,向上级汇报请示。

就在婚礼结束的除夕之夜,当地下起了鹅毛大雪,北沙等人“神秘失踪”,干部队出其不意地直奔黄河南岸的张茅渡口。天亮了,醒悟过来的蒋军疯狂地追了过来,阻击战那密集的枪炮声已压倒了冰排的碰撞声和黄河的怒吼声。敌人又一次疯狂的进攻被打退了,浑身是血的北沙匆忙地给晓阳写下一张小纸条:“三天的小媳妇,变成了小寡妇,多保重”,便头也不回地驰向枪声密集的战场。

就这样,晓阳和北沙这对夫妻刚结婚就分开了,他们在战火纷飞中聚少离多,却一生相爱相知,无论是面对死神威胁还是命运磨难,彼此矢志不渝,一同走过了65年婚姻生活。

为母则刚,鸭绿江边写忠诚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这么一群战士:虽然他们并没有跨过鸭绿江,也没有端起枪,但他们的勇敢与付出让人们无法忘记。晓阳也是其中之一。

1952年,晓阳调到空军航空兵第六师野外飞机修理厂任副指导员,是全厂唯一的女性。抗美援朝开始以后,晓阳随修理厂来到朝鲜战场前沿阵地丹东浪头机场。由于机场与朝鲜仅一江之隔,巡航半径可辐射战场全部,中国空军就以这里为主要的飞机枢纽,投入到抗美援朝火热的战斗中。

不久修理厂的厂长去航校学习,厂长的工作也落到晓阳身上。刚刚把两个孩子送到湖北军区托付给母亲抚养,晓阳发现自己又怀孕了。所以,除了繁忙的工作,晓阳还要克服自身的困难。“在朝鲜战场上,也许有已婚的女战士,可是怀孕的女战士可以说非常的少。”晓阳微笑道。

为了保障飞行员安全飞行,减少飞机故障,修理厂的任务重、时间紧。晓阳除了日常管理工作,还要鼓励这些大多来自上海的年轻修理工们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继日,流水操作。快要分娩时,才回到沈阳。产假结束后,朝鲜停战了,党委同意晓阳带着孩子上班,她就每天每天抱着孩子到机场,把孩子放在工棚里,午休时才抽空看看孩子。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们空军的战争特点是‘抗美援朝不过江,收起起落架上战场,保家卫国不拿枪,蓝天碧空是战场。”晓阳诙谐地说。

离而不休,奋斗没有停止

1955年后,晓阳先后任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础部党总支副书记,中国工运学院进修部主任。

1985年,晓阳离休了,她的新天地也开始了。

“离休30多年,她是离而不休。”熟悉她的老朋友说。她和老伴先后参加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一起练字、切磋技艺,不断提高书法水平。

晓阳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成为了很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1997年以来,她担任北京新四军研究中心秘书长、副主任;2003年担任北京市新四军研究会第二届办公室主任、常务理事。1979年,她参加新四军歌咏队(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在2007年被选为北京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团长兼政委。每场活动晓阳几乎都积极参加,底气十足的她唱起歌来毫不含糊。学校、工厂、农村、机关,百万人次听众——晓阳曾经战斗过的晋冀鲁豫、巴山蜀水、白山黑水、江淮平原等地,都留下了她和合唱团团员们的足迹。

“别瞧我91岁了,骨子里有股子劲呢!”晓阳说。

现在,在晓阳老人身上,你可以看到面对岁月的那份从容和坚定。她说:“我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新中國巨大成就和辉煌历程中也有我和战友为之奋斗的汗水和足迹。现在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更要努力奋斗、直至终身。”

猜你喜欢

战友新四军
战友是什么
永远是战友
永远是战友
无言的战友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