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家校共建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2019-08-19高洪波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积极性课文

高洪波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4-0051-01

语文能力是指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并能正确运用的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应重视点滴知识的积累和加强语言的感悟体验。作为一名教学改革探索和学习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下面就谈谈自己的感想。

1.要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2.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感

2.1激发学生的听觉,从而引起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从而引起学生主动进行听讲。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力。叶先生认为:“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

2.2要让学生敢说,培养学生说话勇气。在家里,家长要配合老师都对胆小,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交流训练,引导学生多说话。

2.3在家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下书籍,对学生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2.4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加强写作训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读一些好的作品,经常督促学生读一些名著,陶冶情操。

3.创设新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新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三顾茅庐》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的妈妈就是一个这样谦虚的人。”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时候我是一个有礼貌的人。”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3.1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如在学习《刻舟求剑》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见解,,从而得出为同的结论,并让学生写出《刻舟求剑的启示》一文。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3.2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意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个体意识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体。按照新课改要求,要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必需创造全新的教学方式,必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蘇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文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以同桌互为搭档,自主探索。我问:“同学们,你们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其中有哪些人物呢?”学生答:“刘备、诸葛亮、周瑜……”我又问:“那么,你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吧?”学生说:“知道一点。”我接着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三顾茅庐》,不过今天的学习老师是采取分组的方式,同学们互相学习。”同学们一听分组学习,还可以自己给自己的同桌进行讲课,立马精神百倍,信心十足地开始准备。

3.3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以来,我们创新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燕子》的时候,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表现春天魅力的图片,同学们都兴趣盎然。之后,我给同学们讲:“春天来了,树木发芽,小草钻出了脑袋,小鸟唱起了春之歌。同学们,春天的美好真是无与伦比。”同学们都非常认同。之后,我接着讲树木的作用:“树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净化环境、绿化环境,还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种木制品,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由此,自然地引导到课文学习的内容中。很显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还取得营造灵动课堂的效果。

3.4用美妙的语句去吸引学生。

语文不同于数学的理性,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承载性与情感性,极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妙语佳句。如在学习郑振铎的《燕子》时我就给学生朗读一段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在朱老先生的“春风”里,软绵绵的草地上去感受春天的生机盎然,让学生带着春的气息走进“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另一种势不可挡的春的生命力。让学生懂得语文不是一潭深不可测的死水,而是一股清澈流动的小溪,能够给人带来灵动与欢乐,是我们能够去接近与喜欢的。

总之,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长期和艰苦的过程,教师应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地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有用之人。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积极性课文
国学积累:语文写作教学路径的多元探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背课文的小偷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背课文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