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元宝山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
2019-08-20罗炯成马文富
罗炯成,马文富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察院,广西 壮族 530000)
广西元宝山地区是重要的锡多金属矿成矿带,通过开展1: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共圈定37 处综合异常。通过对研究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开展主要异常概略查证,综合成矿地质条件,圈定找矿远景区,为下一步找矿突破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1 地质概况
工作区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以罗城~融水一线的一条物探推测断裂带为界, 南面为南华活动带,主要属于扬子陆块桂北隆起的九万大山褶断带四级构造单元。沉积有元古界~下古生界地层,构成褶皱基底,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褶皱隆起结束了地槽型沉积后,开始进入上古生界地台盖层沉积。本区经历了四堡、雪峰、加里东、海西、印支及燕山等构造运动,桂北隆起内部及周缘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复杂的弧形褶皱和断裂岩浆岩带,本区岩浆岩发育,主要有三防岩体和元宝山岩体,伴随有锡、铜、镍、铅锌等矿化,为锡、铜、镍、铅锌矿的重要成矿区[1]。
2 地球化学特征
对研究区进行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根据规范要求,以1∶5万地形图的方里网格(1km2)为采样大格,以0.25km2的小方格为采样小格(即将1km2等分为4个小方格)进行布点采样。基本采样密度为4-8点/km2,每小格采样点不超过2个,采样点主要位于一级水系口或分支水系处及二级水系中,在缺乏一、二级水系地段,也在三级水系进行采样控制。选定了Au、Ag、As、Sb、Hg、Cr、Co、Ni、Cu、Pb、Zn、W、Sn、Mo、Bi、Y、La、Zr等18种元素进行分析。
2.1 元素背景分布特征
根据测区水系沉积物样品分析结果,统计全测区及各子区背景值(平均值),显示区内元素背景分布具有如下特征:(1)与陆壳元素含量值相比,测区在W、Bi、Sn、Cu、Pb、Zn、Sb、As背景值显著高于陆壳元素含量值,Au、Cr、Co、Ni、Mo、Y、La、Zr低于陆壳元素含量值,Ag、Hg元素与陆壳相似。(2)与全国水系沉积物平均含量值相比,测区W、Sn背景值显著偏高,Cu、Pb、Zn、Bi、Sb、As、Ni、Cr高于全国平均值, Mo、La、Zr低于全国平均值,Au、Ag、Co、Hg、Y元素与全国水系沉积物平均含量值相似。
2.2 元素组合特征
利用R型聚类分析对元素进行分类,以相似系数作为统计量,结果如图1。从上图可以看出,全区元素基本可分为5个簇群:① As、Sb, 属典型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化元素组合。② Sn、W、Bi,为一组与花岗岩有关的中-高温元素组合。③ Ni、Cr、Co、Cu、Zn,为一组反映超基性岩镍铜矿化信息的元素组合。④ Pb、Ag,反映了铅、锌矿化中低温热液型元素组合。⑤ La、Zr为稀土元素组合。
根据上述聚类分析结果,结合根据工作区地质矿产及成矿成晕元素的组合特征,制作了Au-As-Sb-Hg-Ag;Sn-W-Cu-Mo-Bi; Ni-Cr-Co-Cu-Zn;Cu-Sn-Pb-Zn-Ag;Y-La-Zr五类组合异常图(排名第一位的为主要元素)。
2.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区内主要成矿成晕元素异常发育较好,主要沿岩体接触带及断裂破碎带展布,具外、中、内带的元素有W、Sn、Bi、Mo、Cu、Pb、Ni、Cr、Co、Au、Ag、As、Sb、Hg等,其中异常规模较大的元素有Sn、Bi、Cu、Ni、Cr、Pb、Ag、Au、Sb、As等,具外、中带的元素有Y,仅具外带的有La、Zr等。通过对区内主要成矿成晕元素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已知的各主要矿种矿床(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各矿床(点)均有连续好、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显著的元素异常与之对应,这说明本次工作所圈定的元素异常对区内已知的矿床(点)反映较好,在本区进行水系沉积物测量的找矿工作是有效的。
3 找矿远景评价
根据地球化学预测区圈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测区共圈定找矿远景区10个。远景区主要位于岩体端接触带上,锡异常规模大,铜镍异常发育良好,构造发育,磁测及遥感异常丰富,已知矿床点较多,成矿地质条件好,地质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丰富,具有进一步寻找中、小型锡铜及镍矿床潜力。
4 结论
(1)与地壳丰度值及全国平均值相比,全区的W、Bi、Sn、Cu、Pb、Zn、As背景值偏高,Au、Cr、Co、Ni、Y、la、Zr等偏低,表明区内主要成矿热液元素有一定的富集,稀土元素及铬族元素有不同程度的贫化。
(2)四堡期超基性岩中元素Ni、Co、Cr背景值最高,有一定成矿物质基础。
(3)四堡群鱼西组中W、Sn背景值显著偏高,表明它们富集趋势非常明显,在四堡群地层中W、Sn有着较好的成矿物质基础。
图1 融水地区18个元素聚类分析谱系图
(4)在找矿远景区中,岩浆活动频繁,构造极为发育,已知矿点分布较为集中,发现的矿化蚀变信息众多,本区锡铜镍等矿种找矿潜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