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9-08-19聂小佳
聂小佳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行,德育教育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德育教育作为当前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空喊口号上面,要真正将德育与现阶段的课程联系起来,真正将德育落实到行动上。本文将针对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研究,探讨出高中数学促进学生德育提高的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德育渗透;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4-0171-01
1.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原则
全面培养全体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也会影响国家道德水平的提升。但是,究竟应该如何在高中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简单概括几个渗透原则:
首先,德育教育应当与高中数学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高中数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如若在数学知识中巧妙的德育教育渗透进来,抓住教学重点,将德育教育无形的展开。同时也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教师在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当选择循序渐进的方法。学生的道德素养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到提升的,而是在教师的影响中,慢慢形成好的习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以,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第三,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学生的情感。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一个人的许多行为,德育在数学中的渗透应当体现教师的真情实感,当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感情时,也会愿意向教师吐露自己的心声,促进德育教育的进行。
2.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实施策略
2.1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传承中华文化教育。
德育在高中数学中的渗透是通过数学知识去传达的,所以,教师需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了解中国数学的伟大存在,以此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
例如,《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本著作中有一章关于“均输”的内容,与今天我们学习的正、反比例函数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在讲解数学知识时,加入《九章算术》的历史背景,构成古今联系,让同学们感知我国数学发展的伟大历程以及对我国发展的影响,从而让学生用心学习数学,增强社会责任感。再例如,我们今天所学习的“杨辉三角”,这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几何排列,在杨辉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中出现,欧洲发现这一规律要比我国迟393年。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加入数学背景介绍,既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弘扬我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
2.2通过数学背景知识,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可以在传达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述我国伟大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在数学背景中,提升道德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解之前,通过查阅资料,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优秀事迹,告诉学生,华罗庚先生为了祖国的发展与进步,潜心研究数学的励志故事。讲解过后,在进行数学教材内容的传达。让学生在华罗庚先生的影响下,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知道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有多么的不容易,是每一位默默为国家付出的优秀人才一起努力而来的。作为祖国的希望,应该铭记名人励志故事,并将他们作为自己发展的方向,提高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一起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2.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德育教育都是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发展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例如,在《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函数的学习包括函数的概念,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幂函数等,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各司其职,共同进行基本初等函数的探讨與学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搜索等方式。在上课时,各个小组将自己总结的知识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最后再由教师纠正与指导。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在实际中要懂得合作,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应该做不懂合作的透明人。
3.结束语
在学校,教师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最直接的人,所以,教师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应当懂得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促进道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生刚.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7):39.
[2]孙霞.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1):79.
[3]刘金光.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整合的价值原则及其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9):61.
[4]林惠贤.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以《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课堂实录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7(10):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